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作者:宋青降膜吸收塔
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32期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实现形态,是多主体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的教育常态。契合社会发展的产教融合,以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创新生产为主线,本质上是为了人的發展,大学发展的外部规律性及其历史维度的发展,充分展现出了产教融合的历史作用。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特产教融合,需要破除资源权限、组织壁垒、权益保障、人的动因等关键节点障碍的破除,需要制度建设与环境完善、组织机构创设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人力资本的战略设定等方面完善。
        关键词: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知识迁移;人的发展
        产教融合,通过多链的优势结合与创新,实现资源优配,以知识创新生产为主线,注重人的培育与作用发挥,促进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发展。对产教融合内涵的深层次把握,有助于对高等教育多样化、应用型大学建设等教育战略的具体理解,促进大学职能的全面实现和建设发展。
路线搜索
        一、产教融合的历史演进
        最初,产教融合是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出现,逐渐成为一种学术理念,作为教育实践行动的指导。但至今,产教融合一直没有统一共识的概念。就字面意义而言,一是职能区分,生产与教学所包括的主体职能;二是主体组织,至少包括产业和教育两个主体,无论是哪个层面,都是指相互间的“融”与“合”的关系。太白贝母
        承担高等教育之责的大学,不断地调整与社会的距离,与社会同频共步,探索者时代超越与引领,突出地以知识生产模式表现出来。中世纪大学,以知识传播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是实践中的碎片化、散点化的知识凝聚成整体的过程。作为知识具器化(instrumentation)的代表,大学以智力服务着社会,培养着社会精英体,引领社会发展。
        规模的扩大,生产的需要,学科建制作为“建制化,非专业的”的模糊边界,划分着社会生产机构的知识类别。更专门的建制兴起和各个科学学科的专业标准同时建立起来,结合新兴教育机构和科学教育的新形式,促进大学科学研究范式的产生。科学研究范式取代古典的书院模式成为主导,研究型大学一方面使知识生产专业化,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各种
形式的专业组织来联结地域上各自分散的学者、知识研究机构与传播机构,其成员是主要合作者。
        以服务社会为直接导向的,大学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时刻地进行。德国的唯理智论(intellectualism)与美国平民党的主张在新型研究型大学中结合了起来。纯粹的智力与新的实用主义结成了未必牢靠但却是成功的联盟。美式研究型大学在继承了英国学院的教学模式,吸收了19世纪德国的科学研究理念,培育了自己的社会服务思想,以知识应用为内涵,与社会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人才培养、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技术技能更新、管理效能等全方位、全过程,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模式。知识的生产效用性导向、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知识学科和层级的跨越性以及评价的社会责任性等为主要特征“知识生产模式Ⅱ”,是对此的确切的描述。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生产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来有高度,“创意”(creativity)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逻辑起点,“集”“网络”和“生态系统”(ecosystem)为核心要件,“分形研究、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Fractal Re-search,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FREIE)构成了知识生产模式Ⅲ。该模式是以“创
新元网络”(innovation meta-networks)和“知识元集”(knowledge meta-clusters)所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和多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网络,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以及文化和技术形态的联合体为载体,共同演进(co-evolving)、共同专属化(co-specializing)和竞合(co-opeting)的逻辑机理,进行着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生产。以创新为知识生产引领的大学,拥抱着社会的参与,深深地融入社会创新生态之中,作为未来“智力城”的中心。
        产教融合的历史发展,形式、内容、途径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参与主体的社会生产中的位置,以及主体间的生产关系。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不断地调整,从泾渭分明到有限合作,再到开放合作,最后形成融合的共同体。产教融合是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的有机深度融合,以产业和教育为代表的多主体平等地协同创新,通过对组织壁垒与边界的破除、职能之间的互通与支持等障碍的清除,充分释放组织合力,共同融入社会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之中。
        二、产教融合的本质属性
        产教融合是以知识为主线,强化主体问的深度合作,对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全面整
万维网
合,通过资源优势的共享优化,充分实现各主体的动能,推动主体问的协同创新和共同发展,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产教融合的基础。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和独占性,独享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溢出效益,资源利益的组织壁垒,大大制约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大学长于先进理论知识与人才储备,企业积极寻求着外在智力支撑和资源溢出效益,两者的鸿沟,未能充分实现大学的社会效能。求同存异,实现目标的途径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吻合度,开放的资源、互补性的需求等,使两者形成共同体。
        知识迁移是产教融合的主线。知识广泛传播是效率提升和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保障。产教融合是主体间优势资源共享与互为支撑,是知识的汇聚、传承、传播、创新和应用,以人才、先进技术技能、物等不同的形式为载体,在主体问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产教融合,以知识和载体之间不同组合,实现知识的流动、使用与创新生产,发挥着知识本身及其功用的实效。
王亚忱
        人的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核心本质。产教融合是为了实现参与主体的目标与利益,最终指向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又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
内源,是社会发展价值目的、主体特征与价值旨归。大学,作为人才汇聚之地和创新之所,为生产奠定了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引领与支撑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人为基点,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教育职能,发挥出其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使参与产教融合的人,从中直接或间接的受益,实现成长。
        内部创新是第一推动力,外部创新是重要推动力,内外结合创新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表征。作为各主体问内部创新与外部创新的结合点,产教融合是主体问融合的表现方式,通过“人”的社会基点属性,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各主体利益的优化,促进主体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
        三、产教融合的外显表征
        产教融合是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的有机结合,突破了需求侧与供给侧单边界限,能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功能凝集和深耕细作,拓宽了教育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方式,是多主体融合到了社会创新发展之中,实现了社会资源共享使用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新路径、新范式。
        其一是参与主体多元化,社会全员主体特征更加显著。从校企、产学研、政产学研到产教融合,参与主体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现阶段,大学、产业、政府、社会实体都是“分形研究、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主体,是以多变、多形态、多节点和多层次方式,参与到不同形态的创新网络和知识集,实现创新资源动态优化组合。实质上,产教融合是多主体、多维度的,广泛涉及政府、产业、学校、社会公众,必须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主动作用,协同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创新。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其二是参与主体的梯度层次有序,产教融合的内容全面与专精共存。牟延林提出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梯度的产教融合,是以学校为主线,以学校课程质量提高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深度融合、高校转型发展与区域或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深度融合、学校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国家产业结构需求深度融合等作为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梯度。产教融合的主体,覆盖到全社会每个组织和个人,因主体的需求不同,其内容、方式、途径等存在着差异。教育作为供给者,提供了其他主体的所需,具有全面性。校外主体,需求与资源优势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涵盖人的发展、知识的流动与使用、资源的共享使用等内容,产业融合根据不同主体优势资源,做到重点突出、梯度对接、专精有度,全面融入组织和个人发展之中。
        其三是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多样化,固定与灵活并重。历史维度下,校企合作是主要的产教融合形式,阐释了教育有教无类、海纳百川的精神,为产教融合打下了历史烙印和前期基础。教育以整体形态与社会进行全面深度合作,是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双向合作。产教融合不仅要稳定有成效的固定形式,更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形式,助推主体问的全方位融合,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是产教融合的主流办学形式,集团化办学、现代产业学院则是高级形态。此外,更要突破形式思维的局限,不局限于具体形式,所有的校内外合作皆是产教融合内容,皆可作为深度融合的爆破點。
        其四是产教融合的校本特,服务区域与着眼全球并行。大学是产教融合唯一不可或缺的主体,是关键的纽带节点。以自身资源融合到其他主体的全面工作之中,利用其他主体的资源优势,反哺于自身发展,催生大学新型资源,提升产出质量。坚持校本特,发挥区域优势,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区域内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紧紧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提升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战略的能力;推进大学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周边的国别区域发展需要;国际化的实践过程和成果,以国际性、跨文化或全球视角的融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提升高质量产教融合的影响度。
        四、产教融合的现实考量
        产教融合是多主体的资源、知识、人才等的整合创新,是组织主体问的创新形式,其成效必然受到组织因素的制约。这其中,资源权限、权益保障、组织壁垒、人的动因等是影响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这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产教融合,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必将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引领。现阶段,中国特的产教融合,应当围绕着关键节点,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创新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机制,打破界限,消除壁垒,以组织效能引领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引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促进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
        一是制度建设与环境完善。产教融合的多主体体系中,政府是最具权威的组织,企业和高校所代表的主体是完全参与者,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组织联盟等也具有一定的约束。政府要加强产教融合的宏观指导,做好理论政策导向、政策法规保证体系建设、监督管理等外部规范环境因素完善工作,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以参与主体的示例,树立合作典范,引导社会组织的参与,以财政和金融政策为杠杆,激励社会组织的参与。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组织联盟等组织,积极出台措施,促进协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扩大主体参与度。以共同协议框架体系为基础,参与主体应积极出台产教融合的促进措施,完善相互间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制度机制环境,确保参与主体及个人的权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建设产教融合的良性环境和参与氛围,形成融合创新的社会常态,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2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3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融合   产教   主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