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医学家

                          明代医学家名录
薛己
    1486-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家为世医,其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业,是一位临床大家。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不擅长,且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可谓博学多才。在正德年间,被选为御医,选拔南京院判。嘉靖年,又任太医院使。当时,丹溪之学盛行,医家多重视寒凉降火,克伐生气,产生流弊。针对这种情况,薛氏根据前人的经验及自己的潜心研究,自立一家之言,融东垣脾胃之说及王冰、钱乙肾命水火之说于一炉,重视先后二天的辨证,用药倡导温补,对后世温补学派的产生与形成,颇有启发。
 
万全
  1495-1580年),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人。祖籍豫窜(今江西南昌市)。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父菊轩,因兵荒定居罗田大河岸,以幼科名,“远近闻而颂之”。
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万氏以儿科及妇科见称。儿科宗钱乙,重小儿护养和疾病预防,辨证强调四诊兼顾,治方重视脾胃。家传方中的牛黄清心丸、玉枢丹、安虫丸等,有良效,有些至今为临床习用。
ov-10李时珍
    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
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matlab带通滤波器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王肯堂
  1549-1613年) 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书法深入晋人堂室。辑郁冈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搨,为一时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检付,参与国史编修,著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等。由于朝廷不纳他的抗倭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从此重操少时喜爱的医学。居家期间,他边疗民疾,边撰医书,曾成功的为一位眼窝边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术,作过落耳再植术,“以惊驱惊”治愈一富家子弟因科举得中惊喜过度而得的精神病。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学家所推崇。阿魏化痞膏即是《六科准绳》中的经典名方。王氏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
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陈实功揭开害羞之谜
  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余姚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座右铭。陈实功改变
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
张景岳
  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汉族,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氏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吴又可
    1582-1652年),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明代江苏吴县人。一生从事中医传染病学研究,著有瘟疫论一书,阐发了传染病病因学说。吴又可一生,治愈了很多传染病患者,其中包括一些疑难大症,且往往是出奇制胜。有一次,他一位传染病患者,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四肢强直不能动,卧如塑,目闭口张,舌强,问话不能答,脉实有力,苔生芒刺。根据证候,是一派实热象,病情危重。据患者儿子代诉,三日来已服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用至一两左右,病仍不减。一般医家,遇到此况,一定会考虑另立治法的。然而,吴又可则不然,他仔细权衡了患者的脉症,认为“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不但不改方剂,反而将方中大黄增至一两五钱,连服半月而痊愈。吴氏用药之妙,可见一斑。《瘟疫论》,成书于1642年,全书共二巷。阐述瘟疫的发生是由:“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并提出一整套辩证施治法则,其辨证与与伤寒不同。
李中梓
    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荩凡居士,出身官宦之家。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寓居苏州较长。为明末一大医家。李氏少年博览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
痛感两亲子被庸医药误致死及自己早岁多病,转而习医。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一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因而在吴中医界广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一大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华希闳
    明末医学家、医书纂修官,生于万历年间,卒年不详,官至内阁撰文中书舍人加四级金匮,专门从事古医书的校刻工作。万历皇帝力图恢复永宣盛世,大力发展军事、经济、医学事业。在击退日本侵朝军队之后,更是重视文化医学事业的发展,遂命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及内阁撰文中书舍人华希闳等人大量印制古代医学著作,广搜天下古医书,力求恢复著作原貌,版本由唐到宋,著作由华佗到孙思邈,再到李时珍,所涉范围之广乃历史罕见。前后历时四十余年,直到万历寿终之时方才完成。华希闳奉万历皇帝帝旨意协助王肯堂重刻古代官修医书的事迹为民间广为传颂,经他手重新纂刻的古籍文献最著名的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六科准绳》等。
赵献可
  衣有年轮明末医学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6-17世纪。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献可好学博览,除医之外,儒、道、释均有涉猎,曾游历于山西、陕西等地。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水火即人的阴阳。赵氏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大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赵氏创立命门理论,阐发肾命水火的关系,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证。
张志聪
  (约1630-1674年),字隐庵,浙江杭州人。少年丧父,遂弃懦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穷研医理,于《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晚年又着《伤寒论纲目》九卷(1673年)、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27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医学   医药   患者   命门   重视   方面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