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水团影响

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水团影响
王亮根;杜飞雁;陈丕茂;李亚芳;宁加佳
【摘 要】2011优酷影视盛典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为主,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
【年(卷),期】2016(012)005
【总页数】11页(P23-33)
电影与国家形象
【关键词】浮游动物;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水团;南澳岛
【作 者】王亮根;杜飞雁;陈丕茂;李亚芳;宁加佳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735;Q958
南澳岛位于23°11′N~23°32′N,116°53′E~117°19′E,地处广东省东端、南海与台湾海峡交界的海域,是广东省水产百强县和唯一的海岛县[1]。南澳县水产养殖主要集中在以贝、藻混合浮筏养殖为主的北部海湾,这些海湾与北望的饶平县柘林湾共同组成广东省养殖方式最多、规模最大的海域[2]。该海域位于台湾海峡西南角,邻近韩江口,受到沿岸水、海峡暖水、东山-汕头外海上升流等多个水团影响,为闽浙沿岸流影响的南缘[3],水团呈现明显的四季更替。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演替和种的数量变动与海域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区环境质量特征[4-8]。台湾海峡中北部近岸研究显示近岸海湾浮游动物落特征受闽浙沿岸流与台湾海峡暖水交替影响而呈现季节性差异[9-12]。邻近的东山湾同样显示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影响明显[13-14],但并未明确浮游动物与不同水团关系;且对该海域的研究报道多为20世纪[15-16]。随着养殖结构调整、规模扩大以及沿岸经济发展,南澳岛北部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已发生改变,但海洋浮游动物落的变化状况以及与水团关系尚不清楚。文章通过分析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的时空分布变化,探讨浮游动物对水团变化的响应,以为河口海湾养殖海区的养殖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1.1 研究航次和站位布设
2011年4月、8月、11月和2012年2月,分别代表春、夏、秋和冬4个季度,在南澳岛以北海域(23°36.95′N~23°27.42′N,116°55.71′E~117°13.62′E)进行4航次浮游生物生态调查,依据海区养殖类型与河口距离关系每航次布设28个站位(图1)。
1.2 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车载雷达天线
使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网长145 cm,网口内径50 cm,网口面积0.2 m2,网目大小0.505 mm)采样,每站自底层至表层垂直拖曳1网。4个航次共采获浮游动物样品98份,样品的处理、保存、计数等均按《海洋调查规范》[17]进行。
1.3 数据处理
种类更替率(R)[18],其计算式为:
R(%)=[(a+b-2c)/(a+b-c)]×100
式中a与b分别为相邻2个季节的种数,c为相邻2个季节共同的种数。
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Shannon-Wiener指数[19],其计算式为:
长城客户管理系统
Pi = Ni /N
式中Ni为某站第i种的栖息密度,N为某站浮游动物总栖息密度,S为某站浮游动物种类数。
均匀度指数(evenness index)[20],其计算式为:
J′ = H′/log2S
优势度(degree of dominance) [21],其计算式为:
Y =(ni /N ) ×fi
式中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浮游动物总个体数;fi为某种生物的出现频率;以Y≥0.02的种为优势种[21]。
PCoA分析使用Simper分析各季节累积贡献率达90%的物种,在R语言中完成。
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四季共鉴定出7门150种浮游动物(包含21类幼虫和11种不确定种),包括节肢动物门78种(包含桡足亚纲52种,枝角目5种,端足目和糠虾目各4种,十足目、等足目和介形亚纲各3种,磷虾目和涟虫目各2种),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33种(包含管水母目6种),毛颚动物门7种,软体动物门4种,尾索动物门4种,环节动物门2种,栉水母门各1种。其中,春季43种,夏季99种,秋季92种,冬季42种。
四季均出现的浮游动物仅有17种(包含7类浮游幼虫),占总物种数的11.3%。春、夏两季种类更替率为73.2%,夏、秋两季更替率为62.6%,秋、冬两季更替率为68.6%,与PCoA分析结果相似(图2),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落四季变化明显。
2.2 生态类组成
依据南澳岛北部海域的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与分布特点,参照相关文献[9-12,22-28],浮游动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7个生态类(不包含21类幼虫和11种不确定种)(图3)。
1)暖温近岸类。具有相对低温低盐属性,出现种类较少,仅占总种数的5.00%,冬春两季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夏秋两季;栖息密度占总栖息密度的7.55%,春季为第一类,达27.
01%。主要种类有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近缘大眼水蚤( Corycaeus affinis)、大西洋五角水母( Muggiaea atlant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大胃异唇腕水母(Allorathkea macrogastrica)、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和中华箭虫(Zonosagitta sinica)等。
2)暖水近岸类。适应高温低盐的种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盐度较低的沿岸和内湾,是南澳岛北部海域第一生态类,种类数占48.33%,春夏两季占到总种数一半以上,秋冬两季均超过25%;栖息密度比重占37.38%,分布趋势呈倒“V”型,夏季最高。代表种有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百陶箭虫(Z.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异尾宽水蚤(Temora discauda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a)、钳形歪水蚤(Tortanus forcipatus)和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
3)暖水外海类。这是一类高温、高盐的热带大洋种,分布于热带海洋与黑潮影响水域,出现种类较多,占26.67%,秋季比重最高,达28.99%,夏季次之,春季最低,为9.68%;
cdkl5基因突变栖息密度分布趋势与暖水近岸生态类相同。代表种有印度隆哲水蚤(Acrocalanus indicus)、芽笔帽螺(Creseis virgula)、华丽盛装水母(Agalma elegans)、半口壮丽水母(Aglaura hemistoma)、异摇篮水母(Cunina peregrina)和黑点叶剑水蚤(Sapphirina nigromaculata)等。
4)暖水广盐类。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高盐外海与低盐近岸水域,出现种类数不多,占14.17%,季节变化趋势与暖水外海类一致;栖息密度仅次于暖水近岸生态类,占14.97%,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分布,秋季最高。代表种有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精致真刺水蚤(Enchaeta concinna)、肥胖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强次真哲水蚤(S.crassus)、宽额假磷虾(Pseudeuphausia latifrons)、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孟加拉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和羽长腹剑水蚤(Oithona plumifera)等。
5)广温近岸类。适温范围较广,适合相对低盐的近岸海域,出现种类较少,占2.50%,季节变化趋势与暖温近岸类一致;栖息密度位列第三,占14.02%,冬季成为一类,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
6)广温广盐类。适温适盐范围较广,分布的季节和区域也广,种类和栖息密度占比同广温近岸类,冬季比重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有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等。
7)大洋深水类。匿居于深水层(>1 000 m),适应高盐偏低温环境,仅在夏季出现一种,为顶突瓮水母(Amphogona apicata)。
因此,生态类的季节分布整体特征是四季均以暖水近岸类种类为主,暖水外海类和暖水广盐类种类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暖温近岸类和广温近岸类种类季节变化具有相同特点;栖息密度优势生态类随季节而变化,从春季到冬季分别是暖温近岸类、暖水近岸类、暖水广盐类与广温近岸类。
2.3 优势种
南澳岛北部海域各季共有18种优势种。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种类最多(8种);夏冬两季最少(6种);春季为7种(表1)。春季优势种为暖温近岸种和暖水近岸种,中华哲水蚤为第一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以暖水近岸类为主,第一优势种是肥胖三角溞。秋季,优势种以暖水
广盐类与暖水近岸类为主,第一优势种是暖水广盐种针刺拟哲水蚤,其优势度显著(Y=0.23)。冬季,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第一优势种是广温近岸种小拟哲水蚤,优势度非常显著(Y=0.44)。
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的季节改变使得季优势种具有较高更替率,春-夏季的优势种更替83.3%;夏-秋季的优势种更替92.9%;秋-冬季的优势种更替54.5%,平均为76.9%。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显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46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类群   生态   暖水   水蚤   海域   季节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