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称呼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曹炜
(苏州⼤学⽂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
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 (1)称谓语是⼀种相对处
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定的系统性、稳定性;⽽称呼语则是⼀种处于使⽤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定的⾮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
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觉使⽤;⽽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者的个⼈⾊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语性,⽽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
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关键词] 称谓语;称呼语;界定;构成;类别;基本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64[⽂献标识码] A[⽂章编号]1671 - 6604 (2005) 02 - 0062 - 08 ⼀、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
什么是称谓语? 什么是称呼语? 两者是⼀种什么关系? ⼀直以来众说纷纭。概括⼀下,⽐较
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1)称谓语就是称呼语,是⼈们⽤来表⽰被称呼者的⾝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辞源》和《汉语⼤词典》均以“称呼”释“称谓”,⽽称呼则是指“表⽰被招呼对象的⾝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1 ] (p. 2312) [ 2 ] (p. 4772)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
称谓辞典》的“⾃序”中也指出:“称谓,就是⼈们可以⽤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3 ] (p. 1)孙维张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和⾃⼰。”[ 4 ] (p. 114) (2)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谓语是⼈们⽤来表⽰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份、职业等的名
称;⽽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来当⾯招呼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来诠释“称谓语”的:“⼈们由于亲属和别的⽅⾯的相互关系,以及⾝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如⽗亲、
师傅、⼚长等。”⽽“称呼语”则是指“当⾯招呼⽤的表⽰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 5 ] (p. 157) 虽然表述上两者有些不⼀致———前者表述为“亲属和别的⽅⾯的相互关系”云云,后者则表
述为“彼此关系”云云,其实两者是⼀个意思,这是该词典在释义表述上的⼀⼤缺憾[ 6 ] ———但
细⼼的读者还是能够辨别出来,后者较之前者多了⼀项限定———“当⾯招呼⽤的”。
前⼀种意见在普通⼈中⾮常流⾏,⼀般都认为称谓语就是称呼语,要说区别,也只是语体风
格上的: 前者⽂⼀点———有点书卷⽓,后者俗⼀点———⽐较⼝语化。
后⼀种意见在学术界⽐较流⾏,似乎已经成为了⼀种共识,⼤家都这么⽤。各种讨论“称谓
语”的书籍和⽂章均已将此作为⽴论的基础,已经⽆须论证了。然⽽,这两种⽬前通⾏的观点都
存在问题。前⼀种意见显然抹杀了称谓语与称呼语的区别和差异。⾄少有⼀点是显⽽易见的:称谓语中有⼀部分,如“教师、学⽣、爱⼈、丈夫、妻⼦、⽗亲、母亲”等是不能⽤来当⾯称呼的,它们显然不是称呼语。可见称谓语不全是称呼语。⽽⽤“表⽰被招呼对象的⾝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来指称称呼语尚可,⽤来指称称谓语则是以偏概全[收稿⽇期] 2004 - 11 - 07
[作者简介] 曹炜(1963 - ) ,男,上海⼈,苏州⼤学⽂学院教授,⽂学博⼠,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研究。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oczj/doc/361618b284868762caaed5ac.html
了,上述“教师”等可并⾮⽤于“招呼对象”的。后⼀种意见则⾛向了另⼀个极端:只注意到
了称谓语中有⼀部分不能⽤于⾯称,不是称呼语,⽽没有注意到称呼语中也有⼀部分是并不表⽰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如“⽼曹、⼩黄、秋娟、奇奇、钱理、吴汉江”等等,它们只是“当⾯招呼⽤的”,是称呼语,⽽不是称谓语。⽽且同限定称谓语⼀样地⽤“表⽰彼此关系”来限定“称呼语”也殊为不妥,这样⼀来,会将“⽼曹”等挡在了称呼语⼤家族之外。因此,我们认为,称谓语与
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却⼜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的词汇现象。从理论上讲,称谓语着眼的是⼈们相互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们所扮演的社会⾓⾊等,是⼈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及所拥有的⾝份、职业、地位等在词汇中的具体表现;它可以是⾯称⽤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它也可以不是⾯称⽤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不是称呼语。⽽称呼语着眼的是⼈们的当⾯招呼的⾔语⼿段,是“在直接的语⾔交往中指称某⼈的⽅式”; [ 7 ] (p. 7) 它可以反映⼈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等———这时候的
称呼语同时也是称谓语,它也可以不反映⼈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等———这时候的称呼语就只是称呼语,⽽不是称谓语。两者着眼的⾓度明显不同。从实践上讲,称谓语中的那部
分不属于当⾯招呼⽤的⾔语⼿段的,如“教师、学⽣、爱⼈、丈夫、妻⼦、⽗亲、母亲”等,固然不是称呼语;同样,称呼语中的那部分不反映⼈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的,如“⽼曹、⼩黄、奇奇、钱理、吴汉江”等,固然也不是称谓语。但是称谓语中的那部分既反映⼈们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所扮演的社会⾓⾊,⼜属于当⾯招呼⽤的⾔语⼿段的,如“⽼师、同学、⽼伴、⽼公、太太、爸爸、妈妈”等,就既是称谓语,⼜
是称呼语。如此看来,两者存在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合,部分相离。⾄此,我们可以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给予⼀个⽐较客观、公正、全⾯的界定和诠释了。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们
⽤来表⽰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等所使⽤的名称。所谓称呼语,指的
是⼈们彼此间当⾯招呼所使⽤
的名称。
⼆、称谓语的类别
上⾯说过,称谓语是⼈们⽤来表⽰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们所扮演的社会⾓⾊等所使
⽤的名称。⼈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谓语。
⼈们所扮演的社会⾓⾊,主要涉及⼈们的⾝份、地位、职业等,表⽰⼈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下⾯我们依次展开讨论。
(⼀)亲属称谓语的构成、类别及基本特征
亲属称谓语是现代汉语称谓语中的⼀个极为重要的、庞⼤的组成部分。⼈类的亲属关系⼤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类。所谓直系亲属,是指“和⾃⼰有直接⾎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如⽗、母、夫、妻、⼦、⼥等”;所谓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统上和⾃⼰同
出⼀源的⼈及其配偶,如兄弟、妹、伯⽗、叔⽗、伯母、婶母等”。[ 5 ] (p. 1615, 951)
表⽰直系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叫作直系亲属称谓语。根据其使⽤的场合的差异,⼜可分为两类: ⼀类是并不⽤于当⾯招呼的直系亲属称谓语,叫“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语”;⼀类是⽤于当⾯招呼的直系亲属称谓语,叫“直系亲属⾯称称谓语”。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语主要有:祖⽗、祖母、外
祖⽗、外祖母、⽗亲、母亲、丈夫、妻⼦、爱⼈、先⽣、夫⼈、⼉⼦、⼥⼉、孙⼦、孙⼥、外孙、外孙⼥等。直系亲属⾯称称谓语主要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公、⽼婆、⼉⼦等。
表⽰旁系亲属关系的称谓语叫作旁系亲属称谓语。同样,旁系亲属称谓语也可分为旁系亲属
背称称谓语和旁系亲属⾯称称谓语两⼤类。旁系亲属背称称谓语主要有:伯祖、伯祖母、
叔祖、叔祖母、姑爷爷、姑奶奶、姨奶奶、舅公、舅婆、伯⽗、伯母、叔⽗、叔母、婶母、姑⽗、姑夫、姑丈、姑母、姨⽗、姨夫、姨丈、姨母、舅⽗、舅母、堂伯⽗、堂伯母、堂叔⽗、堂叔母、表伯⽗、表伯母、表叔⽗、表叔母、舅⼦、舅嫂、堂兄、堂弟、堂、堂妹、表兄、表弟、表、表妹、侄⼦、侄⼥、外甥、外甥⼥、堂侄⼦、堂侄⼥、表侄、表侄⼥、表外甥、表外甥⼥、侄孙、侄孙⼥等。
旁系亲属⾯称称谓语主要有:伯公、伯婆、叔公、叔婆、姑爷爷、姑⽼爷、姑奶奶、姑婆、
姑姥姥、姨奶奶、舅公、舅婆、伯伯、叔叔、婶婶、姑姑、姑妈、姑爹、姑⽗、姑夫、姨⽗、姨夫、姨妈、姨娘、阿姨、舅舅、舅妈等。
从上述亲属称谓语,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1)⽆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背
称都要⼤⼤多于⾯称:像直系亲属背称称谓语中的“⼉⼦、⼥⼉、孙⼦、孙⼥、外孙、外孙⼥”等,旁系亲属背称称谓语中的“侄⼦、侄⼥、外甥、外甥⼥、堂侄⼦、堂侄⼥、表侄、表侄⼥、表外甥、表外甥⼥、侄孙、侄孙⼥”等,均没有相应的⾯称称谓语,长辈们⼀般都会以晚辈的姓名或⼩名,或者⼲脆
⽤“宝贝、囡囡”等昵称或“孩⼦”等来当⾯称呼他们。
(2)⽆论是在直系亲属称谓语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中,有⼀部分称谓语是兼跨背称、⾯称
两类的。主要有两种情形:⼀种是,有些称谓语在形式上不存在背称、⾯称的差异,不管背称、
食品广告监管制度⾯称,都⽤同⼀种形式,如“姑爷爷、姑奶奶、姨奶奶、舅公、舅婆、姨夫”等;另⼀种是,有些称谓语既是背称,也是⾯称。如“姑⽗、姑夫、姑母”是背称,“姑爹、姑妈、姑姑”是⾯称,但“姑⽗、姑夫”也常⽤于⾯称。当然,从理论上说,所有的⾯称称谓语均可⽤于背称,⽽所有的背称称谓语
均不可⽤于⾯称。所以,前⼀种情形,不属于我们上述讨论的称谓语跨类现象,⽽后⼀种情形中的例外则正是我们所关注的。(3)⽆论是⾯称称谓语还是背称称谓语中均存在异名同指的现
象,如叔⽗的配偶的背称有“叔母”和“婶母”两种,姑母的配偶的背称有“姑⽗、姑夫、姑丈”等三种,外祖母、外祖⽗、姑爷爷、姑奶奶的⾯称分别为“外婆、姥姥”等两种、“外公、姥爷”等两种、“姑爷爷、姑姥爷”等两种和“姑奶奶、姑姥姥、姑婆”等三种。与上述现象相反的是,⽆论是⾯称称谓语还是背称称谓语中均存在同名异指的现象。如背称中的“伯婆、叔婆”,既可称“⽗亲的伯母、婶母”,⼜可称“曾伯祖之妻、曾叔祖之妻”;⾯称中的“姑奶奶、姑⽼爷”既可称“⽗亲的姑母、姑⽗”,⼜可称“姑母、姑⽗”。需要说明的是,亲属称谓语中的同名异指现象要⽐异
乔治艾略特
名同指现象少得多,这也在情理之中,异名同指只会带来称谓使⽤上的不便利、冗赘,⽽同名异指则不仅会带来称谓使⽤上的不便利、冗赘,还会带来称谓上的混乱。
(4)从语⾳形式来看,亲属称谓语主要以双⾳节词和三⾳节词为主体。其中直系亲属⾯称称
谓语和旁系亲属⾯称称谓语尤以双⾳节词为主体,以上⾯列举的称谓语为例,⾯称称谓语共有38个:其中双⾳节词有33个,占近87%;三⾳节词只有5个,只占13%左右;⽽没有四⾳节及四
⾳节以上的词。就是在所有列举的109个亲属称谓语中,双⾳节词也有81个,占了总数的近3 /4, 三⾳节词只有27个,四⾳节词则仅有1个。我⼿头有⼀部《古今称谓词典》,其中收录的古今亲属称谓语2789条,其中单⾳节的144条,双⾳节的2143条,三⾳节的369条,四⾳节的115条,五⾳
节的1条。双⾳节亲属称谓语占总数的近77% ,双⾳节和三⾳节亲属称谓语之和占总数的90% 强,⽽四⾳节、五⾳节亲属称谓语仅占4%强。这个结论同我们前⾯的结论是基本⼀致的。看
来,有些学者认定的像这类称谓语以“四⾳节和五⾳节的⼜占绝对多数??这是中国⼈的语⾔习惯所致,因为四⾳节和五⾳节的称谓语⽐较上⼝,⼜不影响表意的明确性”云云, [ 8 ] (p. 24)不知有
没有什么依据。亲属称谓语有时候并不⽤于亲属之间的称谓,⽽是⽤来称呼亲属以外的⼈,这种现象有⼈称之为“拟亲属称呼”, [ 9 ]有⼈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 10 ] 有⼈称之为“亲属称
谓语的外化”, [ 8 ] (p. 45)还有⼈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扩展⽤法”[ 11 ]等等等等,这些说法显然均是从亲属称谓语的⾓度出发来表述这种现象的;如果我们将之放在整个称谓语系统中去考察,那么,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亲属称谓语的转类现象———即从亲属称谓语转化为社会称谓语。关于这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个问题,我们将放在下⾯社会称谓语的讨论中加以适当的展开。
(⼆)社会称谓语的构成、类别及基本特征
表⽰⼈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主要包括职业称谓语、职称称谓语、职务称谓语、⾝份及友邻关系称谓语、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等。
职业称谓语可以分为背称和⾯称两⼤类。职业背称称谓语可以说是⽆限的,社会上有多少个⾏业,就会有多少类职业背称称谓语,简直是举不胜举。如我们⽐较熟悉的: 教师、记者、医⽣、护⼠、警察、解放军、驾驶员、律师、作家、编辑、演员、邮递员、营业员、服务员、公务员、会计等;职业⾯称称谓语则要少得多,主要有:⽼师、⼤夫、司机、
邮递员、营业员、服务员等。如果说,像“祖⽗、祖母、⽗亲、母亲”等亲属背称称谓语⼀般很难转换成⾯称称谓语的话,那么,职业背称称谓语转换成⾯称称谓语就显得⽐较容易了———只需在背称称谓语之后加上“同志、先⽣”等形成复合形式就⾏,如“记者同志、警察同志、解放军同志、驾驶员同志、律师先⽣”等。当然,唯⼀的⼀个例外是“教师”。
职称称谓语也可分为背称和⾯称两⼤类。职称背称称谓语的数量也是颇为可观的,因为职称系列极多,就⾼校⽽⾔,就有教师系列: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教育管理系列: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等;实验系列:主任实验师、副主任实验师、实验师、实验员等;图书、档案系列: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等;⼯程系列:⾼级⼯程师、⼯程师、助理⼯程师等;技术系列: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等;会计系列:⾼级会计师、会计师、会计员等;临床医学系列: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师、医⼠等。⽽职称⾯称称谓语则极少,只有教授、⼯程师、会计师等⼏个。⽽且职称背称称谓语
FINALDATA ENTERPRISE 2.0⼀般不能转换为职称⾯称称谓语。职务称谓语同样也可分为背称和⾯称两⼤类,⽽且两者数量都很⼤。职务背称称谓语同样举不胜举,如机关党政系列:总书记、书记、副书记、主席、副主席、总理、副总理、委员长、副委员长、部长、副部长、省长、副省长、主任、副主任、司长、副司长、厅长、副厅长、局长、副局长、市长、副市长、专员、副专员、县长、副县长、处
长、副处长、镇(乡)长、副镇(乡)长、科长、副科长、股长、副股长、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实习科员等;陆军部队系列:政委、副政委、教导员、副教导员、指导员、副指导员、司令员、副司令员、军长、副军长、师长、副师长、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团长、副团长、营长、副营长、连长、副连长、排长、副排长、班长、副班长等;军衔系列:上将、中将、少将、⼤校、上校、中校、少校、⼤尉、上尉、中尉、少尉、上⼠、中⼠、下⼠、列兵等。同职务背称称谓语相⽐,职务⾯称称
谓语显得很有规律性: ( 1)所有党务、⾏政
系列凡是正职称谓均可作⾯称,凡是副职均不作⾯称; (2)部队中最后⼀等军衔不作⾯称之外,
其余均可作⾯称; (3)所有⾏政系列不带“长”的职务均不可作⾯称。
⾝份及友邻关系称谓语实际上是⼀个⼤杂
烩,我们⽤这个帽⼦,是想将职业称谓语、职称称
谓语、职务称谓语等⽆法涵盖⽽⼜不属于泛称称
谓语的社会称谓语统统包容在其中。⽽实际上职
业、职称、职务⼜何尝不是⼀种⾝份。⾝份及友邻
关系称谓语主要有: ( 1)学衔、学历系列。如:博
⼠、硕⼠、学⼠、研究⽣、本科、⼤专、中专等。(2)
友邻系列。如: 情⼈、恋⼈、对象、朋友、知⾳、学
长、同学、同窗、同事、同⾏、同道、把兄弟、战友、伙
伴、⽼乡、乡亲等。( 3 ) 级属、主客系列。如: 上
级、上司、顶头上司、领导、负责⼈、下属、部下、部
属、主⼈、东道主、地主、来宾、远客、贵客、宾客、座
上客、⽼主顾等。( 4)社会评价系列。⼜可分为
三种类型:⼀种是肯定的、颂扬的评价,从⽽形成
褒扬称谓语,如:英雄、好汉、烈⼠、壮⼠、义⼠、鲁
男⼦、正⼈君⼦、泰⽃、圣⼈、淑⼥、⼥杰、⼱帼英雄
等;⼀种是否定的、贬斥的评价,从⽽形成骂詈称
谓语,如:懦夫、孬种、软⾻头、缩头龟、淫妇、、
淫棍、王⼋蛋、政客、地头蛇、笑⾯虎、奸雄、恶魔、
混世魔王、贱⼈、⼟皇帝、母夜叉、母⽼虎、狐狸精
等;还有⼀种是不作褒贬的评价,可以称之为性状
称谓语,如:少年、少⼥、⼤姑娘、处⼥、⽼处⼥、妇
⼥、家庭妇⼥、⼩伙、⽑头⼩伙、黄花闺⼥、黄⽑丫
头、⽼太、⽼婆⼦、⽼头⼉等。这些称谓语⼤多只
能作背称称谓语,只有极少的⼀部分,如“博⼠、
朋友、好汉、壮⼠、义⼠”等以及部分骂詈称谓语
可以作⾯称称谓语。
泛称称谓语,主要有以下⼏类: (1)表⽰第⼀
⼈称和第⼆⼈称的泛称称谓语。如:在下、鄙⼈、
不才、⾜下、阁下、诸位、诸君、诸公等。( 2)反映
社交关系的泛称称谓语。如:同志、师傅、先⽣、⼥
⼠、⼩、⼩朋友、⼩⿁、⼩孩、孩⼦、⼥⼠们、先⽣
们、同志们、朋友们等。( 3)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
的泛称称谓语。如:⼤爷、⼤娘、伯⽗、伯母、叔叔、
阿姨等。泛称称谓语绝⼤多数既可作背称,⼜可
作⾯称。
全球通家庭计划前⾯已经提及,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
称谓语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从构成上来看,
这类泛称称谓语可以分为两类:
(1)不添加任何标记性语素,纯由亲属称谓
1区212语转化⽽来。如:爷爷、奶奶、伯⽗、伯母、叔叔、阿
姨等。
(2)取亲属称谓语中的⼀个关键的词根语
素,然后在它前后添加⼀个前缀“⼤”、“⽼”、
“仁”、“贤”、“⼩”或后缀“⼦”、“们”等构成。如:
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65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oczj/doc/361618b284868762caaed5ac.html ⼤爷、⽼⼤爷、⼤娘、⽼⼤娘、⼤妈、⽼⼤妈、⽼爹、
⼤伯、⽼伯、⼤叔、⽼叔、⼤婶、⽼婶⼦、⼤嫂、⽼嫂⼦、⼤哥、⽼哥、⽼兄、仁兄、⼤、妹⼦、⼤妹⼦、⽼弟、贤弟、⼩弟弟、⼩妹妹、哥们、们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第⼆类还不能算是真正
的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谓语,因为它
们作了构词法上的较⼤幅度的变更和改造,增加
了⼀些标记性语素———这些语素起到了减弱或消
除亲属称谓特征的作⽤,是⼀种区别性标记特征。
不过,⼤家在讨论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
谓语这类现象时均会将它们与“爷爷、奶奶”等⼀
视同仁,⽽且还以它们作为主要对象或典型代表,
甚⾄是惟⼀的对象或代表。
所有的亲属称谓语以及除此之外的所有社会
称谓语均表现出背称多于乃⾄⼤⼤多于⾯称的特
点,惟独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谓语却刚
好相反:⾯称称谓语反⽽多于背称称谓语,所有的
这类泛称称谓语均可作⾯称,但是有⼀些却不⽤
于背称,如“⽼叔、⽼兄、⽼哥、⽼婶⼦、⽼嫂⼦、⼤
妹⼦、⽼弟、贤弟”等。这是⼀种值得注意的罕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4: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4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称谓语   称呼   背称   社会   关系   现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