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清瘟汤

抗毒清瘟汤
主要成分: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肺泄热。
适用症:畜禽DNARNA病毒感染。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鸭肝炎、小鹅瘟、猪瘟、猪流感、猪呼吸与繁殖综合症等病毒感染。
产品特点:
深厚中医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科学生产管理=抗毒清瘟汤
一、深厚的中医理论支撑抗毒清瘟汤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往往伴随着一个理论的诞生。抗毒清瘟汤的投产,正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依托,并大胆创新的结果。
小夜曲托斯蒂
病毒性疾病,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形成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也指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流感等疫毒侵袭,热毒壅肺,壅阻肺络的病机特点,当以“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肺泄热”为大法。抗毒清瘟汤选药重在病因,选用对病毒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药物,针对病毒侵袭机体所造成的热毒偏盛临床特征应用重药清解热毒。热毒壅肺,壅阻肺络,病位在肺,所以重用宣肺泄热,宣畅肺气,清泄肺中壅闭之毒热。纵观抗毒清瘟汤在运用中医理论并大胆创新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卫气同治,表里双解
无论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感染,发病初期表证未除,内热已炽,显属卫气同病。抗毒清瘟汤方源于银翘散与麻杏石甘汤,连翘,薄荷,麻黄,外疏卫表,佐贯众,板蓝根助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膏为清气分热之重剂,与麻黄配伍既可遏制其温散之性,又能协同加强扶正祛瘀、宣肺泄热之效。如此,在疏散外邪的同时重用清热解毒之品,直清气分热毒,可收卫气同治,表里双解之功。方中麻黄与大黄同用,也含防风通圣表里双解之深意。
2先证用药,截断病势
病毒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不能遵循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规律,正如吴又可所说:“数日之法,一日引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因此中药应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抗毒清瘟汤在病变早期即应用麻杏石甘汤宣泄肺热,配伍大黄,通腑泄肺逐瘀,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下通,肺热自降。从而扭转病机,截断病势,切断向营血的传变。防止机体好热后发生肺炎心肌炎等疾病。
3 整体调节,多靶
抗毒清瘟汤虽以“清瘟解毒,扶正祛瘀、宣泄肺热”为大法,但适当配伍了活血化瘀,通腑泄热,芳香避秽等药物,尤其是配伍了益气养阴的红景天调节免疫,扶正祛邪,既能调动机体抗病康复能力,又防大黄攻下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景天能提高机体对氧的耐受性,兼有生脉饮和丹参、川芎合剂的效果。对肺水肿有明显改善作用。抗毒清瘟汤的药理研究表明,既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能抗菌、退热消炎、止咳、化痰,调节免疫功能,从而阻断多个病理环节的恶性循环,显示出该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二、现代微生物发酵先进生产工艺
我国远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其后又相继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国已开始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成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国家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中药炮制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本品是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机理、炮制和发酵工艺结合科学现代的微生物发酵技术打造而成。
    1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概述   毛绍烈
  古代医药典籍将中药炮制又称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中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增强中药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1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生物转化来实现。酶是一类具有高度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多种胞内和胞外酶类。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各式各样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增强和调整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
    1.2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探讨
    传统中药经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与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如发酵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温度、湿度、氧气、pH值等)等因素。因此,应通过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而确定其最佳的发酵炮制工艺。
    在长期传统中药发酵炮制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中药炮制人员对影响中药发酵炮制的质量因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发酵最佳温度以3037℃为宜,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为宜。在此培养条件下,适合大多数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的生长繁殖。
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只能凭经验,例如,混和发酵时以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因此,在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过程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影响了其质量的稳定性。
    培养基成分对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高低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组成培养基的药材质量和相互间的比例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此来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证。
重合林1.3 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工艺和现代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的比较   
中药的发酵炮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药炮制中一种常用和重要的炮制方法。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传统中药的研究开发,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发酵炮制的作用机理和炮制工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炮制理论。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是多菌种混合自然发酵,参加发酵的菌种种类和数量都存在一定的
波动;同时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采用的是传统的固体发酵,整个发酵炮制的过程都是凭主观经验来控制。因此,传统中药发酵炮制后其质量的稳定性难于保证。
    现代中药的发酵炮制根据微生物生长所用培养基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发酵炮制和液体发酵炮制。现代中药的固体发酵炮制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可以较好地控制参与发酵的菌种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对温度、湿度、酸碱度、通气等也能较好地实现动态控制,因而通过现代固体发酵炮制的中药其质量的稳定性得以较大的提高。在抗生素工业发展起来后,逐渐将液体发酵应用到中药的发酵炮制中,开启了对液体发酵炮制中药的研究。由于液体发酵较固体发酵具有更高的物质传递效率,也易于实现发酵炮制工艺的自动化控制,从而保证发酵炮制后中药质量的稳定性,所以此项工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  发酵炮制中药的本草考证
    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因品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处理后,再置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微生物发酵。根据所采用方法的不同,可将传统中药的发酵炮制分为两大类[22012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一类为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另一类为
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百药煎等。
    2.1  神曲
撒谎的村庄
    神曲一名始载于《药性论》,又有六神曲(《本草便读》)的异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神曲得名的由来[3],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我国制造神曲始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叙述了神曲的制法。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后,经发酵制成曲剂,含酵母菌、淀粉酶、复合维生素B等成分,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等功效。
    神曲还可炮制加工成炒神曲、麸炒神曲、焦神曲。生神曲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麸炒后以醒脾和胃为主,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等;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以治食积泄泻为主。
    2.2  建神曲
    建神曲一名载于《纲目拾遗》,又有百草曲(《纲目拾遗》)、泉州神曲(《药性考》)、范志曲、老范志神曲等异名。建神曲主产于福建泉州,为麦粉、麸皮、紫苏、荆
芥、防风、厚朴、白术、木香、枳实、青皮等数十种药物经发酵专制而成。建曲性味苦微温,消食化积功效与神曲相似,并能理气化湿、健脾和中。
  2.3  半夏曲
    半夏曲一名载于《韩氏医通》。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本草纲目》中叙述了半夏曲的制法[4],云: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半夏曲有化痰湿,消食滞的功效。而未发酵的半夏则性味温辛,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饮片新参》载:内热烦渴者慎服。
    2.4  采云曲
    采云曲是以六曲为基础,再加桔梗、白术、紫苏、陈皮等二十多种药品加工制成的,性味作用与建曲相似,对于夏秋暑热伤中引起的食滞消化不良作用较好。
    2.5  沉香曲
    沉香曲一名载于《饮片新参》。沉香曲为沉香等多种药末和以神曲糊制成的曲剂。用沉香、木香、檀香、砂仁、蔻仁等20多种药材研成粉再加14的面粉,搅和压制而成。《饮片新参》称沉香曲有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的功用。
    2.6  红曲
    红曲一名载于元代《饮膳正要》,又有丹曲(《天工开物》)、赤曲(《摘元方》)等异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红曲的制法[5],云:红曲,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其法:白粳米……入曲母……其米……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从李时珍叙述中的法出近世,可推测出红曲的制造大约始于元代。红曲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本草经疏》中称: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
    2.7  淡豆豉
    淡豆豉一名载于《本草汇言》,《伤寒论》中称为香豉,《名医别录》中称为豉,《本
草纲目》中称为淡豉和大豆豉。淡豆豉的制造历史悠久,在《伤寒论》中即有记载。《本草纲目》还详细叙述了其制作方法。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有解肌发表、宣郁除烦的功效。《本草汇言》称: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药性论》载: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2.8  百药煎汽车智能防盗系统
    百药煎一名载于《本草蒙筌》。百药煎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百药煎的制法,云:用五倍子为初末。每一斤,以真茶一两煎浓汁,入酵糟四两。擂烂拌和,器盛置糠缸中 之,待发起如发面状即成矣。捏作饼丸,晒干用。百药煎有润肺化痰、止血止泻、解热生津的功效。《本草纲目》论述: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5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2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温病学
标签:发酵   炮制   中药   神曲   传统   作用   治疗   瘟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