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综合教程综英第2版何兆熊unit2、4、6、7、9、11、12单元课文翻译...

Unit 2 Bards of the Internet
1. 电话的发明,产生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书写过时了。诚然,全职的写字工仍然存在,包括记者、学者以及职业写手。大型商业中心仍然很有必要保留一些能草拟备忘录、会议纪要、新闻稿或者合同的人。但是在举笔和拿起话筒之间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会走便道,让手指——有时还有大脑——休息片刻。
2. 与之相比,当前计算机网络上发生的现象就更为惊人了。每个夜晚,当人们本应该看电视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用户坐在键盘前,点击进入“电脑服务”、“奇才”、“美国在线”或互联网,并开始打字——发、发布信息、聊天、夸夸其谈、谩骂,甚至创作短篇小说和诗歌。当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正在淘汰莎士比亚时代的媒介时,网络世界正经历着18世纪以来信件书写最为迅猛的发展。
3. “我确信和网上会议正在教会整整一代人写文章是多么有用,可以灵活到何种程度,”《旧金山纪事报》的专栏作家乔恩·卡洛尔这样写道。石山图书出版社的编辑帕特里克·尼尔森·海顿把当今的电子公告板比作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字盒”:这是个小盒子,盒内的文章在多人间传递,每人经手时都会增加一些句子。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副主编大卫·塞维尔则将网络写作喻为马克·吐温在19世纪60年代在旧金山所发现的文学景象,“当时人们将新闻报道嫁接到夸张的民俗传统故事之中,创造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更有甚者,有人想起了汤姆·潘恩和美国革命时期政治小册子作家,甚至还想起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令一代英国作家沉迷在语言之中。
4. 可是这种比较又引出一个问题:如果说当今的网络写作代表了某种复兴,但为何这么多网络作品又如此糟糕呢?网络写作可能会低劣不堪:文体拖沓、漫无边际、愚蠢幼稚、不合语法、拼写糟糕、结构不当,有时甚至毫无内容可言,正如网络上典型的短信息所示:“嗨!!!1!我觉得金属乐队酷毙了!1 !!!”
5. 当然,原因之一就是不同于常规写作。“你得把它看成是‘写下来的话’,”康涅狄格州西港镇的文学作品经纪人杰勒德·凡·德·勒恩如是说,此人是最近在网络上窜红的文体家,“这种东西和咖啡屋里的闲谈相差无几,但和书信相差甚远。它们不用储存保留,而是要删除遗忘。”许多网络公告内设“实况”计时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中基本的文字处理器,这类公告以分钟收费,往往一小时后不给提示就自动关闭。
6.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网络作家多花一点时间都能生产出惊世之作。网上许多小说和诗歌都属二流水平或者更差,这倒并不足为怪,因为入这行的门槛太低了。“在现实世界中,”芝加哥诗人玛丽·安妮·穆罕拉吉说,“文学作品要出版,要做非常辛勤的劳动,这自然就剔除了大量的垃圾。而在网络世界,区区几次按键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给成千上万的读者。”
7. 但是尽管劣质诗歌充斥泛滥,网络上仍有珍宝可寻。以笔名“记忆术”发贴的华盛顿律师迈克·戈德温讲述了乔·格林的故事。格林是克雷公司的技术文档撰写人员,他通过犀利地批评在一个名为“娱乐·艺
术·诗”讨论组上发现的诗作,将这个行将湮灭的讨论组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诗歌创作工作坊。这触怒了一些人。他们说,如果他是个诗神,为什么不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诗作?”戈德温回忆说,“他不但发表了自己的诗作,而且把他们彻底镇住了。”还有格林的《缘定明尼苏达》,一部记录他与一位网络写手会面的仿史诗作品,则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尊崇的经典之作。该书开篇写道:“实际上我去见马克的时候,打扮得像《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物。您一定认为这太难了,但我想给人留点印象。”
8. 与此同时,在那些平庸点的技术与政治讨论组,大量写手纷纷涌入,频频鼓噪,以期夺人耳目,于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的法则开始应验。芝加哥的软件设计师乔恩·巴格说:“网络上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风格上下功夫。”网上的好作品通常风格明快、机智简练。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卡毕兰诺大学的写作教师克劳福德·基利莲说,“网络媒介偏爱简洁。它的思想单元就是简短的段落、公告式的标题和单行的句子。”
9. 有些最为成功的网络作品是在网上会议中产生的。写手们通力协作,思想相互碰撞,最后擦出火花。最好的例子或许可以首推加州索萨利托市颇受记者青睐的社区网站“井”的公告板。此处讨论的水准通常很高,包括《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好几家出版机构都曾经节选刊登过“井”上的内容。
10. 奇怪的是,在网络上行得通的事在纸上未必也能行得通。网络写手可随意用奇怪的缩写和用标点
符号构成的“笑脸”——那些表达日常交谈中的眨眼、笑容和怪相的笑脸——点缀自己的文章,而且行文十分流畅。另一方面,从书本和杂志上复制的美文贴到网络公告板上,却往往显得冗长虚假。职业作家如不根据这种新媒介与时俱进,作出调整,要与反应敏捷的网络写手一争高下,只能沦为自以为是的吹牛狂人。在华盛顿《传播日报》负责报道网络文化的记者布洛克·米克斯说:“网上有一帮黑客青年,他们的串字水平远远高于那些出身名校的同龄人,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在线,不停地写啊、写啊、写啊。”
11. 网络技术蕴含着某种民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因素。它不仅赋予数以千计的未来作家发言权,否则他们也许永远不会从事这个行业,而且它也把以前从未有谋面的不同阶层的人们齐聚一堂:学生、科学家、老市民、电脑迷、公告板狂热草根(通常为蓝领)以及最近加盟的在职新闻工作者。
12. “这种事很容易搞得荒唐琐碎,”石山图书出版社的尼尔森·海顿说,“毕竟我们每个人大部分的生活都是荒唐琐碎的。我意思是说,真的,难道“笑脸”不荒唐琐碎吗?登陆名为“雌狐”的得梅因家庭主妇难道也不荒唐琐碎
次氯酸钠发生器吗?”
13. 可是话说回来,无视电脑信息板的存在,或者低估一辈子匆匆撰写电邮的生活对青年一
代作家的影响,都将是错误的。电脑网络或许不是布鲁克农场或环球剧院,但它确实代表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一种鲜活的文字生活。不难猜想,当年的吟游诗人倘若遇到互联网,也可能会立即上线并且永不下线。
Unit 4 Matriculation Fixation
1. 两年前的一天,我坐在费城一所医院的大厅里焦急地等待着,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突然向我讲述了他女儿的大学就读计划。由于那天下午我79岁的老母亲刚动了大手术,还没醒过来,我无法全神贯注地听他的叙述。但是随着他讲述的深入,我却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与话题有关的细节。
惊天霹雳2. 这位女生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但还算出,她已经被一所一流名牌大学接受,不过没有助学金。与此同时,一所当地的二大学也录取了她,并承诺全免学费。由于家里还有几个孩子排在后面将上大学,经济自然有些紧,这位父亲便说服女儿接受了第二所大学的录取通知。现在,他担心她某天会懊悔这个决定,因为她将来毕业的学校名气较小,结交不广,为她敞开的大门也少些。虽然她的学位证书使她离通往成功的黄金大道并不遥远,但却不会把她直接放在这条大道上。
3. 我本世俗百姓,对一些陌生人的婚姻、职业和嗜好最为私密的细枝末节耳熟能详,因此很早便掌握了调解这类危机的必备技巧。我告诉这位男士,我许多高中同学都毕业于这所二流大学,但他们都过上了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我国拟立法禁止暴力伤医
4. 我告诉他,我自己就毕业于费城一所二流大学,和她女儿要就读的学校并无二致,而我也已在世上为自己到了一小块立足之地。我还告诉他,我的大学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教授们既有才识又很敬业,对他们的教诲和启发我永怀感恩之心。他又追问我的个人情况,我解释说我是个自由作家,我扼要罗列了自己的资历,还告诉他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很满意。
5. 这位父亲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也没有读过我的作品。尽管他对我那可怜的履历佯装兴趣,我依然看出他已经崩溃了。他女儿也计划从事新闻行业,如果走上和我一样的学术道路,最终也会像我一样失败。
6. 我始终没有弄明白他为什么去那医院。
7. 我之所以提及此事,是因为它折射了在该送孩子上大学的时刻到来时家长们神经质到了什么程度。我知道我在说什么。明年秋天,我的女儿就要上大学了;三年之后,我的儿子也要跟着上大学。看着他们离开家门,我会难过。这些年,他俩带给了我无尽的欢乐。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我的孩子离家后,我将不必再加入到那些令人头脑麻木的讨论,探讨我自己的孩子或者哪个朋友或邻居的孩子上哪所大学啦,为什么要上那所大学啦。在这个话题上,我已经彻底落伍了。
8. 我对此不感兴趣,并非因为我自私,也不纯粹是因为我瞧不起别人的子女,而是因为我发现,这类关于择校的谈话几乎都很庸俗乏味,不是自吹自擂,
就是自我贬损。与此相比,我宁愿聊聊怎么打纸牌。
9. 最令人愤慨的是,在有些讨论中,家长显然是想替孩子做主,决定孩子的职业,并从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些人相信,进入一流大学等于拿到了通向成功的无限期护照和一生财运亨通的保证。这些一心往上爬的傻瓜家长们,在宣告自己孩子的归宿并庆贺自己干了件好事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副普鲁士式的好斗,低声挖苦那些子女天赋不高的父母。天赋不高的父母。对他们而言,抚养孩子最艰难的部分已经熬过去了。孩子初中毕业上了对头的预备学校,交上对头的朋友,参加了对头的活动,现在又瞄准了对头的大学。现在我们可以闪人离开这儿搬到托斯卡纳了。
10. 但在现实中,人生并非止步于17岁,也不止步于21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虽然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人生却糟糕无比。做我这行的,不少人虽上对了名校,但最终却入错了行。那些最有可能成功的少男少女之中,有些最终将靠福利救济生活,或者沦落于贫民区,需要父母的接济。父母的责任并不止于孩子离开家门之时,父母的责任永远不会完结,这就是为什么大自然赋予你当父母的职责。
11. 第二类人是数目更为庞大的强迫症患者,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平庸的孩子将不会有出息。17年没有好好读过书,没有参观过博物馆,没有修过的高级预备课程,现在终于酿成恶果,那些步入阿默斯特学院、巴德学院和杜克大学宏伟的演讲大厅之梦瞬间化为乌有。这些家长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mppt
咕哝着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名字,他们的孩子正要灰溜溜地到那儿读书了。毫无例外,这些学校在人们闻所未闻且都无人知晓的小镇上,连它们所在州的首府也只有那些《勇闯险关》节目的多次获胜者才知道。脸凝重的家长似乎在说,市场说了算,我的孩子是笨蛋!
12. 然而,现实总能打乱老鼠和门萨策划得最糟糕的计划。有些孩子开窍较晚,有些孩子则在竞争不太激烈的环境中表现更优秀。许多人虽然没有名校的学位,但在社会上照样成就斐然。同样,你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孩子没跨过人生第一道、甚至第二十道栏杆,就不认他。马蒂斯40多岁才成名,比尔·盖茨、大卫·格芬、迈克尔·戴尔、格雷顿·卡特和麦当娜都曾在大学中途辍学。罗纳德·里根曾就读的是很小的尤里卡学院,沃伦·巴菲特上的则是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足球学校。即便你可能读过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其本人于1917年从普林斯顿退学)小说中的故事,人生并非一出独幕剧,通常还有第二幕和第五幕,更不要说续篇了。上述择校问题之荒唐程度,莫过于人们按规定参观大学校园时看到的景象了。家长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特别是在那些引人注目、名声在外的学校。最近我们到麻省理工学院参观,我看了30秒钟招生办公室摄制的视频,该段视频自嘲地说该校是个书呆子工厂。随后,我妻子和女儿继续观看视频,听它向申请的学生保证说,麻省理工学院生产的是人间难觅的书呆子,而我则在校园漫步。我真的看到了很多书呆子。我这么说并非指责他们什么。
宋逸婷洞察号登陆火星13. 那天早晨晚些时候,一位导游带我们一人参观了校园。走到一处,她指给我们一个餐厅说,学生可以在那里买到便宜的快餐。“一顿多少钱?”一位母亲兴奋地问。“八美元,”导游回答道。这位妇女
不禁打了个哆嗦,说每天晚餐八美元实在太贵了。
14. “你得花四万美元才能送你的孩子到这里上学,”我插了一句,“请先不要担心晚餐的价格。”
15. 自从今年秋天参观了这个校园之后,这件事就成了我的一个重要的保留话题。现在,每当我被卷入有关大学择校的无休止的讨论时,我就表示校园餐厅价格的持续监管,尤其是帕尼尼三明治的价格,也应成为大学择校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那些听过我的类似言论的人,也无从判别我到底是感觉迟钝,脾气乖戾,还是纯粹是个白痴。不过,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从来就不是上麻省理工学院的那块料。
Unit 6 Being There
1. 旅行好比私通:人总受到背叛自己国家的诱惑。拥有想象力,必定意味着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不再满意。男人都有一种离心倾向,我们渴望旅行,恰似那些寻欢的情人。
2. 也只有在旅行之时,我们才赞赏古旧之物。在国内——至少对美国人而言,所有东西都必须得是新近的。但是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却只对古老的东西感兴趣,因为我们想看看那些历经时间侵袭而保存下来的遗迹。
3. 我们旅行的时候,会放下戒备和忧虑,渴望回归过去;我们是向后倒退而非向前迈进;我们培养着
自己的歇斯底里。
4. 我们旅行的时候会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正如我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出行一般,只有我们的护照才会提醒我们,实际上自己是多么平淡无奇!我们出国去认识我们那个陌生的自己,那个诞生在飞机上且令人激动的陌生人。我们去欧洲观赏那些借便利之名已经从我们的文化中废掉或剔除的一切:宗教、皇室、古雅、差异以及激情。我们深信其他国家的人民比我们更加热情奔放。
5. 我们每个人都在伪装——不然缘何我们会戴上墨镜并在谈吐举止中尽力模仿另一个地方的本土居民呢?在家里,我们才做回自己;出国后,我们则尽力成为自己始终想做的人。尽管最近大家都在谈论有关根的话题,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厌倦了自己的根,而这根本身也可能入土很浅,于是我们四处旅行,寻无根的感觉。
6. 人变得好奇起来,旅行也就开始了。教会的影响力、传统的生活方式、缺乏钱财、难得闲暇, 都制约了人们的好奇心。直到17世纪,在科学发现的促进之下,物质世界的大门才被撬开。也只有那时,人们才开始旅行,寻求世俗的快慰。
7. 旅行可增长见识,可洞悉本国或异域的文化,可造就现代人的厌倦感。类似十字军东征的元素在现代旅行者身上依然存在,只不过他是个人出征,这是驱使他远离家乡,进行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征战的一种冲动。
8. 当然,旅行最普通的原因就是为了远离家乡。弗洛伊德说我们旅行是为了逃离父亲和家庭,而我们也可以补充说是为了逃离我们熟悉的一切。人们经常会有放弃生活的念头,走出自己的生活。
9. 旅行之时,我们是在度假休闲——即生活空闲有待填补。有些游客疯狂购物,那是他们试图在购买新的生活。身在异乡的人会有种解脱的奢华享受,他可以自由交往,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个人顿时成了看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看客。
10. 我们在户外生机盎然的夏日出行,因此我们仅能看到人们夏日的模样,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6:3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91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孩子   大学   生活   旅行   人们   女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