初三语文《三棵树》《那树》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初三语文《三棵树》《那树》知识精讲 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三棵树》《那树》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佝偻gōu lóu        倒坍tān         萌庇yìn bì            引颈受戮lù
    踝骨huái             虬须qiú            周道如砥dǐ          屹立yì
  默契qì                刽子手guì      一匝zā             柏油bǎi
2. 形近字
电力线上网
3. 词语
游荡:闲游放荡。
黝黑:青黑;漆黑。
颤动:抖动;振动。
摇曳:①摇摆不停。②逍遥
畜牧兽医在线蓝图:①用感光后变成蓝(或其他颜)的感光纸制成的图纸。②比喻建设计划:国家建设的~。
残垣: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瓦砾:碎掉的砖瓦石块。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些毫无用处的东西,真是一堆瓦砾。
怅惘:惆怅迷惘。
狭窄:宽度小,范围小。心胸﹑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星临万户:比喻居家生活安详的样子。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萌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虬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
豁然:1.谓顿时现出开阔敞亮的境界。  2.引申为顿然晓悟。
生命的怒放拓宽:扩大,加宽。
肢解:古代一种割去四肢的酷刑。
巨无霸:体形巨大。
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作品:《妻妾成》、《井中男孩》等。课文是苏童于200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学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连贯清楚。
2. 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的读书方法,培养细心阅读的好习惯。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本单元,对这些树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读。
(四)思想教育
以某种无情之物为题,寄寓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作文。
三. 教师建议:
《三棵树》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那树》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有关大树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
面写,具有深刻的意蕴;按时间叙述,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在前面,意在先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和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一些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写大树按早期、近期和现时分段分层,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
四. 课文讲解:
《三棵树》
(一)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二)文章思路
(1)三棵树的特点:
苦楝——幼小无依
枇杷——含蓄深沉
石榴——热烈奔放
(2)情节: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3)情感脉络:
——无奈自——悲伤、隐痛与缺——快乐与欣——哀伤与缅怀
(三)重点语句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
分析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从第三自然段开始,作者便在一种充满伤感、并怀有几分无奈和自责的夹叙夹议中,由想象中的“三棵树”进入他生命中第一棵树的回忆:“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
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而逼仄拥挤的家居环境,巴掌大的天井中也“不容一树”。拥有一棵树,成为了他少时的梦想与渴望。他曾经尝试把无法在旧居的水泥、石板上立足的一棵苦楝树苗种在花盆里,冬夜的狂风终于把他这棵视为宝贝的树苗连根拔起,抛向河中。生命中的第一棵树被无法抗拒的天灾彻底毁灭。此后,“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因为,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
(四)写作特点
咏箸《三棵树》抒写作者本人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处处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其间,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哀喜乐以及怅惘、隐痛、感伤与忧郁,字里行间闪烁着苏童散文独具的灵性与情愫之光泽。“三棵树”,无疑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也构成了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因而它在文中,从头至尾被赋予了一种优美的诗意,一种深刻的象征,成为开启作者的童年记忆之门与沟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一把钥匙。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树给了“我”许多,但“我”给了树什么呢?“我”给了树“我”的惊喜和感激,给了树“我”拥有的独占的欲望,给了树“悄悄地忽略”。所以,当“我”失去了这两棵树的时候,“我”深深地自责了:“我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出门回家时居然粗暴地踩在石榴的花瓣上!
第二题  在这里,树的具体描述并不通向名物式的考究,仿佛是长期以来个人缠绵着树的内心隐秘终于有了舒展的载体,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其实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繁茂蓊郁的树。树的存在,如同作者肯定人生的证明。现在,热情的树就在窗前,给人送来生活的肯定和信任。“两棵树告诉我,我最终是个幸运的人,我相信了。” 从“三棵树”的想象出发,作者渴望着拥有自己的树,与树一起生活。
第三题  “蓝图”,是一个社会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的规划。可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挤占了树的生存空间。类似的事情在许多地方都上演过,甚至还在上演着。“我”,作为一个含义深刻的个体的代表,对树的这种出于爱意的独占欲望,与社会这个体对树的生存权利的漠视(甚至无视)之间,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
第四题  《三棵树》抒写的是作者本人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处处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 “三棵树”,无疑是作者生命历程中心心念念的“珍爱之物”,也构成了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某种寄托和外化。
《那  树》
(一)文章主旨
《那树》描写一棵古老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经历,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三)重点语句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分析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
(四)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练。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绝非文学新手所能为之;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就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进自己的造句技巧,来表达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的。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
第三题  文中有关“夜”的景物描写能够体现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蕴含着悲愤,让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进自己造句技巧,来表达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语句;这辛辣中更暗喻着特有的社会丑恶。尤其那清道妇的叙说,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埠        颤动        摇曳
枇杷        残垣        瓦砾        怅惘
2. 解释下列词语。
游荡:
摇曳
彻夜:
残垣
3.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出并改正。
销声匿迹    锐不可挡    脍炙人口    枉费心机
揠旗息鼓    正仁君子    直截了当    穿流不息
二、阅读理解。
三棵树
苏童
    ①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的旅程标志牌:
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冠盖和褐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②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③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
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0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大树   三棵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