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冶金标样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长春理工大学bbs【摘要】《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内经》最早记载“温病”病名,并指出温病是热性病,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同时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九条讲火热病的。《内经》虽没有提出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但其基本内容已散在各篇中,并提出温病的基本原则,便是清热和保津。《内经》在温病预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至今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病温,虚甚死”,就是在告诫医生,如果温病患者阴分亏损较甚,精血已枯,无阴以胜阳热,则预后不良。
【关键词】内经温病学历史贡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医学典籍,为后世许多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仍不失为中医的理论源泉。《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
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现归纳分析于下。
生化危机网络版
病名与特征省水
《内经》提出“温病”病名,为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又谓:“有民厉温病。”初之气,是指少阳相火之气;地气迁,是指少阴君火之气。按运气学说,少阴君火之气移位于少阳相火之气,两火相遇,以致气候大热,万物草木提前萌芽,人民多得疫疠病,温病也随之发生了。但《内经》并未对温病病名给出具体特定的定义及规范,其称谓模糊,甚至混乱,它有时称作热病,有时叫作病温,有时简言疫,甚至与伤寒混淆,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指出了温病的特征。从上面提到的这段文字来看,《内经》明确地告诉人们温病是个热性病,其形成有一定的气候条件,即天气过暖。不仅如此,《内经》还提示温病包括了温疠病(即后世所说的温疫)、伤寒及病温、病暑等不同类型,并且指出温疠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以致会出现《素问·刺法论》所说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温病乃起,温厉大行,远
近咸若”,即远近都得同样的病的现象。《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古时代温病未形成独立体系,它归属于伤寒之中。后世不少医家认为温病不能脱离伤寒,其理论根据就是指这段文字。其实,在明清以后温病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并非否定伤寒。《素问·热论》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意思是说夏至以前发的热性病称为温病,夏至以后发的热性病称为暑病。这不但在发病时间上对温病和暑病作了鉴别,而且为后世对温病与暑病的鉴别诊断提出了理论依据。
发病原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前者说明温病的产生与寒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冬天感受寒邪,寒邪伏藏于体内,日久化热,待到春阳外发时,邪气随阳气外出,发生了温病,可见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后者说明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阴精充足,封藏得固,能化生卫气以护外,滋生阴血以固本,外来的寒邪和温邪就不能侵犯人体,故不得温病;相反,如果阴精损伤,卫外不固,就会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
导致温病的产生。
《内经》为后世温病学家的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清代柳宝诒根据上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金匮真言论》两处精辟论述,推论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规律。这种内外因相互对立统一观点的确立,为后世温病学家从病因学和发病学方面提出的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现在即使在病因学方面分得很细、很具体,但从根本上看,仍不越《内经》的这种观点。虽然伏邪理论确定于王叔和,发展于
吴又可,成熟于叶天士,但从具体来分析,都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和“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两段文字。后世的病因是从患病后所产生的症状,对病机的反推而形成的。其理论的特点含两个目标对象:一是病发多以急骤或激烈形式,起病即现里证,不同于一般外感证的表里浅深传变常规;二是具有缠绵反复的病程、慢性病变与复发倾向。可见,后世医家认为的伏邪发病,是集中见于温热病中,如春温、伏暑等,然《内经》伏邪论并不局限于伏温一种,故现代医家亦常借用伏邪理论,对肺胀、肠道感染、炎性肠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及其感染等进行辨治。如认为白血病为热毒或温毒在肾精亏虚的基础上伏于少阴,由内
外发,易于耗阴动血,热瘀互结,以解毒、消瘀、补肾为大法。[1]又如慢性病毒性肝炎,乃火毒与温毒伏于厥阴、太阴二经,其病邪的出入进退根据伏邪理论的伏、溃、发、传,有经可循;原则以透达为上,清则次之。[1]此均为对《内经》伏邪理论的进一步拓展。
病机变化
《内经》精辟、扼要地阐述了温病的主要病机。温病即热病,在《内经》中对热病的病机论述颇多,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就有九条讲火热病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内经》把伤寒和温病的病机归为一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提示,
《内经》时代温病隶属于伤寒,因此伤寒的病机转化,也是温病的病机转化。这种转化,《素问·热论》概括为,一日巨阳受病,二日阳明受病,三日少阳受病,四日太阴受病,五日少阴受病,六日厥阴受病。这段话,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其影响,直至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三焦辨证创立,这种学说才逐渐消迹。虽然现在的中医已不用伤寒六经辨温病了,但是伤寒六经的传变规律和所提出的证候特殊性的原理,仍为温病病机传变的辨析提供了一定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28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温病   内经   素问   病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