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什么是阳伞效应?附常见的17种气候效应总结!

【地理视野】什么是阳伞效应?附常见的17种⽓候效应总结!
阳伞效应
形成原因
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类的⽣产与⽣活活动,导致⼤⽓中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中的烟尘,⼀⽅⾯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的太阳辐射能,使地⾯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吸湿性的微尘⼜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汽在它上⾯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称“阳伞效应”。阳伞效应的产⽣使地⾯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
悬浮在⼤⽓中的⽓溶胶颗粒⼀⽅⾯将部分太阳⼊射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的太阳辐射能,增加⾏星反照率,使地⾯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另⼀⽅⾯某些吸湿性的粒⼦有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汽在它上⾯凝结,导致低云、雾的增多,改变云的光学特征和寿命,使云的反照率增加,同样具有减少⼊射辐射,使地⾯和底层⼤⽓的温度降低的作⽤。“阳伞效应”在北半球表现的最为明显,其原因在于本地区较⾼的⼯业化程度和由此产⽣的空⽓污染。正当⼤多数⼈为“温室效应”⽽忧虑的时候,⼀些⼈关注到⼀个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事实,⼈类的⽣产⽣活、战争、森林草原⽕灾、⽕⼭爆发等⼈⽂与⾃然的活动,向⼤⽓排⼊⼤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中的烟尘能散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
这种作⽤犹如地球的⼀把“遮阳伞”,被称为阳伞效应。阳伞效应的产⽣使地⾯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是⼤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更⼤量的沙⼟尘埃送进⼤⽓层,使地球⼤⽓变得乌烟瘴⽓。由于地⾯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温甚⾄降到零下,因⽽被称为“核冬天”(核冬天理论本⾝尚不成熟,处于研究阶段)。因⽽,在研究全球变化这样⼀个重⼤问题是必须考虑⽓溶胶的影响。但可惜⽓溶胶的⽓候效应研究⽔平还很低,远远没有达到温室⽓体对⽓候影响研究的⽔平。⽓溶胶粒⼦对全球⽓候研究的作⽤,还是模糊不清的,也缺少全球范围的⼤⽓⽓溶胶监测资料。加强对全球范围⼤⽓⽓溶胶的监测,并加强对其⽓候效应的研究,是⽓溶胶科学中的⼀个急迫的任务。在与不在
据相关的⽓候变化评估报告,包括⼈类活动在内,所产⽣的烟尘粒⼦造成的“阳伞效应”,其降温值相当于全球⼤⽓温室效应升温值的2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烟尘粒⼦的“阳伞效应”,⼈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将更⼤。
阳伞效应·定义
阳伞效应⼜称微粒效应。存在于⼤⽓中的颗粒物,⼀⽅⾯反射部分太阳光,减少阳光的⼊射,从⽽降低地表温度;另⼀⽅⾯也能吸收地⾯辐射到⼤⽓中的热量,起着保温作⽤。两者相⽐,前者⼤于后者,因此总的效应是使⽓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阳伞效应。
⼤⽓中的颗粒物来⾃于⼤⾃然和⼈为原因,如⼟壤、岩⽯粉屑、⽕⼭喷出物、林⽕灰烬、海盐微粒等⾃然之物;⼈为颗粒物有化⽯燃料燃烧、露天采矿、建筑尘⼟、耕种作业等。也有来⾃⼆次污染物、如⼤⽓中的⼆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中进⾏⼀系列的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中尘埃等物质⼤量增加,使⼤⽓中的⽓溶胶物质增多,⼤⽓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加强,削弱
了太阳辐射,从⽽使地球⽓温下降,就像是⼀把太阳伞⼀样遮挡住了太阳,影响了地⾯⽓温变化,所以这种作⽤便称为“阳伞效应”。
沙尘既是⽓候的产物,⼜对⽓候起着控制作⽤。科学家把悬浮在空⽓中直径在1微⽶⾄100微⽶的固体、液体微粒叫做⽓溶胶,沙尘⽓溶胶便是沙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阳伞效应”及其他途径对地球环境产⽣了重要影响。
此外尘埃还有吸湿的特性,可以把其四周的⽔汽凝结在⾃⾝的表⾯,进⽽促进云雾的产⽣和增加,⽽云雾产⽣之后⼜会阻挡和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从⽽使得地表的温度发⽣变化。
烟尘粒⼦同样具有强烈的“阳伞效应”。据相关的⽓候变化评估报告,包括⼈类活动在内,所产⽣的烟尘粒⼦造成的“阳伞效应”,其降温值相当于全球⼤⽓温室效应升温值的2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烟尘粒⼦的“阳伞效应”,⼈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将更⼤。
“阳伞效应”的影响⼀⽅⾯具有⼀定的破坏性;另⼀⽅⾯,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为⼈们的⽣活带来⼀定的帮助。
01
森林效应
森林是地球表⾯的⼀种重要的保护层,它对地⾯热量、⽔分的保存和交换起到很⼤作⽤。森林中的湿度⼀般⽐⽥间⾼5%左右,在⼲旱地区森林能使湿度提⾼10%~15%。森林能防风固沙,增加6%左右的降⽔量。
02
湖泊效应
各种类型⼈⼯建造的⽔库就像⼀座座天然湖泊,可以使⽔库周围环境发⽣相应的变化,使库区和周围的温度变化缓和,增加湿度、云量、⾬量,也可使夏季最⾼⽓温有所降低,冬季最低⽓温有所升⾼,⽆霜期延长。
警用手还有⼀点值得⼀提,即作为湖泊体系的⼀个组成部分——湿地。湿地,⼜称沼泽,是⼀种陆上的⽣态系统,特征是排⽔差,因⽽在⼤部或全部时间内有缓慢流动的⽔或滞流⽔渗⼊⼟壤中。这⾥⽣长着⼤量的草、树或灌⽊,并且还是各类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03
03
绿洲效应
绿洲,指的是荒漠中因有⽔⽽肥沃或通过⼈⼯灌溉⽽农牧业发达的地⽅。绿洲⼀般见于河流两岸,泉、井附近以及受⾼⼭冰雪融⽔灌注的⼭麓地带,⽐如中亚河流两岸和我国天⼭、祁连⼭麓⼀带均有绿洲。
绿洲可以增加空⽓中的湿度和降⽔量,减缓⽓温的剧烈变化,使⽓候向好的⽅向转化。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在中部地区⼴袤的⼟地上进⾏⼈⼯灌溉培育绿洲,使俄克拉荷马等州的6.2万平⽅公⾥的地区降⽔量增加了10%。这就是利⽤“绿洲效应”所带来的好处。
04
荒漠化效应
⼟地荒漠化主要是⼈为破坏性⾏为带来的恶果。这些破坏性⾏为最典型的现象是对森林与树⽊⽆限制地乱砍滥伐,开荒种地,使地表原有的林⽊、草地等⾃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甚⾄毁灭性的破坏,变成荒⼭秃岭,导致⽔⼟流失,⼲旱地区⾯积扩⼤,沙漠蔓延,风沙灾害严重,沙尘暴与⿊风暴现象增多。因⽽规范⼈类的⾏为是减少“荒漠化效应”的关键。
05
城市热岛效应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类活动愈来愈集中到城市,使城市⼈⼝猛增,数以千计的⼯⼚、鳞次栉⽐的⾼楼、穿梭不息的车辆,构成了城市特有的繁华景象。⼈们⽣产、⽣活的燃料消耗随着城市⼈⼝、⼯业、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增加。燃料消耗向⼤⽓中排放了⼤量的粉尘、废⽓和热量。
这些排出的热量和废⽓、废物,污染了⼤⽓,使城市的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空⽓不爽,⽓味⽋佳,还使市区⽓温⾼于周围其它地区。这种在全球许多⼤城市都有的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是现代化⼤城市⽓候最典型的特征,它不仅加重了城市夏季⾼温的程度并产⽣⾼温灾害,使⼈们的⼯作效率下降,空调耗能增加,甚⾄出现⽼弱病⼈中暑⾝亡。
06
病菌效应
由于⼯业⽣产和⼈们⽇常⽣活燃煤及燃油(汽油、尤其是柴油)车辆产⽣的⼤量烟尘和有害⽓体排⼊⼤⽓,⼤量的烟尘和有害⽓体在⼤城市⾥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不但影响能见度,还刺激⼈的眼睛;另外,它们像病菌⼀样侵蚀⼈们的咽喉粘膜、呼吸道,诱发各种呼吸道炎症,损害呼吸、神经与造⾎系
扬州1地升高风险10地升中风险统,甚⾄造成死亡。
空⽓中的⼀氧化碳、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的酸⾬、酸雾与酸露,在威胁⼈类健康的同时,也破坏了⼟壤,伤害着植物,腐蚀了建筑物,还会毒死鱼类和其它⽣物。
07
温室效应
由于⼈⼝急剧增长和交通及⼯业飞速发展,⽽⼈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缺乏⾜够的认识,使⼤量本可以控制、净化或减少的废⽓及有害⽓体排⼊地球⼤⽓,改变了⼈类赖以⽣存的⼤⽓环境的化学成份和⽐例。
尤其是⼈类⽣产、⽣活所燃烧的矿物燃料,使⼤⽓中的⼆氧化碳、甲烷、氯氟烃化合物、氧化氮等温室⽓体⼤量增加,造成了⼤⽓污染,谭⽼师地理⼯作室综合整理并使⽓温升⾼,全球⽓候进⼀步变暖。这种⼈类活动导致的增暖效应被称为“温室效应”。
这种温室效应虽然在⼀些低温寒冷地区可以减少因供暖所消耗的燃料及费⽤,但就全球环境的影响来讲却是弊⼤于利,严重后果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升⾼;陆地⽔资源减少或短缺,⾬量减少,⼲旱加重;⼯农业、林业⽣产成本上升;
严重后果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升⾼;陆地⽔资源减少或短缺,⾬量减少,⼲旱加重;⼯农业、林业⽣产成本上升;⾃然⽣态平衡遭到破坏,动植物⽣存⾯临威胁,甚⾄有些种灭绝。
08
海洋沙漠化效应
是指由于漏油在海⾯扩展成油膜,抑制海⽔的蒸发,阻碍潜热的转移,从⽽引起海⽔温度和海⾯⽓温的上升;同时,由于⽔份蒸发受阻,海⾯上的空⽓也变得⼲燥,失去对⽓候的调节作⽤,类似于沙漠⽓候的特征;因此被⼈们称之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09焚风效应
最早在阿尔卑斯⼭的北坡⾕地,⼈们发现这⾥常出现⼲热⽓流,在其影响下,⽓温会增加10度左右。冬季能造成雪崩,春季则积雪融化,温暖季节促进农作物早熟,强烈时可使植物枯萎,甚⾄引起⼭⽕。
原因是翻越⼭坡的暖湿⽓流在迎风坡时⽔汽已凝结降落,到背风坡下沉时发⽣绝热性增温,变得⾼温⼲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吴鞠通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地屡见不鲜,甚⾄可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
10
盆地效应
在地表的盆地内部,温暖炎热时期,常因地势低、空⽓密度⼤、稠密⼤⽓阻挡了地⾯热量向⾼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中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温升⾼。若是底部⾯积不⼤的洼地,在寒冷季节的夜间,常因冷空⽓密度⼤,在重⼒作⽤下顺⼭坡下滑⾄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温低于周围坡地。若盆地封闭性不强,则因其位置和开⼝⽅向,阻挡或汇集的⽓流性质的不同,产⽣增温或降温的不同反应。谓之“盆地效应”。
11
⾼原效应
绿洲,指的是荒漠中因有⽔⽽肥沃或通过⼈⼯灌溉⽽农牧业发达的地⽅。绿洲⼤⾯积隆起的⾼原其上空空⽓密度变⼩,⽩天⽇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的保温作⽤较弱,形成⽓压低、昼夜温差⼤的⽓候特点。地势愈⾼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原效应”。
12
狭管效应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流在地⾯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地球上⼭地的许多风⼝和许多地⽅出现的地形⾬都与⽓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13
冷岛效应
近年来科学⼯作者发现在地球上的⼲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的最⾼⽓温⽐附近沙漠⼽壁沙漠低30度左右,蒸发量少⼀半左右。这是由于周围⼽壁沙漠的⾼温⽓流在⼤⽓的平流作⽤下,把暖空⽓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稳定度较⼤,以致形成⼀种湿润、凉爽的⼩⽓候。此现象被称作“冷岛效应”。
14
阳伞效应
美图天下阳伞效应
⼈类的⽣产⽣活、战争、森林草原⽕灾、⽕⼭爆发等⼈⽂与⾃然的活动,向⼤⽓排⼊⼤量的烟尘,这
昂达vx530
些弥漫于⼤⽓中的烟尘能散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的太阳辐射,这种作⽤犹如地球的⼀把“遮阳伞”,被称为“阳伞效应”。
阳伞效应的产⽣使地⾯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据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包括⼈类活动在内造成的地球⼤⽓中的烟尘粒⼦的阳伞效应,其降温值相当于全球温室效应升温值的2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烟尘粒⼦的阳伞效应,⼈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将更⼤。
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是⼤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更⼤量的沙⼟尘埃送进⼤⽓层,使地球⼤⽓变得乌烟瘴⽓。由于地⾯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温甚⾄降到零下,因⽽被称为“核冬天”(核冬天理论本⾝尚不成熟,处于研究阶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阳伞效应却使全球变冷,只不过变冷程度远不如变暖罢了。
15
⼲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的钢筋⽔泥筑造的不透⽔下垫⾯,因此,降落地⾯的⽔份⼤部份都经⼈⼯铺设的管道排⾄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了天然地⾯所具有的⼟壤和植
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因⽽平时城市接近地⾯的空⽓就难以像其他⾃然区域⼀样,从⼟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分补给。这样,城市空⽓中的⽔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于周围地区的“⼲岛”。
16
⾬岛效应
“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城区⽓压相对四周⽓压偏低,当⼤型环流微弱时,这种因局部温度场⽽产⽣的⽓压梯度,导致热岛环流,即四周的⽓流聚合到城区。城区⽓流上升,并在四周下沉,再流向城区。上升⽓流中⼀旦⽔汽和其条件适合时(如有⾜量凝结核),便可产⽣城区的对流⾬,此现象谓之“⾬岛效应”。
17
湿度效应
⼤⽓中的湿度会影响⼈们对温度的感觉。⾼温时,⼈体散热需通过汗液将热量排出体外。如空⽓湿度较⼤,汗不易挥发时,⼈就感到闷热,感觉温度往往⽐实际温度⾼。所以在⾼温条件下,地⾯河湖众多,⽔⾯⾯积较⼤会使空⽓湿度增⼤,进⽽影响到⼈们对⽓温的感觉。湿度的这种影响称为“湿度效应
”。
声明:⽂章素材来源⽹络,由谭⽼师地理⼯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获取更多资源!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35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效应   全球   影响   减少   城市   增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