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逻辑学通识

产品经理的逻辑学通识
每当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发生争执,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需求逻辑有问题”,直戳痛点。出的逻辑思考能力理应是产品经理的底,因为其贯穿了产品工作的始终。
哲学始于惊奇。——柏拉图
惊天霹雳我自己虽然也从事产品工作,但抛开主观立场地说,绝大多数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争吵,或是需求最终实现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产品经理自己没想清楚,也就是程序员嘴里常说的“需求逻辑有问题”。
出的逻辑思考能力理应是产品经理的底,因为其贯穿了产品工作的始终,不管是产品定位、需求调研,还是竞品分析、产品规划,抑或是原型设计、需求撰写,都需要通过逻辑思考来实现。
人类常用的逻辑思考方式有两种,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
一、求存不求真的归纳法
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根据数据寻规律支撑观点,“用数据说话”。通常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归纳法。
归纳法指人们通过对世界的接触、观察和实验,从具象的经验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和知识的方法。归纳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最基础的脑力思考方式,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类知识都建立在归纳之上。例如,“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个典型的归纳法知识。
1. 黑天鹅与灰犀牛
根据人类思考惯性的不同,可将归纳法分为:空间性归纳和时间性归纳。
空间性归纳:即将某个空间或某个体内有效的规律,推广至其他空间、体,甚至全部空间、体的思维方式。例如,早期,欧洲人民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他们自然而然就认定地球上所有天鹅是白;又比如,基于算法推荐模型的今日头条成功以后,字节跳动地毯式孵化了一大批产品,也是基于算法推荐模型可以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的认知。
时间性归纳:即认为在过去时间里成立的规则,在当前和未来时间也同样成立。比如牛市末期,大批萌新投资者和沉寂投资者争先恐后地冲向股市,主要也是基于过去一段时间股
市暴涨,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股市还会继续上行的市场认知;又比如,一些流传甚广的互联网定理,如Facebook的“40-20-10”规则(若游戏厂商希望游戏的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超过100万,那么新用户次日留存率应大于40%,7日留存率和30日留存率须分别大于20%和10%),也是根据互联网公司的过往经验抽象得出,用以指导未来的工作。
不过从上述例子也可以看出,由归纳法推断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天鹅并不都是白——澳大利亚就生活着一种黑羽红喙的黑天鹅;股市也不会一直上涨——牛市、熊市总是如影随形,只是大家会有意无意忽视那只灰犀牛。这就引申出我们将要讨论的下个话题,证实与证伪的不对称性。
vcm【黑天鹅】
2. 一只每天被主人喂食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有一天自己会被拧断脖子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1915年提出的时候,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爱因斯坦给出了三个推论,其中之一,是“光线会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偏折”,即可以通
过观测日食期间太阳附近的光线,来验证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在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中,英国科学家远征队在靠近非洲的普林西比岛,观测到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现象,且偏折值符合爱因斯坦的预测,使得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在经验层面得到了证明。
【《纽约时报》对爱因斯坦新的“宇宙理论”的报道】
但在实验之前,爱因斯坦曾明确表示:如果观测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说明广义相对论是错的;但即便相符,也并不意味着广义相对论绝对正确。
爱因斯坦的这种理性批判精神,给了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很大启发,让他意识到证实与证伪并不是对称的。简单来说,一个理论被证实上百次、上万次,都不能证明其绝对正确,因为只要被证伪一次,这个理论就被推翻了。还是以天鹅为例,我们看到一只天鹅是白的,一百只、一万只都是白的,由此归纳出一个普遍命题:凡天鹅,必白。但其实谁都无法保证,未来某天会不会出现一只黑天鹅。
证实与证伪的这种不对称性,对归纳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质疑其实由来已久。哲学家休谟曾提出著名的“休谟问题”,认为归纳推理并不能从经
验材料中发现、概括出具有必然性的一般规律。罗素的表达则更为生动,“一只每天被主人喂食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有一天自己会被拧断脖子。”
纳米机器人
【“Facebook从不宕机”,来源@kyth】
只是,既然归纳法如此不可靠,为什么我们直到现在还未将其抛弃,反而日复一日继续使用?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一定时空边界内,使用归纳法提炼信息总结规律,最为直接有效。
比方说,我们的问题是“待上线的产品还有没有bug?”。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因为符合真理标准的答案,是需要遍历测试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得到。而客观上,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首先,你无法穷举产品所有使用场景。实际上,你甚至都无法穷举所有变量。其次,类似于产品在坦桑尼亚2G网络环境下是否可用,或者产品在亚马逊Fire phone(一款已经退市的手机)上是否兼容等非常规测试,现实中也很难覆盖。
但即便是得不到绝对正确的结论,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只要产品完成了标准的测试流程,覆盖了主要的功能、UI、兼容等方面的测试,我们就能够回答“待上线的产品还有没有bug”这个问题,并据此决定产品是否可以上线。
也就是说,虽然最终我们通过尽可能多但并不完全的测试,归纳出一个真实性有所损失的结论,但这至少是一个暂时正确的结论。
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可以使用归纳法提炼信息总结规律,学会如何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提高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产品经理始终要对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抱有审慎怀疑的态度,因为归纳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就如同现在很多人迷信数据,但其实由数据归纳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对待数据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依赖数据做决策,但不能只依赖数据做决策”。
归纳法的“道”讲完了,下一节我们谈一谈具体的“术”。
3. 归纳法方法论
我一度对有人在互联网上推荐产品经理去看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行为艺术感到迷惑。黑
格尔的抽象和晦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类似于本段第一句这种难读的长句子,在黑格尔的作品中俯拾即是,连黑格尔自己都说“只有一个人真正理解我”(后面又补了一句,“不,一个也没有”)。
【黑格尔《逻辑学》,2001年出版至今,上卷标注读完的人数有500多个,下卷则不到300个】
黑格尔的《逻辑学》无疑是经典的哲学读本,但对于绝大多数想要提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来说,逻辑学相关的教材或科普读物,显然更为友好一些。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可沟通性”的问题。项飙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解释过“可沟通性”:
“可沟通性非常重要,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但它一下子调动起对方的思想,把对方转变成一个新的主体,那这个理论就是革命性的。到能引发共鸣的语言其实是很难的,不仅要对静态的结构,而且要对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精确的把握,才能够讲得简单,勾起大家的共鸣。”
(说到这里,顺带提一下项飙关于用词的看法:“在写作和聊天的过程中,如果用大词,会
括地志被认为是一件粗俗的事,没品位(bad taste),有水平的人应该用很小的词讲很深刻的道理,词越小越好,具体到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个茶几。”)
逻辑学试图解决的,其实就是“可沟通性”的问题,即通过逻辑学的方法,建立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实现人类与知识的沟通。
说回到归纳法,本小结试图建立的,也是归纳法与实际工作的“可沟通性”。从实践的角度看,可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
广州白云职业学院完全归纳法是指对一类对象进行穷尽考察,得出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从思维方向上,完全归纳法是从个别推出一般,属于归纳法的范畴;但从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来看,完全归纳法穷尽了结论所包含的各种前提,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在这一点上,完全归纳法又类似于演绎法。本文按惯例,还是将其归入归纳法的范畴。
完全归纳法的逻辑表现形式为:
前提:S1是P,S2是P,…,Sn是P(其中,S1,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P是属性)。
结论:所有S都是P。
例如,我们要设计一套算法推荐系统。首先,我们以内容生产者的角度,穷举出社区内容的所有类型: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其次,定义哪类内容是优质的、平台希望推荐的,如通过实际查验生产数据,认定:点赞率(点赞量/阅读量)高的UGC,是优质UGC;点赞率高的PGC,是优质PGC;点赞率高的OGC,是优质OGC。最后,我们可以归纳出结论:所有点赞率高的内容,都是优质内容。
【一个简单的内容推荐系统,来源《内容算法》】
完全归纳法的优点明显,前提为真的情况下,结论一定为真;缺点也很突出,即适用的范围较窄,只适合对象可穷尽的推理。相对而言,下一节讲到的不完全归纳法,适用的范围更广,也更为常见。
2、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指对一类对象的部分进行考察,得出关于该类对象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不同于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是种或然性(不确定性)推理,即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真,前提只对结论提供一定的支持关系。
常见的不完全归纳法有:简单枚举法、类比推理法、排除归纳法和统计归纳法。
其中,简单枚举法主要通过枚举例子,到例子间的共同点,推论出一般性结论。如张三看到程序员小龙喜欢穿格子衬衫,程序员小马喜欢穿格子衬衫,程序员小军喜欢穿格子衬衫,由此推论出程序员都喜欢穿格子衬衫。张三使用的方法就是简单枚举法。简单枚举法简单直观,但可靠性不强,如上面张三的例子,结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偏概全的归纳谬误。如果要提高简单枚举法的可靠性,则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被考察对象的数量、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差异性。
统计归纳法则是字面意义上基于统计的归纳,是一种通过从总体重抽取样本,总结样本规律,进而推断出总体具有的一些性质的方法。产品工作中的用研、ABTest,使用的就是统
计归纳的方法。统计归纳本质上还是种或然性推理,但可靠性要高于简单枚举法。如果可以从抽样规模、广度和随机性方面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就能够得出关于总体的相对可靠的结论。更详细的统计学知识,可扩展阅读统计学相关的教材,本文不做进一步展开。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下常被误用的类比推理法,和常被使用的排除归纳法。
(1)类比推理法荒芜的花园
类比推理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点出发,根据它们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提出它们在另一个或另一些属性也相似的推理,进而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就建立在类比推理之上。在某些材料中,类比推理被专门独立出来,作为与归纳、演绎同一层级的思维方法,但根据本文的定义,还是将其归类到不完全归纳的范畴。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3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1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典型逻辑错误
标签:产品   归纳   结论   对象   内容   数据   经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