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 期末重点

概论
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中医文献学
(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
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时期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
(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
苯氧乙醇
①朝廷组织:
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约翰邓恩
②民间发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沈括与苏轼《苏轼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专科著作
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使儿科学形成体系;
②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使妇产科初具规模;
③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至是始略备”
(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
濂 周敦颐《太极图说》
洛 程颐、陈颢《通书》
关 张载《正蒙》
闽 朱熹
(4)医学丛书的创编
元代杜思敬《济生拔粹》
(四)明清时期
(1)经典医籍的研究
明清两代整理研究经典医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本草方书的成就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本草1892味;
明·王纶《本草集要》开后世药物科学分类之先河
(3)温病文献的创编
明·吴又可撰《瘟疫论》
(4)专科著作的特
①杂病专著: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李用粹《证治汇补》;
②医案类专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明·江瓘《名医类案》、《石山医案》、《孙文垣医案》、《临证指南医案》
(5)医学书目的编纂
明·殷仲春《医藏书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单行医书目录,其后有清·曹禾《医学读书志》、日本人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
第一章 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
1、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2、出土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简帛、卷轴等。
一、甲骨
1、甲骨文:是在殷商时代用坚硬的契刀凿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甲骨文又称为“契”、“契文”、“殷契”、“殷文”等。
2、甲骨文作为文字的原因
①脱离了图形阶段,向着线形发展
②已具备汉字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二、金石
1、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之为“钟鼎文”,凹下的阴文称“教”,凸起的阳文称“识(zhi)”。
三、缣帛:以双股丝作为经纬线织成的丝织品,并作为中医文献的载体。
四、简牍:简是狭长的竹片,牍是比简更宽大的木片,二者经加工后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五、册叶与线装
1、书籍制度:为了避免散乱,将各种载体的文献加工装订成一定的形式,便于阅读保存,这就是文献的装订制度,又称书籍制度。
2、分类:简册、卷轴、册叶
简册制度:将竹木简牍用编绳串联成策。
卷轴制度:是将帛书或纸叶用书轴卷成卷子。
册叶制度:是将纸卷、写叶或印叶用各种方法装订为整册,予以保存的制度。
3、册叶的形式(注意顺序选择题)
①经折装②旋风装③蝴蝶装④包背装⑤线装
第二章 中医文献的目录
1、目录: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3、目录的结构
目录的基本结构: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
(1)正文(选择题):一部目录的主体,由著录、提要和小序3部分组成。
(2)提要:也称叙录,解题、书录,是用以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
(注意区别)
①叙录体提要:既介绍作者又介绍作品。如:《中国医籍提要》
②传录体提要:介绍作者,一般不介绍作品。如:《中国分省医籍考》
③辑录体提要:大量搜集有关作品和作者的资料。如:《中国医籍考》
(3)小序:指各种分类编排的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是和总序(前言)相对而言的。
4、目录的类型
(1)官修目录:由政府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之后修撰的国家藏书目录。
特点:①著录完备,包罗宏富②综合性目录,篇幅较大,收录较全。
代表:清代《四库全书总录》
(2)史志目录:包括史书目录和方志目录。
史书目录:指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
称谓:  艺文志:(《汉书》《新唐史》《宋史》《明史》《清史稿》)
经籍志:(《隋书》《旧唐书》)
(3)私家目录:指个人编撰的私人藏书目录。
第三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概述
1、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 古籍版本的款式
常用术语简要介绍
1、栏框
版框:是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也就是书版的四周。
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称为“栏线”。对甲基苯甲酸
  文武边:单栏的线条较粗,双栏的线条往往是外粗内细,俗称“文武边”。
2、栏外:它包括栏框以外的部分。
①上栏外称为“天头”
②下栏外部称“地脚”
③左右边栏称为“书耳”、“耳格”、“耳子”。
3、栏内
界格: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亦称“行格”、“界行”。红“朱丝栏”,黑“乌丝栏”,“蓝格抄本”,“绿格抄本”。
行款:指书页中正文的行数和字数。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
版心:一张书页的正中间部分。
白口黑口:在版心上下两端至边栏,未印有黑线的称“白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
鱼尾:“单鱼尾”,“双鱼尾”,“上鱼尾”,“下鱼尾”。
⑥象鼻
口题:上鱼尾下端的版心,刻有书名、卷数、页数,这类文字称为口题。
框内提行:遇到本朝或帝王有关的避讳字或名词时,在框内另起一行。
第三节 古籍版本的类别
一、非印刷类
1、稿本:指作者的原稿。
  清稿:经过清理誊抄后的书稿。
2、抄本 唐以前抄写的书记称为“写本”,唐以后抄写的书记称为“抄本”。
二、印刷类(木刻)
1、按刊印时代
(1)唐刻本
①现存最早的雕版印书是834年的历书,出自敦煌藏经阁,现在俄罗斯。
②现存最早的刻本印书是861年的《新集备急灸经》,敦煌残卷,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
(2)宋刻本
①1127年以前的为北宋刻本,以后的称南宋刻本。
②北宋刻本多白口,四周单边,字体特点有早欧、中颜、晚柳。
③南宋刻本,以白口为主,有些为小黑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
2、按地区划分:浙、闽、蜀本
3、按出版机构分
(1)官刻本:指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中央官刻本
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称为监本。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刻书机构刻印的书。
殿本:“修书处”所刊刻的书。
别了 我爱的中国
内府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其书世称“内府本”。
藩本:地方官修本。
②地方官刻本
(2)家刻本:亦称“家塾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而非出售谋利的。
如:明代毛晋家刻书称汲古阁本
(3)坊刻本:凡以刻书经商者,所刊印出售的书通称为坊刻本。
如:建安余氏勤有堂。
4、按刻工质量
精刊本:指经过了专家的精审校勘,雕版字体工整清晰,刻工工艺水平较高的刊本。
影刊本:完全按照原刻本摹刻仿刊,甚至连文字的笔划缺损,纸张墨等也摹仿原刻。
写刻本:是据书法家抄录的字体而刊刻的版本。
邋遢本:指房建纸张低劣,版本漫涣,字迹模糊的刊本。
5、按刊印的先后次序
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又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来源或依据于同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是祖本。
原刻本:(第一次)也称“初刻本”。指该书初次刊刻的版本。
重刻本:(至少第二次)即按照原刻本或其他早期传本重新刊刻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
大字本:通常刻本半页10行,每行20字左右。
小字本:每半页15行以上,每行25字以上。
7、按内容的完整性与增删情况
足本:指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版本。
残本:与足本相对,是指内容有残缺的版本。
增订本:即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内容的刊本。
批点本:指后人将阅读心得或有关校勘文字附记于原著中的刊本。
第四节 版本的鉴别
一、版本选定
1、底本(1种):是古籍整理过程中,作为工作基础的版本,就首先要确立的工作母本。(从早、从及、从精选择底本)
2、至校本(1种):又为“通校本”,指校勘时作为主要依据的版本。全书从头至尾一字一字的校勘称为通校。
3、参校本(3种):是校勘时用来在疑似处加以参考的版本,不必通校全书。
二、注意事项奥尼尔
1、底本与至校本间不能有渊源关系。
2、参校本必须包含不同系统(传本、注释本、改编本)
底本:居敬堂本
至校本:医统正脉全书本
参校本:文成堂本(传本)、大素(注释本)、类经(改编本)
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
1、校勘:指利用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或与该书有关的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和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文字错误。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2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目录   文献   版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