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形成考:几千年前华北平原真的是一片大海吗?

酒店营销太污华北平原形成考:⼏千年前华北平原真的是⼀⽚⼤海吗?关于华北平原的形成:
曾有学者提出过夸张的猜想,他们认为7000多年前华北平原还没有诞⽣,那时的海
岸线距离今天的太⾏⼭、⼤别⼭并不遥远。随着黄河源源不断地将黄⼟⾼原的泥沙
带到下游,留下⼤⾯积的冲击扇,华北平原也逐渐淤积形成。数千年来,黄河经常
决⼝改道,其摆动范围北⾄天津,南抵江苏淮河流域,⼏乎纵贯了整个华北⼤平
原。改道期间,黄河⽔侵⼊海河、淮河与其他河流的流域之中,与这些河流⼀起冲
积,合⼒营造了今天的华北平原。(引⾃《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5期卷⾸语)
海平⾯上升66⽶后的亚洲版图
上⾯的错误观点对后世影响颇深,直到今⽇仍有不少⼈相信“⼏千年前华北平原还未形成,甚⾄
还是⼀⽚⼤海”此类说法;近段时间,⽹络上有些⼈为争论“中华⽂明的起源地”,甚⾄拿出现代
冰川融化后的海岸线变化图作为证据,把⼏千年前的华北平原说成“汪洋泽国”、“位于海平⾯之
硐室爆破
下”,依此论证只有黄⼟⾼原是“最理想的⽂明之⾈”;却不知世界四⼤⽂明古国都诞⽣在河流冲
积平原之上,⽽华北平原近万年来,海侵最严重的时候也未有全部被海⽔淹没的情况发⽣。
现代冰川融化后的海岸线变化图
既然那么多⼈不了解事实真相,那么我们就
来说⼀下华北平原的历史吧!
华北平原,⼜名黄淮海平原,中国三⼤平原之⼀,是中国东北部⼤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
在渤海—华北盆地。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南麓,南达⼤别⼭北
侧,西倚太⾏⼭⼀伏⽜⼭,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积30
万平⽅千⽶。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中国政治、经济、⽂化中⼼,
平原⼈⼝和耕地⾯积约占中国的1/5。
华北平原分布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地势平缓倾斜。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
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
河、海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
海河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范围
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为黄淮平原,北⾯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
在这⾥填海造陆⾯积2300平⽅公⾥。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洲地区,
平均每年2~3千⽶。
那么华北平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
华北平原在中⽣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系列次级
泥土的微笑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形成连⽚的⼤平原,同时边缘断块⼭隆起;新⽣代
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成为分
⽔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多次迁徙,北⾄天津、南⾄徐州的⼴⼤平原遍受黄
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改道所遗留的⼤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黄河历次改道图
上⾯百科中的华北平原形成过程,提到了中⽣代、新⽣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系列地质年代名称,我们后⾯会⼀⼀论述;关于地球⾃46亿年前诞⽣到现代,⼤陆板块的历史演变,今⼈亦有不少研究,甚⾄复原了不少亿万年前地球地理变化图,这⾥我们都可以直接作为参考。
早期地球地理变化图
中⽣代时期:
中⽣代,年代为2.51亿年前⾄6600万年前,开始于⼆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前后横跨1.8亿年。在中⽣代开始时,各⼤陆连接为⼀块超⼤陆-盘古⼤陆。盘古⼤陆后
来分裂成南北两⽚,北部⼤陆进⼀步分为北美和欧亚⼤陆,南部⼤陆分裂为南美、⾮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地质年代表分期
下⾯为华北地区在⼆叠纪(2.95——2.5亿年前)、三叠纪(2.5——2.05亿年前)、侏罗纪(2.05——1.37亿年前)时期、⽩垩纪(1.37——0.65亿年前)时期的地理图。
(1)、中⽣代前的⼆叠纪(2.95——2.5亿年前)时期:
⼆叠纪的地壳运动⽐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陆(盘古⼤陆)。陆地⾯积的进⼀步扩⼤,海洋范围的缩⼩,⾃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着⽣物发展史上⼀个新时期的到来。
古地理:
⼆叠纪的地壳运动⽐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陆(盘古⼤陆)。陆地⾯积的进⼀步扩⼤,海洋范围的缩⼩,⾃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着⽣物发展史上⼀个新时期的到来。
⼆叠纪前期地理图
⼆叠纪后期地理图
⼆叠纪时期,华北地区是⼀半岛或近海岛屿,此时的“华北平原”可以说尚未成型。(2)、中⽣代三叠纪(2.5——2.05亿年前)时期:
三叠纪(Triassic)的名称是1834年弗⾥德⾥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的⽯灰岩和⿊⾊的页岩之间的红⾊的三层岩⽯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古地理:
盘古⼤陆(Pangea)的形成是始于泥盆纪,经由⼤陆与⼤陆彼此之间持续的碰撞,⼀直持续到三叠纪晚期,才导致了这块超⼤陆的成形。
三叠纪前期地理图
三叠纪后期地理图
三叠纪时期,华北地区逐渐扩⼤,并与华南地区连成⼀⽚⼤陆,可以说此时“华北平原”已经成型;与百科中的描述“华北平原在中⽣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基本⼀致。
恋爱天使(3)、中⽣代侏罗纪(2.05——1.37亿年前)时期:
侏罗纪(Jurassic)是由亚历桑德雷·布隆尼亚尔(Alexandre Brongniart)命名,名称取⾃于德国、法国、瑞⼠边界的侏罗⼭,侏罗⼭有很多⼤规模的海相⽯灰岩露头。中⽂名称源⾃旧时⽇本⼈使⽤⽇语汉字⾳读的⾳译名“侏罗纪”(⾳读:シュラキ罗马字:syu ra ki)。
古地理:
侏罗纪早期,盘古⼤陆分裂为两块:北⽅的劳亚⼤陆,与南⽅的冈⽡那⼤陆。墨西哥湾出现,位于北美洲与尤卡坦半岛之间。刚开始的北⼤西洋⽐较窄。⽽南⼤西洋要到⽩垩纪时,冈⽡那⼤陆分裂,才开始出现。特提斯洋开始闭合,地中海出现。在侏罗纪中期,北美洲的科迪勒拉⼭系形成(内华达造⼭运动),是已知最早的侏罗纪⼤型岩基。西欧则是⼀⽚热带的浅海地区。
侏罗纪前期地理图
侏罗纪中期地理图
侏罗纪后期地理图
侏罗纪时期,华北地区进⼀步扩⼤,此时的“华北平原”的扩张⽐较稳定。
(4)、⽩垩纪(1.37——0.65亿年前)时期
⽩垩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代的最后⼀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宙的最长⼀个阶段。⽩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垩沉积⽽得名。⽩垩是由海⽣⾮脊椎动物⾝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成,尤其是球⽯粒。这些⽩垩黏⼟层可在欧洲⼤陆与不列颠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峭壁)发现。
古地理: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在⽩垩纪,盘古⼤陆完全分裂成现在的各⼤陆,但是它们和现在的位置全不相同。⼤西洋还在变宽。北美洲⾃侏罗纪开始,形成多排平⾏的造⼭幕,例如内华达造⼭运动,与之后的塞维尔造⼭运动、拉拉⽶造⼭运动。在⽩垩纪初期,冈⽡那⼤陆仍未分裂,⽽后南美洲、南极洲、澳洲相继脱离⾮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还连在⾮洲上。南⼤西洋与印度洋开始出现。这些板块运动,造成⼤量的海底⼭脉,进⽽造成全球性的海平⾯上升。⾮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为东西两部,这个海道在⽩垩纪后期缩⼩,留下厚的海相沉积层,夹杂者煤矿床。在⽩垩纪的海平⾯最⾼时期,地表上有1/3的陆地沉浸于海洋之下。
⽩垩纪前期地理图
⽩垩纪中期地理图
⽩垩纪中期地理图
⽩垩纪后期地理图
⽩垩纪时期,华北地区⽐较稳地,此时的“华北平原”没什么⼤的变化。
新⽣代时期:
新⽣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6700百万年前,延续⾄今。新⽣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可分为⽼第三纪和新第三纪。新⽣代中,盘古⼤陆彻底分裂,地球上的各个⼤陆逐渐移动到今天的位置上:印度、澳洲向北移,前者更撞向亚洲⽽形成喜玛拉雅⼭脉和青藏⾼原;北美洲和南美洲也在此段时间连接起来。
新⽣代
新⽣代时期断块⽐较活跃,此时“华北平原”地形依旧完整,已经有今⽇地形的轮廓。
古近纪时期:
古近纪(6500——2330万年前),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结束于23.03±0.05Ma。“古近纪”⼀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译,并兼顾了字⾯意义。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古近纪时期地理:
冈⽡纳古陆进⼀步分裂,澳⼤利亚与南极⼤陆分开,逐渐北移;印度地块在始新世时与亚洲腹地连接,形成南亚次⼤陆;北⾮渐向东⾚道靠近。南﹑北美在巴拿马地峡有时连接,引起部分动物迁徙。初期欧亚⼤陆与北美相连;形成⽩令陆桥,晚期形成陆⽣动物迁徙的路线。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已移近现在位置。阿拉伯半岛与⾮洲分开﹐开始与亚洲相连,红海出现。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青藏⾼原开始隆起﹐中国西部产⽣⼤规模的⼭前凹陷、并形成东部沉积中⼼。⽕⼭活动多为基性的喷发。但西藏冈底斯⼭、拉萨⼀带有中酸性的⽕⼭物质。
古近纪前期
古近纪后期
在古近纪时期,“华北平原”形成⼀系列次级断陷盆地,地形上未有⼤的改观,与后世地形更为接近。
新近纪时期:
新近纪(英语:Neogene,符号N),旧称晚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3±0.05百万年,距今2.6百万年结束,持续了21.4百万年。
新近纪全球海、陆轮廓接近现今。海洋所占⾯积较⼤,陆地⾯积较⼩。现地中海沿岸,如北⾮阿特拉斯⼭区、意⼤利、法国和西班⽛的地中海沿岸都曾为古地中海区,法国的西海岸、北欧地区被⼤西洋所占;北美西海岸南部、墨西哥湾滨海区被海洋所占。中国的东海岸在新近纪向东扩展,渤海、黄海⼤部还是陆地。
新近纪
新近纪时期,“华北平原”有所扩张,与后世地形基本重合。
天台赤城中学第四纪时期:
第四纪(英语: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个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直延续⾄今。
第四纪这个名称是1829年由儒勒·迪斯努⽡耶(Jules Desnoyers)提出的。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层⽐新近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直延伸到今天。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川期(包括现在的冰川回退期)相符。另⼀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也有⼈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将它看作第三纪的⼀部分。
第四纪前期
第四纪后期
第四纪时期,因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华北平原”海岸线有扩张、也有后退,沿岸地区变化⽐较⼤。
华北平原的形成与后期历史
由上⾯总结可知:
地质年代上,华北陆块在中⽣代时期已连成⼀⽚陆地,即华北陆地(或华北平原)⼤致形成于中⽣代中的三叠纪(2.5——2.05亿年前)时期;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约260万年前)时期,形成连⽚的华北⼤平原与今⽇地形格局基本⼀致;⽽在第四纪数次冰期与间冰期时,“华北平原”有扩张、也有后退。
在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温曾经⽐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陆为冰雪覆盖,冰川⾯积达5200万平⽅千⽶,冰厚有1000 ⽶左右,海平⾯下降130⽶左右。第四纪冰期⼜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候转暖,海平⾯上升,⼤地⼜恢复了⽣机。
第四纪冰期分布图
最近的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的最近⼀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开始于约7万年前,结束于1.15万年前;此时东亚⼤陆与⽇本相连,东海海岸线延伸到东海⼤陆架。
末次冰期冰盛期的中国和海岸线,降雪线不太准确
在2万年—1.5万年末次冰期海退最盛时,中国沿海从南到北,包括海南岛、台湾、渤海等海区,都是与⼤陆整体相连的陆地,此时华北平原可以说最为⼴阔。
末次冰期最盛时海岸线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5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华北平原   形成   平原   开始   时期   黄河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