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范围(1)

文化心理学课程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利分配不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利距离有大有小,它的大小可以用指数PDI表示。
3. 子女价值:子女在经济上的贡献以及对社会和家庭所起的作用,分为积极价值和消极价值。
4. 文化适应:当不同文化体中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分化、同化、分离、融合、边缘化。
5. 现代化假说: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富裕和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也会变得更加个人主义和注意分析。
6. 个人主义:是道德、政治、社会的哲学,个人利益是行为决定的核心因素,强调个人自由
和权利的重要性。
7. 整体式思维:倾向于以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寻求解答
二、简答题
1. 列举3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即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在认知上的差异。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1)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众的集体利益。
中国医刊
个人主义是道德、政治、社会的哲学,个人利益是行为决定的核心因素,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因素,影响到社会的交流。
a、中国东方人旅游喜欢组团旅行,西方人喜欢自我旅行,表现出东方文化讲集体主义,有合作精神。西方文化自助,有冒险精神。
b、东方文化中人们婚恋要听从家人意见、朋友意见,西方人相对自由,各自管理各自感情生活,表现东方有集体利益的意识,西方文化更强调自我实现。
c、东方文化含蓄,不会当面说对方问题,不会当面表达不喜欢,西方有问题会相对直接表示,表现西方都有个人价值强调,但人际关系相对冷漠。
2. Triandis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看作文化症候的内涵是什么?
Triandis认为文化症候的文化变量惠尚学可用于心理学的建构中,所谓文化症候是指在一般特定历史时期中,在有界限的地理区域内根据说某种特定语言的人们来确定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组织得到的共同态度、信仰、分类,自我界定标准,角界定会和价值观的模式。
(1)个人主义者对自我的定义和集体主义者不同,集体主义者认为人的看法很重要会影响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2)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是不同重要的,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动因是自身对该行为兴趣和态度,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行为的主驱来自自己对他人可能将有的看法和认知。
3. 文化有哪些心理功能?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他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
文化的心理功能有以下几点;
(1)示范功能:指文化主体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
(2)导向与凝聚作用: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上,心理学家斯道格林勒尔用整合和士气来代表凝聚力。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
(3)扬弃与创造功能;即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抵制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4)约束与熏陶功能。
(5)心理调试功能。
4. 文化有哪些心理功能?
同上。
5. 文化变迁的模式有哪几种?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在量上的缓慢变化过程。可分为自然变迁与计划变迁两类。自然变迁是无意识的文化自然发展或积累的过程,很难控制。从原始社会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化史的变迁多属于这种变迁。计划变迁是人们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或改革文化的过程,例如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
三、论述题
1. 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有什么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概念对你有何启发?
(1)心理依赖型家庭类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王灵台A、在人际/家庭关系紧密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关系联结表现为:情感方面的依赖得到
了维持,而由于财富和其他养老保险资源的增加,物质方面的依赖就消弱了。b、在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里孩子的养育涉及控制而不是放任自流,因为养育的目标并不是分离的,个人主义的独立。C、此模型中孩子的养育除了控制之外还有自主性的方面与之相结合。
(2)原因:其一:随着物质依赖的减少---年迈的父母具有可替代的养老资源,孩子成长中的自主性不再被看成是对家庭生计的威胁。
其二:成长中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温顺的驯服,有助于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子女对父母经济价值削弱,心理价值增强。子女的实用/经济价值反映了家庭中代际之间的依赖性。
华泰特拉卡另一方面子女的心理价值反映了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赖性。
2. 中国文化缺少科学精神吗?
3.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化适应策略和双元文化认同整合的概念谈谈你对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的看法。
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巴西政府认为日本工人有足够的技术
头脑来从事这一行业,于是这个时候起日本人开始向巴西移民。到巴西打工的日本工人遇到种族和文化与自己都不相同的巴西人后,他们的日本人认同被强调。
未来的冲击20世纪30年代,日本变成了世界强国。日本的崛起促使巴西出现了反日运动。日本加入“二战”后,反日情绪更加高涨。一些在巴西的日本人为了改变他们作为少数人体的不利地位,采用了大多数人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换取主流社会对他们更大程度的接受,结果,一种协同的双文化认同——日裔巴西人认同产生,并为在巴西出生的日本人广泛采用。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回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结果,巴西和日本在世界范围内的等级关系颠倒过来。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望越来越高,日裔巴西人开始坚持自己的日本文化传统,使自己摆脱巴西作为第三世界文化中不受欢迎的方面,这使得日裔巴西人在进行了数十年的努力、试图同化于巴西文化后,重新确认了自己的日本人认同。
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衰落,日本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一批日裔巴西人回到日本。在日本,日裔巴西人被视为“巴西化了的人”,在他们的“故乡”被当作“外国人”对待。结果,他们在社会上和文化上都遭到边缘化。
(1)双文化个体可能会运用三种策略管理自己的多重认同身份:整合、转换和协同。整合策略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认同融合为一种一致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文化认同被加入现有的文化认同中,两种认同是并列关系。
(2)双文化个体需要整合两种文化规范从而组织成一种行为技能或形成一种文化模式,并且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这样双文化个体就可以在不同文化情景中做出与该文化情景相一致的反应,很好的适应不同文化。
(3)传统文化适应观点认为:文化适应是从最初的族文化朝新的主流文化转变的过程,是一维的单向的,不可逆的一个过程。Berry提出文化适应二维模型,该模型基于两个核心问题,即要适应新文化的移民或少数族。需要处理2个问题:一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认同和保留原文化;二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积极认同主流优势文化。
如何协调这2个核心问题的四种策略:同化、整合、分离、边缘化。而双方文化整合策略是移民和少数族使用最多的文化适应策略,其次是分离、同化和边缘化。
(4)个体如何过度成为新文化体的成员?这就涉及到双文化认同。双文化认同整合过程涉及4个阶段:
a、第一整合阶段发生在个体准备进入一种新的社会和文化体时,这个预备分类阶段自我锚定的过程被激活,个体将自己的个体特征投射到新的社会体,即认为新社会体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b、第二发展和整合阶段是类别化或者分类。这一阶段,他们看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他们的文化身份变得高度凸显,个人还未将自己视为新的文化体一员,也未将新的文化身份作为自我概念的部分。
c、第三阶段是分化。随着个体与新文化和文化体成员接触越来越多,人们也就变得越来越认同新文化。
d、第四阶段是整合,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它涉及个体已经意识到不同文化身份间存在冲突,而必须到解决冲突的策略。最后发现这些矛盾和冲突能够通过寻求文化相似性和建立不同文化身份间的认知联系予以调解。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5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3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日本   社会   认同   巴西   个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