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俄罗斯(苏联)空空导弹大全

俄罗斯(苏联)空空导弹全集
全家福
前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种空对空导弹是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的K—5(军用型号PC—2y)。西方给这种雷达制导的导弹取名为AA—l,绰号“碱”。K—5之后的苏制空对空导弹被依次取名为AA—2、AA—3、AA—4等.
AA—l (K— 5)采用鸭式气动布局,4个舵面在前,4个三角形弹翼在后。其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雷达波束制导。在导弹飞向目标期间,需机载火控雷达始终照射目标。K—5于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1956年装备带有机载雷达的米格—17**y。在K—5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K—5M 和K—51(军用型号PC—2y c)等改进型导弹,主要装备带有“绿宝石—2”机载雷达的前苏联第一种超1音速战斗机米格—19。
由于K—5的射程较近、速度较低、制导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对付轰炸机,60年代中期便已停产。
K—5空对空导弹长1.88米,弹径0.178米,舵翼翼展0.32米,弹翼翼展0.58米,弹重82千克,战斗部重13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 数2,使用高度16千米左右。
РС-1是苏联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空空导弹,也是苏联国土防空截击机用来拦截敌轰炸机的第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由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希姆基地区的第293厂第2试验设计局——现在的“火炬”(Фак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50年代初开始设计,于1956年投入批生产,1957年首次装备米格-17ПФ歼击机,70年代初停产,随后退出现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5(K-5)和Изд.1(
Izd.1),空军使用代号为РС-1У(RS-1U).
西方情报机关直到1959年8月,才从苏联驻东德的第24战术航空军的一架米格-19ПМ携带的АРУ-4滑轨式发射架及其К-5空空导弹的图片上获悉该导弹的存在。由于不知道该导弹的苏联编号和名称,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1“碱”(Alk ali)。
从苏联解体后透露给外界的消息表明,该弹并不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第2试验设计局的前身——第293厂设计局在马图斯•比斯诺瓦特的领导下,从1948年开始设计并试飞过的СНАРС-250(SNARS-250),才是苏联最早研制的空空导弹,并且是第一个雷达型空空导弹,计划用于苏联第一批装备机载雷达的歼击机——“拉沃奇金”200和“米高扬”И-320。该弹重250k g,战斗部重30k g,弹长4.2m,翼展1.08m,最大射程5k m,采用第393设计局研制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除雷达型外,还研制了红外导引头和电视导引头。
但由于1954年第293厂转为生产ШБ(ShB)-32地空导弹,成立由彼得•格鲁辛领导的第2试验设计局取代前设计局,使СНАРС-250空空导弹未能完成试飞而被取消。但是,第2试验设计局在研制ШБ-32地空导弹的同时,却发展了自已的ШМ(ShM)空空导弹,这就是К-5空空导弹。ШБ-32和К-5导弹的总设计师均是德米特里•托马舍维奇。
结构和性能特点冲突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一舱为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近炸引信装在头部,最大作用距离13米,破片杀伤战斗部装在引信之后,装填为梯恩梯和黑索近混合。第二舱为制导控制舱,采用无线电驾束式制导,将装在导弹尾部的定向天线接收的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运动,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第三舱为发动机舱,位于弹体中部,内装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电源,两个排气喷管位于该舱段后部的弹体两侧。第四舱为稳定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和冷气装置,弹体外部装十字形尾翼。第五舱为无线电天线接收机和控制装置舱,位于弹体尾部,用来接收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
作为雷达型空空导弹,该弹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是由于采用驾束式制导,必须与载机的火控雷达配合工作,使载机不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同时,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米格-17ПФ的机载雷达作用距离不超过10k m,由搜索转为自动跟踪的距离为3.2k m,可发射导弹的距离为2.5k m,导弹的射程受发动机推力限制不超过4.5k m,导弹的作战高度受地杂波影响不低于2000m,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4.5k m(РС-1/2У)
6~7k m(РС-2УС)
10k m(Р-55)
最小射程1500m(РС-1У)
1200mm(Р-55)
最大速度M2
使用高度>2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雷达波束
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斗部爆炸破片,重13k g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弹重82k g(РС-1У)
83.2k g(РС-2УС)
91k g(Р-55)
弹长  1.88m(РС-1У)
2.45m(РС-1УС)
弹径200mm
翼展580mm(РС-1У)
654mm(Р-55)
AA—2 “环礁”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种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该导弹是根据从中国获得的美制“响尾蛇“AIM—9B的样品仿制的。苏联代号为K—13,西方国家称之为AA—2“环礁”。该弹最早装于米格—19C;于l959年2月进行了飞行试验。
1960年,AA—2投入批量生产,这种导弹的外形、尺寸和性能与AIM—9B相似。其弹长为  2.83米,弹径0.127米,弹翼翼展0.53米,弹重75.3千克,射程7千米,最大速度M数2.5。
AA—2 在歼击机的整个速度范围内和昼夜间均可使用。六十和七十年代,前苏联对这种导弹进行过多次改进,其中有一种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的改进型,弹长增至3.5米。发射重量增至93千克,射程8千米。后期的红外制导型采用硫化铅制冷探测器,灵敏度有较大提高。
AA—2“环礁”主要装备六七十年代前苏联的主力战斗机米格—21、米格—23等,曾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被广泛使用。新闻自由论文
概述:这是前苏联最早批量生产的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代号K-13,是根据美国“响尾蛇”AIM-9B导弹研制而成,1961年开始服役,并曾出口30多个国家。这种导弹在越南战场上和中东战争中都曾广泛使用。
主要性能:
全弹长2.84米
弹径0.127米
最大射程约7千米|
低空最大射程2~3千米,只能对目标尾追攻击。
该弹是苏联在对1959年获得的美国“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1958年首次用于空战)的残骸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并大量装备战术空军歼击机的第一种红外型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由伊凡•托罗波夫(1961年由安德烈•利亚平)领导的第134试验设计局,即现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机械制造设计局的前身,在1966~1968年苏联军工设计局体制再次调整时改为现名。
该弹第一个型号于1960年投入生产,1961年进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服役。该导弹的系统代号和编号分别为К-13(K-13)和Изд.310(Izd.310),空军使用代号为Р-3(R-3)。1961年7月9日,携带К-13空空导弹系统的米格-21战斗机首次在土希诺空军机场举行的航空节飞行表演中露面。随后,西方和北约集
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2“环礁”(Atoll)。
该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与美国的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相似,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5个舱段组成。第1舱为被动式红外导引头舱,内装反射式光学系统、圆形玻璃片调制盘、硫化铅目标热辐射接收器、三自由度陀螺目标位标器等,只能在昼间、晴天和偏离太阳角度大小20°的条件下工作,位标器最大偏转角±28°,制导时间21s。第2舱为舱机和能源系统舱,内装双控制通道舱机、驱动舱面偏转和涡轮发电机的燃气发生器、供给导弹单相交流电的电磁感应涡轮发电机。第3舱为战斗部舱,内装黑索近、梯恩梯和铝粉混合,壳体爆炸形成的破片数量超过1000块,破片飞散角10°~16°,有效杀伤半径9~10m。第4舱为红外近炸引信舱,内装敏感目标热辐射的光电组件、热敏化学电池和保险执行机构(与触发引信共用),重量为3k g,只能在距目标距离9m以内、相对速度150~800m/s、交会角0°~30°的条件下工作。触发引信共有4个由钢制切刀和绕在切刀上的绝缘导线组成的信触发器,分别装在导弹的4片控制舵面后缘,导弹命中目标时该导线被切断,保险执行机构接通引爆电路,电引爆战斗部。第5舱为火箭发动机舱,内装带八角星形内孔的单根圆柱形药柱,其端面和外表面有包覆层,重量36k g,燃烧时间超过1.7s,总冲量38k Ns。4片稳定弹翼固定在第五舱后部外表面,与
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最大射程  4.6k m(Р-3)
7.6k m(Р-3С)
7k m(Р-13Р)
选址模型15k m(Р-13М/М1
最小射程1200m(Р-3С)
1000m(Р-13Р)
复印机的危害300~600m(Р-13М/М1)
最大速度M2.5(Р-13М/М1)
使用高度21000m
最大过载10~11g
制导系统被动红外(除Р-13Р外的其他К-13型号)
半主动雷达(Р-13Р)
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斗部爆炸破片,重11.3k g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75k g(Р-3С)
83.5k g(Р-13Р)
90k g(Р-13М/М1)
弹长  2.837m(Р-3С)
3.417m(Р-13Р)
2.876m(Р-13М/М1)
弹径127mm
翼展528mm(Р-3С/Р-13Р)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651mm(P-13М/М1)
粘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53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