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 怀化市靖州县教研室 何秀辉《改...

怀化市靖州县教研室 何秀辉《改革农村初中课程实施“绿证书”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XJKO1AJ002
课题类别:重点资助课题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何秀辉(中教高级)
课题单位:怀化市靖州县教研室
主要成员:钱书银、唐子和、杨凤求、晏经建、戈义军、邹之扬、黄汉松、彭一清、姚希明、丁天平、吴才国、何大梅、唐永卓

一、引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合符当地需要的课程……试行绿证书教育及基地技术培训是改革农村普通中学课程结构的重要部分”。
实施“绿证书”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学校
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农业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教育内容,形成农村基础教育新的模式,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
劳动技术是农村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打下初步的基础,初中阶段是人生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在农村实行以普及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绿证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农村“绿证书”教育没有真正的整合到教育课程中去,使得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初中毕业生这一支人数最多的劳动生力军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没有一技之长,极大的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与湘黔桂交界,全县境内农林牧副渔发展迅速,盛产木材、药材、水果、水产等,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借助于我县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从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在全县蓬勃兴起,尤其在农村,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以种植、养殖、加工为特的庭院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缺乏人才、缺乏技术,其
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且后劲不足,部分农民饱尝了没有技术的苦头。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和劳动技能,把普及教育办出地方特,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我们于20006——20036月在全县七所农村普通初中,引入农业部推广的“绿证书”教育,其目的是探究具有山区特的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及课堂教学模式,寻既学文化又学应用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农村普通初中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并对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文化毕业证》和体现劳动技能的《绿证书》,然后在全县普遍推广。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引入农业部门推广的“绿证书”教育内容,编写适应山区农村中学特点的实用技术地方教材,并探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到既学文化又学农业实用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探究“绿证书”教育教学内容,绿证书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到农业实用技术,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及农业部门推广“绿证书”的知识要
求结合我县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高速编写适合当地的教材共三册,初一年级学习第一册《种殖》,初中二年级学习第二册《养殖》,初中三年级学习第三册《农副产品》,全套教材内容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套教材还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①教材突出浓厚的乡土特,教材编写充分考虑本地特点,把本地一些有特的东西编入教材,既把本地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如茯苓的种植加工、木洞杨梅栽培加工、八龙板栗的种植等等;②教材的编排注重直观性和比较性,教材图、表、文结合使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能更好的掌握教材的精髓,如嫁接技术、泡菜腌制等;③教材的实践性强,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实践操作占教材的40%清皇陵地宫亲探记,内容上都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反映当今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排了适用于本地发展的较先进的致富项目。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为将来如何建设家乡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试用,在专家的指导下,并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使教材基本达到了融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针对性、时代性为一体的一套较好的地方课程教材。
2、探索“绿证书”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科课
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大胆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我们对国家《课程计划》适当调整设置,将《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课周两课时,“科技活动”同一课时集中调整为“绿证书”教育实践周三课时,总课时在250—300课时,其中理论课占60%左右,生产实践操作占40%,其他课均按《课程计划》开设。这样,既保证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对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使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较吃力的情况下,通过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增加了学习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做到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巩固率和毕业率。
3、探讨构建“绿证书”教育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
“绿证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它强调多学科的渗透,它包含生物、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自然学科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决不能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和知识的灌输,而要把实际操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拘泥于传统的“在黑板上讲种植,在黑板上讲养殖加工”的课堂讲授模式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三年的教学探讨,初步总结出“激情→讲解→质疑→实践”,“导、讲、演、疑、创、评、练、结”的“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农业实用技术为目的,模式中第一步“激情”即“导”,教师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般2—3分钟;第二步“讲解”,包含“讲、演”两个环节,即教师讲述基本原理分解技术要领,交待重点难点,演示操作步骤,一般用5—10分钟;第三步“质疑”,包含“疑、创、评”三个环节,即学生质疑,对不懂、不会的进行质疑,并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可以提出假设进行探索研究,进行实践操作,然后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和创造性劳动成果或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三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之一,一般用20分钟。第四步是实践,包含“练、结”两个环节,其中“练”是课堂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和能力迁移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农业衫技术的关键,是在“创”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实践操作,一般用10分钟,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即小结教学过程,一般为3—5分钟。
“绿证书”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是保证和督促课题完成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实验学校对“绿证书”教育课开足开好,我们将“绿证书”教育纳入《靖州县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从开课情况、物质条件、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进行评价,课题领导美国种族简史
小组和教研室经常深入学校进行检查和指导,有问题或困难及时解决,我们制定了《靖州县“绿证书”教育的考试考核与发证办法》,依据“绿证书”大纲要求由县级“绿证书”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具体考核内容,考试考核的组织工作由教育局、农业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考试考试,每学年定期举行一次,包括劳动态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每年的考试考核成绩达60分以上者,视为合格,初三毕业时进行统一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农业部统一颁发的“绿证书”。
(二)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属行动研究模式,在保证研究过程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有步骤、有层次地在全县推广成功经验,首批试点学校是横江桥中学、太阳坪中学、三秋中学、新厂中学、甘棠二中、大堡子二中、坳上中学7所普通初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措施。
1、建立强有力的局校两级课题研究领导机构:县教育局成立了由局长宋小军负责、俞启斌(局党委书记)、杨进武、杨承煜、钱书银、唐子和,各校校长的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各校也相应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以教研室主任钱书银同志为组长,教研员和参与实验的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计划、编写修改实验教材、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
3、由县教育局农业局联合颁发《靖州县农村普通初中实施“绿证书”教育实验的实施意见》,对试行“绿证书”教育实验的任务和职责、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教育考核与发证、师资与基地建设作出具体的要求,同时教育局拨出2万余元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每年拨出3千元用课题研究,在财力上充分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4、落实实习基地,“绿证书”教育,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内讲种植、讲养殖、讲加工,学习不实习不参加实践,必然导致课题研究目标的失败。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广泛开辟实践场所,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会同当地政府和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实验学校落实实习基地:三秋中学100亩、太阳坪中学50亩、横江桥中学30孵化器亩、坳上中学50亩、甘棠二中30亩、大堡子二中40亩、新厂中学30亩,各实验学校与当地科技示范户、种(养、加工)专业户取得联系,建立了近100个联系点,或到他们田里实习实践,或请他们进行实践操作的讲课,将他们的经营农场作为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实习基地,为课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让学生从第一线的
农民手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5、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都有队伍,在实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建立了“分层培训、教研催化、培养骨干”的师资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①分层培训,这项工作主要由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的成员完成的,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收集整理印发农村教育教学理论经验文章供实验教学学习;二是请农业局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实验教师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根据教学的要求每期培训一次,培训内容有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方法、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教育局还为各学校配备了一定数量实用技术光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三是组织实验教师先后到长沙、四川潼南、怀化炉亭坳等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分层次多形式的理论培训工作形成“绿证书”实验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一批实验教师骨干,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②教研催化。每期我们多次组织实验单位参加全县性举行的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教学研究会,内容丰富,包括课题研究的经验、教学体会、教学总结、观摩活动、赛课活动的实录与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优秀活动设计思路、优秀的活动方案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课题的研究提出
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成果。
(一)“绿证书”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学生建设好家乡的思想感情。实验教学中我们把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情感培养于“绿证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培养了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太阳坪中学、坳上中学、横江桥中学采取学校内学习理论技术,选择周围有代表性的科技示范户作为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受到劳动锻炼,学会了种植、养殖等技术,而且磨练了学生意志,促进了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激发了建设家乡有信心。通过三年实验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立志建设家乡的决心明显优于实验前的学生。
(二)教育服务于“三农”,“绿证书”教育是教育与农业的最佳结合点。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初中毕业生作为一支人数最多的生力军,他们素质如何,将极大影响整个劳动建设队伍的水准。据有关资料介绍法国原来是农产品进口国,从60年代开始,大
力发展农业技术教育,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他们的经验是:从14岁开始学习农业技术教育;丹麦也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村生活在贫困线上,这些地方资源丰富,缺的就是技术,缺的就是人才。我们过去也有农大、也有农专和农业中专,这些地方培养出来的人数少,二是都是一些吃财政饭,不可能到农业第一线,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以种、养、加工为特的农村庭院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但是由于缺技术、缺人才,有不少农民尝够了没有技术的苦头。在农村初中进行“绿证书”教育使学生学到了农业实用技术及适当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三年的实验,绝大部分学生学到了嫁接技术、果树管理、天麻茯苓栽培等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一技之长,在农村庭院经济中成为中坚技术力量。由于学生能在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学生厌学没有了,辍学的少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生们都说“外出打工”,不如学好农业技术建设好家乡,搞好自家的庭院经济。这三年来学生流失率已远远低于前几年。
(三)立志本地讲求实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造就了一批人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作为重中之重。如,三秋是我县药材种植乡,该乡中学结合当地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天麻种植兴趣小组和茯苓种植小组,兴趣小组根据在“绿证书”教育中所学知识,通过反复摸索实验,掌握了天麻种植由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种植技术,由原来的高山种植到庭院种植的技术,该技术不仅缩短了种植周期,而且降低成本、效益高。此项技术很快在当地传开深受农民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全乡2001嬉皮士运动年种植天麻创收达50余万元。大堡子二中是一所新创办的初级中学,学校背后是一片荒山,参加课题实验后,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开荒种树,在实验老师潘华焕的指导下,荒坡变成苗圃,有杉木苗、核桃苗、柑橘苗、西瓜等,学生在劳动得到锻炼,也获得过硬的苗木培育技术也为学校创造一定收入,美化校园环境。由于学生们学到了种植技术,在过硬的技术支持下,大堡子岩湾村的村民,创造了“岩湾西瓜”的优良品牌,在周边地市成为畅销商品。由于课题的实验结果的显现,2002年坳上中学主动要求参加课题的实验工作,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木洞杨梅生产基地开展杨梅培育,杨梅的保藓、杨梅培管等实践研究,其苗木品质好,果实艳味纯,畅销周边县市,为学校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使参加实验的学生人人都会杨梅嫁接,人人都学会杨梅的培管。
实施“绿证书”三年来,学生不便在本课题研究中学到了农村实用技术,而且学生的创新
意识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如在20012002年我县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实验学校所选送参赛的作品占一半,其中65%的作品与农业有关,如在省市获奖的“街道两旁花草树木为何生长缓慢”、“天麻有性繁殖实验”、“杨梅为何喷酒农药不结果”、“荸荠杨梅的嫁接实验”、“金秋梨果实的病虫防治”、“家庭宠物——狗的饲养与训练的实践”,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绿证书”的教育。
(四)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业务素质,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耐劳的骨干教师。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通过三年的实验教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实验教师能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在积极探索“绿证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的同时,他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全县实验学校教师三年来共写论文87篇:在实践研究中,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意识都得到增强,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课题组成员黄汉松老师因成绩突出,2001年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并于2002年参加省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在他的带动下,甘棠二中的陈世平、三秋中学的吴才国、横江桥中学的唐永卓、新厂中学的何大梅等十多位教师也迅速成为我县“绿证书”教育的骨干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四、分析与思考
(一)本实验注重从山区农村中学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周围的教育资源,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一套适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的地方教材,通过三年的实验,能达到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品质,又掌握从事农村职业技术工作的技能的目的,教材和课题实验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种养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的支持和赞扬。但教材在原来修改的基础还需编排和内容选择上更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突出以当地种养加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为重要内容。力争把我们的教材作为课程改革中市、县级地方教材推广使用。
(二)“绿证书”教育还应着重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达到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逸美的目的。我们将通过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整体提高,既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良好身心素质,又具有一定的农村实用技能,成为高分高能的创造性人才。
(三)本课题由于是引进农业部门“绿证书”教育,因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证明,本课题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农业实用技能,适应于农村中学大面积推广,我县的实验一开始为6所中学,于2001年秋又增加了坳上中学,2
003年秋将在全县中学推广。市教科所也将有意向在全市推行,这也将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目标,争取这个课题的推广在全市遍地开花,教材纳入市地方教材发行使用。目前有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四)课题的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素质合格、数量足够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课题纵深发展的有力保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懂得教学、懂得技术,还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因为在今后还需使用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合格的师资。
(五)课题的研究还需加大科技辐射的力度,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执笔: 何秀辉、黄汉松)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4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课题   教育   农村   研究   实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