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育学

评价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实验教育学(▲):简答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中国扬州寄语市长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
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简答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
视觉点胶系统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
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基本评价:积极方面: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消极方面:由于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简答
代表人物:家里宁、凯洛夫、杨贤江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基本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
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社会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其看作是一种自然的事,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 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基本评价:第一,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第三,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性格开朗,活泼,对工作有耐心,态度积极,待人诚恳,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组织能力.曾在外长
期做兼职培训班,工作优秀,获得领导的一致好评.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开朗、谦虚、真诚、自信。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所学习的舞蹈内容包括了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编导、民间民族舞、以及成品舞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和一些舞蹈理论课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锻炼了我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使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表演能力、以及一套学习方法,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则丰富了我专业素质方面的修养。在与专业学习同步的社会实践中我吸收了更多的经验,对于以后我从事的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事教育行业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多年以来的奋斗目标,我深知自己能胜任这份职业,我将全心全意,兢兢业业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希望贵企业(学校)能给我一次机会,同时我的表现绝对让贵公司(学校)觉得您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育学
填空选择
1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2 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3 古代希腊教育有:古代雅典教育,古代斯巴达教育
4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何,算术,天文,音乐
5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6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以及“产婆术”
7 夸美纽斯写成《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8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主张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他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9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杜威
10凯洛夫主编的《教与学》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11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政治制度
13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14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可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终点。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8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神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这6张中国名片震撼世界
20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2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
2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24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25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开设哪门课程
26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27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8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
2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0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教学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32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3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4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5我国的与的基本途径: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
名解
1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羰基铁粉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4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服务质量
7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及进程安排。
8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9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的系列化活动。
10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11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1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4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6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金惠敬
18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19教学策略:特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0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与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1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的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
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学生   教学   课程   社会   学校   发展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