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三)

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三)
5 讨论
5.1 华北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关于华北细石器起源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裴文中就根据已发现的细石器分布情况提出,中国境内发现的细石器有可能来自贝加尔湖及蒙古地区。到1970年代,根据山西朔州峙峪遗址等发现,贾兰坡先生则提出东北亚细石器的华北起源说。类似的见解,在国内外学者中也多有讨论。有学者根据细石核的技术特点,将华北细石器分为南北两系,亦有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不同源头。根据对河南登封西施遗址及华北相关发现的综合分析,华北地区最早的细石器可能是与石叶技术同时来自中 - 北亚的阿尔泰地区。
从油房与西施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来看,石叶与细石器技术最早在华北地区出现的时间大致在29-26 ka BP期间,并略呈北早南晚的趋势。如前所述,这一阶段的细石器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与石叶技术共存,且以石叶技术占主导地位。石叶石核是棱柱状或扁体,与此时的棱柱状或宽楔状细石叶石核,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在华北地区,虽然长期流行着小石片石
器技术传统。其中也有漏斗状与原始柱状石核的发现,但它们与典型的预制石核、系统剥片的石叶 - 细石叶技术之间,似无很直接技术联系。环顾华北地区的周边,无论是东邻的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或是向北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也都没有类似源头的迹象。只有在西北方向中 - 北亚阿尔泰地区存在与此相近的早期发现,如俄罗斯境内的乌斯特 - 卡拉卡尔(Ust-Karakol) 等遗址,即发现石叶与细石叶(或小石叶)技术共存的石器组合。
Ust-Karakol-1遗址与Anui 2遗址地层、年代与石制品组合
(引自李昱龙《阿尔泰地区旧石器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的石器工业》)
尽管阿尔泰地区小型石叶到底是属于细石叶还是小石叶技术尚有争论,但大小两类石叶技术共存的特点则显而易见。因此,从文化传播扩散角度来看,阿尔泰地区与华北的发现应存在着技术联系,亦可视作为华北早期细石器技术的可能来源。
电子管风琴
如果说锥、柱形和宽楔形细石核与典型的石叶石核技术共存是出现期的华北细石器技术的特点,那么在24 ka BP以后,晋南地区以柿子滩29地点第6层为代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则成为华北细石器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就目前已发现的资料看,华北南部船型细石器技术出现得更早,似应看作是其发源地。与锥、柱形或宽楔形细石器技术相比,船型细石核多是形体更小,剥取的细石叶也更窄短细小。船型细石核技术也并不特别需要专门预制石核毛坯的技术程序,仅在本地区较早阶段已存在的单台面平行剥片技术的基础上,也可以加工成船型细石核,继而连续剥取细石叶。而来自北方的石叶-细石叶技术在晋南地区的出现,与原有的小石器工业人相遇,则可能成为刺激催化本地人在原有单台面平行剥片技术基础上,加速形成系统的船型细石核技术。
船型细石核技术在以晋南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南部出现之后,便呈现出逐渐向四面扩散趋势。
瓷路很快在整个华北及相邻地区,都可见到船型细石核技术的分布。这一趋势从24 ka BP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17 ka BP左右,随着北方系的楔形细石器技术的人南下,在华北北部,船型细石器技术被后者取代。但在华北南部及其东西两翼,船型细石核技术仍然流行。不过在此阶段的细石器组合中,锥形、柱形与宽楔形等宽台面的细石器技术又有逐渐增加趋势,开始改变原由船型细石核一统天下之局面。尤其是到更新世之末至全新世初期,船型细石核技术在华北地区从南向北,又逐渐被技术更成熟的锥、柱及宽楔形细石器技术取代。
然而与船型细石核技术传播方向相反,在17ka BP前后,在华北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及周边地区,清楚可见典型的楔形细石核技术,即以涌别细石核技术为中心的北方系细石器工业传统的出现。北方系细石器愈向北方,其出现的时代越早,并与包括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东北部、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广大东北亚地区的细石器技术连成一片,构成北方系细石器传统的分布区。泥河湾盆地则应该是北方系细石器技术向南扩散的结果及最南界限。随着冰后期气候转暖和全新世到来,涌别楔形细石核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分布趋势,则明显表现出向北收缩、撤退的过程。
上述华北细石器分布的时空关系,很清楚地展示了该地区细石器技术发展的源流。从整体上看,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出现阶段的细石器工业,明显受到中 - 北亚阿尔泰地区石叶-小石叶(或细石叶)技术的影响,清楚表现在锥、柱形与宽楔形等细石核技术的扩散趋势方面。但随后在华北地区迅速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的船型细石器技术,则表现出与本地更早石器工业传统的密切联系。到更晚阶段的以涌别细石核技术为特的细石器工业在华北北部出现与消失,却明显与北方系细石器传统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5.2 细石器技术与 LGM 的环境变化
前述华北细石器出现与发展态势明显与东亚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与传播扩散有关。这种传播态势如何形成,也一直是研究者关心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前述的时空分布特点来看,华北细石器的出现与发展,恰与末次冰期最盛期的出现与发展过程,及其所带来环境变化趋势相耦合,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近年来第四纪古环境研究的进展使得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的辨识已达千年甚至更细微的尺度。加速器14C等测年技术的进展,也给这一阶段的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关系研究提供了更精确的年代尺度。古环境最新成果显示,大约在29 ka BP左右,全球性的气候变冷即已开始。到26.5 ka BP左右,
则进入末次冰期的最盛期(即LGM)。LGM到来所带来的环境变迁,气候带南移,显然也会迫使MIS3暖期阶段在高纬地区尚能生存的动植物向低纬地区移动。这一过程也应在26.5 kaBP左右达到高潮。华北地区恰在此阶段从北到南,如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油房到河南嵩山东麓登封西施等遗址,均出现的石叶 - 细石器技术,也应该是北方高纬地区人受到LGM气候变冷导致的环境压力的驱动,随着动物南迁的结果。
acrobat5关于华北地区末次冰盛期的环境条件及其影响,亦有学者做过研究,并应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提出,在LGM期间华北地区的森林草原带更具备细石器起源的条件。无论是华北地区环境变化导致细石器技术的本地起源,抑或是LGM导致北方人南下和石叶-细石器技术的扩散所致,在末次冰盛期带来的环境变迁压力下,生存在该地区的古人类选择采用适应高流动性需求的细石器技术也都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同样,冰盛期之后气候再次变冷及导致的环境变化,也当是驱动北方系细石器技术进一步南下的主因。
5.3 细石器技术和晚更新世晚期人的流动
随着发现材料的积累增多,以及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进步,细石器研究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在华北细石器文化分布的时空框架与形成机制的日渐清晰之后,细石器背后的古代人
,即这些精美石制品的制作与使用者本身,也日益受到关注。无论是对细石器技术在华北地区的时空特点及其来源的探讨,或是考虑LGM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压力对华北及东北亚地区细石器文化人的影响作用,更要给与足够关注的还应是该地区细石器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所反映的古人类体迁徙扩散的历史。Pae
关于不同的旧石器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史前考古学者长期讨论的课题,从20世纪60-70年代著名的莫斯特之争开始,对于不同的石器文化面貌,究竟是不同人的标志,或是不同活动所导致,一直是不同学者争论的焦点。一般而言,不同的活动或承担不同的工作,也确实需要不同的工具来配合。然而,在一个范围广阔,反复出现相同的石器组合,尤其是组合中存在特殊细石器技术,则很难完全用适应性或功能来解释,而更可能是具有相同技术传统的人类体所为。考古与人类学的研究也已有这方面的发现,如在东北亚到西北美地区广泛分布涌别细石器技术的使用者即是具有很密切的遗传关系同一古人类体,或者也可以说这个遗传与文化传统关系密切的东北亚 - 西北美人的显著文化标记之一是涌别技术。因此,就目前华北及邻近地区已发现的细石器技术类型的时空分布特点来看,不同类型细石器技术及组合的发展变化,也应该反映的是具有不同文化传统与遗传背景的史前人类体的存在与互动。
郑国
考古发现与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这个互动过程。如前所述,末次冰期最盛期带来的气候带南移,驱动拥有石叶 - 细石器技术的北方狩猎人向低纬地区移动。26.5 ka BP前后出现在华北地区石叶 - 细石器技术应该是中、北亚人南下或是其文化扩散的影响。南下新移民不仅自身要适应华北地区新环境,他们所带来精湛石器技术与专业化狩猎大型动物的生计方式,亦会对原本生活在华北地区的石片石器人的技术与生计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从最新发现的细石器文化材料来看,也可观察到这一影响的迹象。因此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晚更新世末期人类迁徙扩散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人迁徙与技术交流对华北细石器出现的影响。就华北细石器出现与发展的过程看,至少有两次明显的北方人南下事件。但这两次南下过程都不似人或文化的整体替代,而更多见原住民与新来者的融合交流迹象。
日产总统型房车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3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5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石器   技术   华北   石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