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异常,是一组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或〕社会功能损害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
2.精神健康:也叫精神卫生,WHO认为精神健康是一种完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且能够卓有成效地工作,对社会有所奉献
二、简答题
1.简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范围。
答:①精神健康的预防②精神障碍的③精神障碍的康复④健康教育
2.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功能。
答:①护理者②咨询者③者④家人替代者⑤健康教育者⑥协调者和管理者
3.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有哪些?
答:①医疗保健权②拒绝住院的权利③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④隐私权⑤学习和劳动就业的权利⑥知情同
意权⑦通信及会客权⑧诊断复核权
4.简述精神医学的四次革新运动。
答:①第一次革新:179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比奈主张人道得对待患者,使精神障碍患者从监狱般的囚禁生活中解脱出来。将疯人院变成了真正的医院,开辟了精神病学史上的新纪元。他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精神医学的首次革新。
②第二次革新:1883年,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创立了“描述性精神医学”,明确得区分了两种精神病。〔即躁狂忧郁性疾病和早发性痴呆〕。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奠定了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③第三次革新:仲斯推行性社区以缩短患者和社区间的距离,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是精神医学的第三次革新。
④第四次革新: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紫外光固化树脂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一、简答题
1.精神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答: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2.大脑发育因素
3.性别和年龄因素
4.器质性因素:感染、躯体疾病、化学物质引发的精神障碍、颅脑疾病
5.神经生物化学改变
心理与社会因素
1.性格因素
2.应激
3.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第三章
1.精神症状:是指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表情、动作、书写等〕表现和表达出来的人的异常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
2.精神症状的特征
①判断精神症状时需多方比较
②恰当的检查方法是准确判断精神症状的基础
③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使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可观环境不相称;多数情况下精神症状使患者感到痛苦;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④判断精神症状的程序
3.常见的精神症状有哪些?
答:11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自知力、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与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A感知觉障碍〔常见的感知觉障碍有哪些?〕
〔1〕感觉障碍:①感觉过敏②感觉减退③感觉倒错④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①错觉②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①视物变形症②空间知觉障碍③时间知觉障碍④非真实感
B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形式?〕
〔1〕思维形式障碍:①思维奔逸②思维缓慢③思维贫乏④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⑤思维不连贯⑥思维中断、思维被夺⑦思维插入、强制性思维⑧思维化声⑨思维扩散、思维被广播⑩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语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思维
病理性赘述:表现为联想粘滞,思维过程显得迂回曲折,过分详细,拘泥于细节,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赘述,但并不离题或离题不远,最后能够到达预定的终点。临床特点为言语啰嗦、内容繁琐、无用细节过多。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①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影响妄想、被洞悉感〕②超价观念
妄想的特点:①妄想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却坚信不疑,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②梦想的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与个人利害有关。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常有浓厚的时代彩。
C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2〕注意减退〔3〕注意松散〔4〕注意转移〔5〕注意狭窄海洋线虫
D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4〕错构〔5〕虚构〔6〕似曾相识症〔7〕视旧如新症
E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①全面性痴呆②部分性痴呆③假性痴呆〔童样痴呆、刚塞综合症〕
F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论文G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的异常或病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认识到自
己有精神疾病,能够认识自己的心理和应为中哪些部分是异常表现。不要求患者对病因有认识,更不要求有符合医师观点的认知。
H情感障碍
〔1〕情感性质改变〔①情感高涨②情感低落③焦虑④恐惧〕
〔2〕情感波动性改变〔①情感不稳②情感冷淡③易激惹〕
〔3〕情感协调性改变〔①情感倒错②情感幼稚〕
I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2〕意志减退〔3〕意志缺乏
J动作与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是指整个精神活动降低,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和违拗症
〔3〕刻板动作
〔4〕强迫动作
K意识障碍〔临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哪些?〕循环伏安法
①嗜睡②意识混浊③昏睡④昏迷⑤朦胧状态⑥谵妄状态⑦梦样状态第四章
性护患关系:指护士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得与患者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性人际关系。
1.建立性护患关系的要求:
①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
②准确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
③接触患者的基本技巧榆林学院学报
④护士的良好素养
2.简述建立性护患关系各期护士的主要任务。
答:初期:①与患者建立相互了解、信任和开放的关系②了解患者寻求医疗帮助的原因③了解患者对医院的期望④做好入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工作期:①认识和确定患者的问题,与患者共同制订目标②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讨论功能失调的原因③鼓励患者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增进其独立能力和自我责任感,发展有效的应对机制。
结束期:①帮助患者认识别离事实,共同讨论其感受②再次评价患者的健康状态,评价护理目标是否到达③制订出院计划,做出院指导。
2.简述疾病观察的方法及要求有哪些?
答:观察方法:①直接观察②间接观察③护理观察量表。
观察要求:①整体性②客观性③目的性、计划性④针对性⑤隐秘性
3.简述精神科安全护理的要点。
答:①患者的安全管理:责任护士要掌握病情,对“四防”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严重者必须安置于重症病室内24小时重点监护;按照分级护理的要求,护士定
时和不定时得巡视病房。
②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应尽量简单并且安全,如病床高度、地面平坦、干燥等;专人定期和不定期得检查门窗、水管等设备;医护人员进出应随手锁门并确认是否锁好。
③危险物品的管理:禁止患者或家属带刀、绳、剪、玻璃制品、金属器械、打火机等到病房;药品、约束带要定位、定量存放;对危险物品须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④安全知识的宣教:重视对家属和患者有关安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
⑤护士安全的管理:护士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危急状态:是指突然发生的、自身无法控制的、有可能威胁患者自己、他人生命或物体安全的一种需要立即干预的严重状态。主要包括暴力行为、自杀行为、出走行为、噎食和吞食异物、木僵等表现形式。
2.精神科暴力行为: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攻击行为,可能是身体的、言语的或象征性的攻击行为,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急生命。
3.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导致呼吸窒息。
4.出走行为:出走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患者的出走会使中断,令家属和院方担忧。由于精神障碍患者自我防护能力较差,出走可能造成自己受伤或伤害他人。还可能因为走失而导致各种意外。
二、简答题
1.精神疾病患者常见的危急状态有哪几种类型?
答:主要有暴力行为、自杀行为、出走行为、噎食和吞食异物、木僵等。
2.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评估?
答:①先兆行为,早期会出现一些异常兴奋行为,如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等。②语言方面有一些语言的暗示,如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别人注意,说话声音变大,带敌意性威胁、谩骂等③情感方面与逐步升级的兴奋行为相伴随的情感表现,如愤怒、敌意、异常焦虑、异常欣快等,预示着患者情绪即将失去控制。④意识水平意识状态发生改变,如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无力改变自身现状等。
3.试述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预防和处理。
答:预防:①控制精神症状〔遵医嘱服用精神药物〕
②加强环境管理〔减少环境刺激,定时定人进行安全检查〕
③注意交流技巧〔保持恰当的交往距离,态度和蔼可亲,语调平静消沉,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防止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防止在患者面前或视线内与人私语〕④提高自控能力〔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
处理:紧急处理的原则,安全第一,劝诱为主,将危害降到最低。
①言语安抚,保持与患者安全距离一米左右,成45度角,通过对话劝诱患者停止暴力行为。②约束隔离,如言语劝诱无效,可采用适当的形式制服,并约束患者。
③隔离患者患者被约束后最好单独隔离,并加强监护。隔离的应用基于三项原则,封闭、孤立及减少感官刺激。
④药物有效的药物既可代替约束隔离患者也可与约束隔离同用。
4.如何预防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
答①高度重视〔对精神障碍伴有自杀意向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②环境安全〔患者生活的环境中杜绝可用于自杀的物品〕
③严密监控〔将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置于医护人员的视线之内,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患者活动并做好记录,高度自杀危险者应有专人护理〕
④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提供支持性心理护理〕⑤其他措施〔催促患者遵医嘱服药,电抽搐,发动社会支持系统等〕
5.自杀行为按程度不同如何进行分类?
答:分为五类:①自杀意念②自杀威胁③自杀姿态④自杀未遂⑤自杀死亡6.出走的护理措施:①加强护患沟通②动态观察病情③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制度④积极控制精神症状⑤鼓励家属探视⑥患者出走时的处理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精神药物:主要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狂躁药物、抗焦虑药物〕
2.电抽搐:又称电休克,是以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到达控制精神症状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简答题
1.抗精神药物分为哪几类?代表药有哪些?
答: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四类: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狂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代表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醇;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抗抑郁药代表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马普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吗氯贝胺;选择性5-羟胺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其他地质机制的抗抑郁药:文拉法辛、曲唑酮、安非他酮、米安林等。
2.简述锥体外系反应及处理方法。
答:①急性肌张力障碍,肌注东莨菪碱0.3毫克可及时缓解,或加服抗胆碱能药如盐酸苯海索。②静坐不能,宜用苯二氮卓类药如和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等处理。③帕金森症,可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或剂量不变加服抗胆碱能药物盐酸苯海索等处理。④迟发性运动障碍,关键在于预防,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换服椎体外系反应低的药物。
3.简述抗抑郁药的分类。
答:①三环类抗抑郁药②单胺氧化酶抑制药③选择性5-羟胺再摄取抑制药④其他的地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
五朵金花: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4.简述三环类抗抑郁药过量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答:①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便秘、视力模糊等,处理原则主要是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剂量,必要时加抗胆碱能对抗不良反应。
②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嗜睡、乏力,还可出现震颤,诱发癫痫。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1: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4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精神   障碍   思维   治疗   行为   药物   自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