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的反思

对当代中国的反思
    [主持人]:我们这一期“共识在线”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老师和我们一起来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首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一词有何区别和联系?    [马戎]:我们从建国以来一直长期使用“民族”这个概念,已经用得非常普遍,成为比较固定的用法了。我们有时候谈到“中华民族”,有时候也谈“56个民族”,这些用法已经成为定式。但是,其实并没有很多人去认真想一想,这个叫法即用“民族”这两个汉字构成的这个词汇是什么时候进入我们的生活和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历朝历代有“民”、“族”、“部”等称谓,但是把“民族”两个字组成一个固定词汇,具有我们今天理解的明确政治含义的用法,这只是近代的事。《大百科全书》认为1903年梁启超把德国学者讲的民族主义观点回来,提出要以“民族主义”来凝聚中国人,对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清朝末年特别是戊戌变法和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势衰败,处于四分五裂的危机状况,那时候人们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救亡图存,中国地方这么大,同时内部存在着满汉蒙回藏等不同体的差异,满清的朝廷官员又排斥汉族。面对这样的危机形势,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那一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们就必须要考虑,中国内部的凝聚力在哪里?为了维护和重新构造在帝国主义冲击下的天朝大国,我们总要有一个具有维新彩的国家政治框架,过去大家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
杨成章都是大清臣民,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怎么办?在清朝末年中国人应该怎么办?    19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日耳曼人的政治组织是一个一个的小公国,支离破碎,根本抵挡不住拿破仑的军事进攻,拿破仑打胜之后强迫他们继续保持各自的割据状态,这时候普鲁士人的领袖人物就想把属于日耳曼血统的各个公国统一起来,为了构建统一的认同基础,就提出了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希望在这样的认同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国家。梁启超认为这样的一种民族主义和相关的政治认同理念也能够把当时大清朝下属的所有人凝聚起来,为此他曾写了多篇文章,来专门谈中国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这些源自欧洲的现代理念就开始进入中国。    [主持人]: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民族”这个概念的呢?    [马戎]:根据一些学者的考察,近代汉字中出现“民族”这一词汇最早大约是在1837年,一份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提到“以列民族”,这是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汉字“民族”这两个字。那时候在使用“民族”一词时是用于欧洲的民族。那么,是什么时候把中国内部的各体也开始称为“蒙古民族”、“满清民族”、“汉民族”的呢?这些具体的称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同样还是在清朝末年中国与西方相互碰撞的动荡年代。当时孙中山组织的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提出的政治口号叫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显开普勒第三定律
然把汉人和满人分成两个不同的民族,等于是鼓动汉人的民族主义去反对满族。这个口号是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叫响的,但是大家有一点并不一定清楚,这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汉人民族主义的口号,实际上是日本的右翼组织黑龙会下属一个机构叫做玄洋社向孙中山建议的,后来变成了兴中会的。    [主持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是不是在明朝时就提出了?    [马戎]: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他的《讨元檄文》中就有“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提法。过去中国历史上有“五胡乱华”,中原人习惯上把北方游牧部落泛称为“胡”。日本一些学者对中国历史和文献非常熟悉,所以在挑拨满汉关系时,建议汉人“驱除鞑虏”。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孙中山是受日本右翼的蛊惑,在国内宣扬一种汉民族主义的口号,当时其他国家在中国问题上都持什么立场?    [马戎]:在清朝末年,自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如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进北京,当时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非常希望瓜分中国,但是后来发现在大清朝的旗帜之下,中华各族包括边疆各部落还是非常团结的。在战争时期,朝廷从广西调了少数民族的兵到广东作战,英法联军1860年进北京的时候,抵抗最激烈的是当时科尔沁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骑兵,甲午战争的时候,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主要部队是陕甘的回回军队。各帝国主义国家发现当时有4亿人口的中国很难直接使用武力征服,
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
杜香油来自欧洲的远征军最多也只能派过来一两万人,这些远征军也许能够占领若干城市,但是想把中国整体武力征服和瓜分是做不到的。英国在征服印度时采取的办法,就是努力分化当时印度次大陆上的120多个彼此独立的土邦,联络一个土邦去攻打另一个土邦,最后逐步把分散的不统一的印度次大陆完全吞并掉。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发现,要想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裂中国,而分裂中国的入手处,就是把中国国内在语言、血统、宗教不一样的各个体都叫做“民族”(nation),向各体的精英灌输“民族主义”的理念和政治思路。参照欧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路,这些存在各种差异的体都应该建立不同的国家,所以满族应该是一个民族,汉是一个民族,蒙古是一个民族,应当各自独立建国。在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人类学者和探险家们就开始使用这些称呼,把中国的这些体称为“nation”。这些称谓和词汇慢慢的被译为中文的“民族”,这个翻译的过程有可能是经由日文汉字再转译成中文。受到这些外来文献用词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人云亦云地使用“蒙古民族”、“满清民族”、“皇汉民族”等词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81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民族   国家   民族主义   政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