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

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
--------------------------------------------------------------------------------
无忧会计网 www.51kj
时间:2006-10-26 14:11:00  作者:李仁贵  来源:经济评论200506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
         
--------------------------------------------------------------------------------
 
    摘要: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可以划分为
历史经验学派、现代化学派、乡村学派、主流经济学派等几大重要流派。历史经验学派主要包括部门理论、输出基础理论、区域发展的倒“U”字型假说;现代化学派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外围理论;乡村学派主要包括选择性空间封闭理论、地域式发展理论;主流经济学派主要包括产业集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这些理论既有可资借鉴的方面,也有其不足之处,只有准确把握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精髓,才能为我国区域开发政策实践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区域发展理论 增长极 选择性空间封闭 产业集 新经济地理
陶兴文  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形成尽管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区位理论,如韦伯(Weber,A.)的工业区位论、杜能(Thanen,J.H.von)的农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托勒(Christaller,W.)和廖什(Losch,A.)的中心地理论等。但由于传统的区位理论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因而具有静态与均衡的特征,与动态非均衡的区域发展问题缺乏必然的联系。一般认为,系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战后各国致力于重建国民经济,区域发展理论才得到较大的发展。不过,由于区域发展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等众多学科,加上战后以来经济发展思潮的不断演化,因而,区域发展理论也就形成了
众多的不同的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以西方国家区域发展历史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学派;强调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学派;以强调乡村地区发展与空间均衡为核心的乡村学派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主流经济学家开始涉足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主流经济学派区域发展理论。
  一、历史经验学派区域发展理论
  历史经验学派区域发展理论大多根据欧美等发达西方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其代表性理论有部门理论(Sector Theory)、输出基础理论(Export-Base Theory)、区域发展的倒“u”字型假说(Inverted“U”Hypothesis)等。
  (一)部门理论
  部门理论所揭示的是在技术变化条件下区域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即区域不同产业部门的转换规律。该理论系根据大多数欧洲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对其系统的阐述反映在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Hoover,Edgar M.)与约瑟夫.费雪(Fisher,Joseph L.)所发表的题为《区域经济增长研究》(1949)论文中。
  部门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可以表述为下列几个过程:(1)在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往往是自给自足型的经济。在这一阶段中,当地居民几乎完全与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联系在一起,基本上没有贸易上的投资,人口是按照维持自给自足经济所必需的资源基础而分布的。(2)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起来。第二阶层的人口开始出现,他们进行着简单的手工业生产,为当地农民服务。由于乡村手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是由农业人口提供的,所以手工业分布与基本阶层农业人口分布直接相关。(3)随着区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区域也开始趋向于从原来粗放的畜牧业转向发展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蔬菜农场等。(4)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农业生产和采掘业生产效益的下降,区域被迫开始实施工业化。区域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立足于建立在农林产品的基础之上,主要发展食品加工、木材产品加工和纤维纺织业等。工业化的后一个阶段则出现了诸如冶炼业、金属材料加工、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到这一时期,廉价的水力发电也开始出现了。(5)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区域实现了为出口服务的第三次产业专业化生产。这时,区域开始输出资本、熟练技术人员和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专业化服务。
订阅蜂  据此,在部门理论看来,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两个相辅相成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区域
经济必须经历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商品经济转换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运输成本下降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只有运输成本降低才使得区际贸易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必然要相应地完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过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则是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部门理论由于系根据大多数欧洲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总结出来的,符合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但该理论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并非什么地区经济发展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标准阶段次序”。
  (二)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export base)概念最先由城市规划者们所采用,他们用它来预测城市经济的短期变化趋势。该概念后来被著名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North,Douglass,1993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在其论文《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1955)中用来预测区域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输出基础理论。
  在输出基础理论中,经济被划分为两个部门,即一个输出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一个自给性部门(包括所有的区域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通常假定,自给性部门不具备自发增长的能力。输出基础部门则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大而扩张,当它为地
方经济带来额外收入时,其他部门也会随之相应扩张。区域总收入(或总就业)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输出”需求的变化来测定,即通过输出基础部门的扩张与由地方乘数所决定的总体经济扩张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测定。诺思根据对太平洋西北岸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区外对木材、毛皮、面粉、小麦等产品需求的扩大,不仅会影响到那里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诸如辅助性产业的特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模式、劳动力特征以及收入与就业波动范围等。他进一步指出,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不仅会导致输出产业投资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其他经济活动的投资增长。因此,按照诺思的观点,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而此产业又决定于它在生产和销售成本等方面对其他区域所拥有的比较优势。
郧西三中
  输出基础理论由于其简明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而受到了区域经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被用来分析区域发展的成因或预测区域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它又被一些区域学者加以推广,以形成更为综合和实用的区域发展理论。
  (三)区域发展的倒“U”字型假说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
展趋势较早进行实证研究的首推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威廉逊(Williamson,Jeffrey G.)。他在《区域不平等与国家发展过程》(1965)一文中,根据其在20世纪50年代对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倒U字型假说”。
  威廉逊把区域普通人均收入用作为指示器,将权变系数用作为度量区域收入差异的工具,通过对24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区域不平等格局的经验考察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当这些国家按其发展水平进行“排列”时,人们可以发现,区域不平等格局呈现为倒“U”字型状。其中,如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与波多黎各等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到达了倒“U”字型的顶端。威廉逊又将横断面分析法扩充到对单个国家区域收入差异变化趋势的分析上来,并从24个国家中的16个取得其所需的数据。其结果是,这种趋势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假想的格局:人们预料富国各区域之间会逐步趋同。事实上,它们也正在走向这个阶段,而不是趋向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而穷国正相反,它们以区域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为特征。
  威廉逊所得出的结论是:“在发展初期,区域间以收入差距扩大和‘南北’二元性增强为特征;在国家成长和发展较为成熟阶段,则以区际趋同和‘南北’问题消失为特征”(Williamson,J.G.,1965)。这一结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被区域发展理论家所接受,并把它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的或应该通过政策干预使之出现的模式。
  二、现代化学派区域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受发展经济学中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区域发展理论也表现为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核心。其中,最有影响的区域发展理论有“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及其变体“核心-外围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
  (一)增长极理论 短篇伦理小说
  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rancois)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的。他在著名论文《略论增长极概念》(1955)中写道:“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佩鲁的原始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普通的地理空间。佩鲁将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空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受力场的经济空间;匀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与增长极概念关系最为密切,它“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离心力或向心力分别指向或发自这些中心。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并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Perroux,1950)。佩鲁正是从这种受力场的中
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心确定了他的增长极:增长在这里出现并扩展到经济的其他部分中去。事实上,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建立在熊彼特(1949)关于创新与大规模厂商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上。像熊彼特一样,佩鲁也认为,企业家创新是经济进步中最主要的因素,最具创新性的活动发生于大经济单元中,它们能支配其环境,即通过其规模、谈判能力及运营性质等而对其他经济单元产生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响。
三圣乡幸福梅林  此外,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理论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中也起着主要的作用,它与熊彼特的发展是由创新波所产生的思想一起,构成了佩鲁增长极理论的两大基石(Hermansen,T.,1972)。
  由于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因而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即产业或企业的兴起、发展以至消退,对于增长的空间特征却重视不够。针对佩鲁增长极理论的这一缺陷,许多学者为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做出了努力。在这些尝试中,首推法国另一位经济学家雅克.布德维尔(Boudeville,Jacque,)所做出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4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区域   发展   经济   理论   学派   空间   增长极   输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