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教古代文学复习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诸子散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七体:枚乘《七发》的主客问答体式和敷陈七事写法为后人竞相仿效,如张衡《七辩》、傅毅《七激》、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等,萧统《文选》于赋体之外将这些作品单列,
命名为“七体”。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所创造的诗歌美学典范。其基本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彩。基本特征为爽朗刚健。风指诗歌风貌清明爽朗,即鲜明生动;骨指语言刚健有力。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 
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玄言诗: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来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而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
汉乐府: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汉代初年惠帝时就已经有了乐府,到汉武帝时便扩大为大规模的专署。当时乐府的任务一是组织文人创制朝廷所用的歌诗,二是采集民间歌谣。于是人们就将乐府中所唱的诗,称为汉乐府诗。因为乐府曾经采集并保存了部分民歌,这部分民歌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后来也有人将这部分经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叫汉乐府诗,或简称汉乐府。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
结合作品,谈谈《陌上桑》是如何塑造罗敷的艺术形象的。
(1)夸张与细节描写的结合,比如,樊字疗法“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从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罗敷的反应烘托罗敷的天生丽质。他们的反应为细节描写,把各个阶层罗列进来为夸张;(2)采用间接的、动静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3)侧面映衬和烘托,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
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地域:南朝多出于南方城市,北朝多出于北方。
作者:南朝女性较多,北朝男女皆有
内容题材:南朝单一,多表现男女之情,北朝民歌中北朝风光有所展现,反映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风格:南朝格调鲜丽明快,语言清新流利,多用双关比喻,形制五言四句。北朝抒情直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以完整细致、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在精神。;注重人物的“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 
二、辩丽横肆、明畅通俗的语言艺术。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技巧加强修辞效果。个人述职报告格式>悬链线方程
从而达到“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的效果。 
三、源远流长的叙述文体。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期,具
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独树一帜的寓言文学。谋士说客多以比喻及引用寓言、历史事件等手段循序渐进、铺张扬厉的说辞来陈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政治目的。且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利于消除对方心理上的抵触感。
举例说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 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孟子》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一、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孟子善辩在辩论时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揣摩对方的心理使用“ 相反相成” 、“ 因势利导” 韦寿增、“ 欲擒故纵” 等等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论辩用以争取主动驳倒对手加强说服力。 
二、运用比喻、寓言阐明事理。《孟子》善于运用大量生动确切的比喻和简洁深刻的寓言来说明复杂的事理。 
三、语言简洁精炼概括性强。孟子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匠不仅能以堆确、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能大冠地使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使人物对话精彩传神。 
四、长篇巨制论点明锐感情奔放气势充沛,是非分明。结构上已初具长篇巨制的规模而且论点明确笔锋锐利,还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
结合作品谈谈《史记》人物刻画的特点。
一、闾巷之人的入传。《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的入传。这表现了司马迁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  二、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哪怕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具面貌。写人之时,司马迁则善于准确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抱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四是富贵还乡。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司马迁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他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得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有时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即旁见侧出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试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的差异。
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诗全部是乐府歌辞,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悲凉慷慨,气势豪雄。曹操诗歌还具有质朴、古直的独特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运用不假雕琢的语言写诗和写诗时采用的自描手法上。
从现存的主要作品看, 曹丕的诗歌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情。他在塑造诗歌意象时常侧墓于从生活形象的精心描绘来托意,倾向于一种景富于情的情况。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委婉含蓄,秀美细腻,而不激情突兀、豪气逼人,具有宁静、柔和之美。
韦伯定律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白马篇》充分地体现了他前期诗歌风格。诗中塑造了一个英俊勇武、不怕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咏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理想和抱负的自我抒写。曹植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
阅读下面这首《东门行(或《行行重行行》),具体说说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试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
阅读下面这首左思的《咏史》(其二),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分析这首诗。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99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人物   表现   民歌   诗人   形象   特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