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二语文12月质量检测试题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市红桥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俾斯麦1、全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试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写在答卷纸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候/机而动    机/毁家难    费/日不思      悖谬/未雨绸
B.风/ 探本源  予/济一堂    /雄    干/旅强敌
C.标/远见卓    /力能鼎    然/无声息    叱/紫嫣红
D.维/尘不染    慰/声名狼    枕/花流水    咀/咬文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2010年北京春季广告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包括央视广告部在内的40多家单位在此设摊,数千个岗位虚左以待流动资金需求测算
B. 近日,孙英杰、艾东梅等曾经的女弟子们纷纷上告田径教练王德显,使得这位奥运金牌教练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C.荆轲虽为刺客,但为人深沉儒雅、喜结贤豪长者。由此观之,荆轲不是暴虎冯河之人。
D.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系船柱,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 荆轲顾笑舞阳,前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 轲自知事不           善水草屯,舍止
③ 吾为德             属皆且为所虏
得劫秦王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⑤ 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击沛公于坐
A. ①②⑤  B. ①③  C. ①④⑤ D. ②④
4.下面四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5.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太子丹、高渐离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4分)
示例:
荆轲:论剑不称,相搏而逃,终孤身刺秦,易水萧萧侠名传。
太子丹:                                              
高渐离:                                              
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你在百货市场意外地碰到多年未见的年少时好友,原来此时好友已经是该商场某种护肤产品的推销员了,在柜台上你们聊了起来,这时好友向你推荐他们的护肤产品,建议给自己以及家人买一点。
  你心里并不想买,但碍于情面,加上周围又有不少顾客,不能直接拒绝,你既不想买,又不想得罪老朋友,还想顺便帮朋友推销一下产品,你该怎么说呢?请拟出你的“婉拒语”,不超过40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
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              容:打扮
B.则虽死不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D.子不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去事智伯                不如因其机遂取之
B.以报智伯,吾魂魄不愧矣  入臣祸至燕
C.襄子数豫让曰            平明,汉军觉之
D.吾所为者极难耳          公子纵轻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阻焊剂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9分)
12、(1)力拔山兮气盖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虞兮虞兮奈若何!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其中“为变徵之声”,是指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的乐律,分宫、      、变徵、徵、羽、变宫七调。
(3)____________,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倶黑。
(4)《魏公子列传》中的魏公子是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他与齐国      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      ,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2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9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屈原   中国   报仇   加点   刑人   下列   政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