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再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态⽂明建设的再思考
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让我们警醒
我们对⼈与⾃然的关系认知还不够
尊重⾃然、顺应⾃然、保护⾃然的⾏动
还有很⼤差距
⽣态⽂明建设还需要久久为功
中国气动网⽣态⽂明建设需要我们⼤家的共同努⼒,必须深刻反思我们在⽣态⽂明建设⽅⾯的不⾜,持续推进公众⽣活⽅式绿⾊化,将“⼈与⾃然和谐共⽣”的理念转化为每个⼈的⾃觉⾏动。
那么增强公众⽣态⽂明意识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物安全?
如何强化公众的⽣态环境守法意识?
应该如何践⾏绿⾊⽣活⽅式?
今天
我们来听听这位专家怎么说
吴舜泽
windows server 2003▲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吴舜泽,教授,博⼠⽣导师。先后任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原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原环境保护部改⾰办副主任、垂改办副主任,现任⽣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主任、党委书记,全国优秀科技⼯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五”污染减排先进个⼈,国家⽣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主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国家/区域/流域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主持国家环保“⼗五”“⼗⼀五”“⼗⼆五”“⼗三五”规划,⽔污染防治⾏动计划(⽔⼗条)、长江经济带⽣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技术研究⼯作,组织全国⾸次地下⽔环境基础状况调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建⽴危废建设项⽬技术复核⽅法标准、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技术⽅法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项,教育部、原环境保护部等部级科技进步⼀等奖多项,主(参)编专著(图书)40余部、⽂章200余篇。
01
疫情下,增强公众的⽣态⽂明意识,有什么重要意义?
吴舜泽
⼈类⽣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正是根植于部分公众缺乏尊重⾃然的理念,肆意捕杀、滥⾷野⽣动物,打破了⼈与⾃然和谐共⽣的状态。因此,让公众树⽴“尊重⾃然、顺应⾃然与保护⾃然”的⽣态⽂明理念,增强⽣态环保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这对公众提出了⼏⽅⾯的具体要求:
⼀是树⽴⽣态责任意识。当前我国部分公民⽣态责任意识仍然⽋缺,部分公众认为⽣态环境保护事不关⼰。但此次疫情
⼀是树⽴⽣态责任意识。当前我国部分公民⽣态责任意识仍然⽋缺,部分公众认为⽣态环境保护事不关⼰。但此次疫情表明,⼈类⾏为对⽣态环境产⽣的后果往往牵⼀发⽽动全⾝,个体不⽂明的⾏为不仅会伤害⽣态环境,⽽且最终会伤及⼈类⾃⾝。应树⽴⽣态环境保护的主⼈翁意识,提⾼主动参与意识,维护全社会乃⾄全球共同的⽣态环境。
⼆是提⾼资源节约意识,反对滥⽤和浪费⾃然资源能源的⾏为,将节约资源能源视为⽣态伦理美德,形成全民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培育简约适度的消费理念。随着消费主义兴起,部分公众产⽣了及时⾏乐、⽆限度满⾜⾃我欲望的消费观念,野味消费就是⼀种体现。近年来我国关于保护野⽣动物的宣传从未间断,但为满⾜⼝腹之欲⾷⽤珍稀野⽣动物的⾏为依然屡禁不⽌,野味消费甚⾄成为⼀部分⼈的炫耀资本,说明部分公众的消费观念仍存在扭曲。应提倡合法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炫耀性消费,让⼈类的现实需求保持在⾃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
02
⽣物安全,离我们的⽣活有多远?
吴舜泽
疫情发⽣前,我国公众对⽣物安全的认识整体较为薄弱。虽然科学已经证明野⽣动物或外来有害⽣物携带⼤量病毒,同时历史上⿏疫、禽流感、SARS、埃博拉等⼤量传染病都是通过动物传播到⼈类社会,但部分公众仍然抱有侥幸⼼理,认为⽣物安全离⾃⾝很远,就算偶尔⾷⽤珍稀野⽣动物也不会有问题,或是只要⾃⼰不接触或⾷⽤野⽣动物,⽣物安全问题就不会威胁⾃⼰。
此次疫情表明,少数⼈为了⾃⾝利益乱捕滥杀、买卖⾷⽤野⽣动物的⾏为,⾜以打破⼈与野⽣动物的“安全距离”,为病毒跨物种传播提供温床,最终酿成席卷全球的健康危机。
这要求公众切实深化⽣物安全认知,⼀是重视⽣物多样性保护,抵制乱捕滥杀、买卖⾷⽤野⽣动物的⾏为,防⽌突发传染病的传播;⼆是提⾼外来⼊侵⽣物危害预防意识,⾃⼰从国外⼊境不携带违规⽣物样本,同时监督他⼈不携带;三是提⾼⽣物遗传资源保护意识,当前我国⽣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要警惕别国从我国通过⾮正常渠道搜集、掠夺⽣物遗传资源的⾏为。
贝司大师03
如何强化公众的⽣态环境守法意识?
吴舜泽
⽣态⽂明的法治化建设,要求公民的有关⾏为必须以⽣态环境法律规定为底线。此次疫情中滥⾷野⽣动物、瞒报个⼈疫区接触史等现象,暴露出部分公众法治意识不强、守法意识薄弱的问题。我国⽣态⽂明建设领域不少倡导性、激励性要求往往也落实难,企业和公众⾃律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在⽣态环境领域强化公众的守法意识,提⾼⽣态环境法治素养。
这要求公众⼀⽅⾯⾃⾝做到主动了解并遵守⽣态环境法律,要认识到包括滥⾷野⽣动物等⼀些破坏⽣态环境的⾏为不仅是不⽂明、不道德的表现,更是⼀种违法犯罪⾏为,同时更有效地利⽤法律武器维护⾃⾝的⽣态环境权利;另⼀⽅⾯也要⿎励周围⼈提⾼守法意识,带动和影响⾝边更多⼈遵守⽣态环
境法律,并监督举报他⼈违反⽣态环境法律的⾏为,让⽣态环境领域的守法意识深⼊⼈⼼,从⽽严格约束不⽂明⾏为,从源头上减少危害⽣态环境的⾏为发⽣。
04
践⾏绿⾊⽣活⽅式,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吴舜泽
⽣态⽂明建设不仅要根植在意识⾥,更要落实到⾏为中,每⼀位公民都不能置⾝事外。《公民⽣态环境⾏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我国公民在绿⾊消费、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尚存在“⾼认知度、低践⾏度”现象。可见,经过多年的⽣态环境宣传,公众已经普遍认识到⽣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对⽣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要求,但公众⾃⾝的⽣态环境⾏为习惯仍还有较⼤改进空间。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因此,公众应积极提升⾃⾝⽣态环境⾏为⽔平,摒除陋习,⼀⽅⾯要在⽇常⽣活中践⾏绿⾊低碳、⽂明健康的⽣活⽅式,如出门时多采取骑⾏、乘坐公共交通⼯具等绿⾊出⾏⽅式,养成购物时⾃带购物袋替代塑料袋的习惯,购物时选择对环境伤害较⼩的产品;另⼀⽅⾯要积极主动参与⽣态环境治理,如通过官⽅⽹站为环境部门建⾔献策,或通过环保举报热线、“随⼿拍”等⽅式监督举报破坏⽣态环境
的⾏为。公众⾏为习惯和消费⽅式的改变将进⼀步倒逼⽣产⽅式绿⾊化,从⽽将⽣态⽂明理念贯彻在产品⽣产、消费、使⽤和处置的全过程,构建⼈与⾃然和谐共⽣的绿⾊发展和⽣活⽅式。
⽣态⽂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计、根本⼤计。建设⽣态⽂明,需要每⼀个公民提升⽣态⽂明意识,深化⽣物安全认知,维护⽣态环境法治,践⾏绿⾊⽣活⽅式。只有每个⼈都通过⾃⾝⾏为积极维护⽣态环境,做好践⾏者、推动者,弘扬⽣态⽂明主流价值观,形成⼈⼈、事事、时时崇尚⽣态⽂明的社会新风尚,好的⽣态环境才能持久地惠及每⼀个⼈。
为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苏州⽣态环境系统全⼒以赴
泡花碱
⽽为了保障⽣态环境安全
和⼈民众⾝体健康
苏州⾼度重视医疗废物处置⼯作
严格做到“ ⽇收⽇清”
苏州市医疗废物处置⽇报
4⽉20⽇0时⾄24时,我市正常运⾏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共有3家,集中处置设施有6个,其中⾼温蒸煮设施4个,⾼温焚烧设施2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53.7吨/⽇;医疗废物实际收集量为33.88吨,医疗废物实际集中处置量为33.88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运⾏负荷率为63.1%;其他⽅式应急处置医疗废物量为0吨。其中,冠状病毒医疗废物实际收集量为1.65吨,集中处置量为1.65吨,贮存量为0吨。
1⽉20⽇⾄报告当⽇累计实际处置医疗废物2971.73吨,其中冠状病毒医疗废物处置量为383.04吨,贮存量为0吨。
无敌推销员点”
《⼈民⽇报》关注!苏州湿地保护率8年增4倍!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91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环境   公众   意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