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作者:董晶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6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形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对其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热点之一。
        1.国外研究概述
        兴起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隐性课程,之后逐渐传入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等国家,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西方国家,隐性课程被当作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其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派别,主要有:
        1)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杰克逊、德里本和库斯克,提出隐性课程是指规范、价值和态度的学习。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探讨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怎样在学校结构中得到传递以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并阐明学校如何借助于隐性课程使
学生接受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一套信仰、规则和禀性气质以实现其社会化,强调隐性课程的社会化功能。
        2广州白云职业学院)现象诠释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皮尔、格林妮、葛伦美特等,他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凡能使自我意识与他人在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无碍的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并使主体的意义、价值或经验不断扩大的学习经验(尤指情意方面)宝钢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现象未来的冲击诠释学者重视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它具有激发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功能。
        3)社会批判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等,他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大多带有悲观彩,过分强调隐性课程的消极作用。他们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关系结构的隐性课程复制了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
闽江学院爱恩实达学院
        在国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已形成了多种研究视角:如隐性课程的社会化研究,从隐性课程的宏观社会作用出发,认为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使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强调学校气氛和班级气氛的重要性,不同的气氛可能会造就不同的学生;隐性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研究,主要探讨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信息,认为知识是社会组织的产物,课程内容总是带
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等。cnki学术
>驻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课程   隐性   社会   研究   学生   结构   认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