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1自然与显畅。元杂剧具有曲尽人情、透彻无遗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所谓显而畅,是指元剧题旨显露的,能让观众看得真切明白;而总体的风格则呈现出酣畅之美,让观众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3)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温柔敦厚截肢手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元代文坛的审美观,与这一传统大异其趣。许多作家显而畅的做法,恰恰为传统所忌,元代许多作品则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4)元代文坛出现的新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尚的变化,理论家推动的主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狂歌闹舞嗜好的浸润,写意画的成熟,乃至个人意识的抬头等等,都有密切的关
元杂剧的体制。
①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②演剧脚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小来;旦分帖旦、搽旦、小旦。③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南戏的体制。
①剧本由若干组成,数不作规定。②曲词的宫调也没有规定。③南戏角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不似杂剧只能由一人独唱到底。
元杂剧南戏的特点及区别。
杂剧和南戏的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剧本的唱词,则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可以说,唱词往往就是诗,这一点,构成了我国戏剧文学的特,也说明我国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互补共生的关系。
元诗创作的风貌。
1)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提倡宗唐得古印刷厂管理系统,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2)描绘自然景物,许多作者把兴趣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或细部,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话“四家”:
1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即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
1)今存宋元话本常出现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套语,可见话本含有故事文本之义。而套语的出现,也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
2)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小说话本的体制和内容.、艺术特点。
(1)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①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②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
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③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2)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①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②小说话本的另一突出内容是公案故事。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
3)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秋波荡漾
谈谈诸宫调。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为孔三首创。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铀浓缩(2)诸宫调又称话本,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这
说明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3)诸宫调的曲目,仅《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所提及的就有8种,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也提到多种。所写故事,或是风流情爱,或是铁骑刀兵,或是历史风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特点。
1)《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原作一方面以婉曲深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在文坛上,尽管《会真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卷首即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然而,赵作只是《会真记》的一个说唱改本,它将《会真记》分为10段,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除了在每一段后加一支《蝶恋花词》外,创意不多。
2)董解元的《西厢记》既不像《会真记》那样夹杂陈腐的观念,也不像《商调蝶恋花词》
那样对莺莺被抛弃的遭遇显得无可奈何,而是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3)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①作者正是以这四不,既: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改造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形象。在以后的情节中,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修书请兵,退贼解围,保住了莺莺一家的安全。为了莺莺,他不假思索,义无反顾。②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锢的莺莺,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莺莺形象的塑造。
4)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生动传神。
5)《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关汉卿的创作风貌。
1)元朝,是儒家思想依然笼罩朝野而下层民众日益觉醒、反抗意识日益昂扬的年代,文坛,俗文学则风起云涌,走向繁盛。关汉卿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阶段,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便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
2)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甚至还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他一方面血泪交迸地写出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另一方面又以憧憬的心态编写了充满富贵气息的《陈母教子》。
3)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就创作的态度而言,他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却以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关汉卿的喜剧创作的特点。
1)关汉卿既热切地在乱世呼唤英豪、痛切地意识到英豪死了,又深情地注视更为实际的社会层面,思考老百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的《救风尘》、《望江亭》,写的就是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的激动人心的故事。这两本喜剧,以明朗的笔触,泼辣的语言,揭露了压迫者的丑态,描绘出被迫害者以弱胜强的场景,让观众在笑声中体悟到不能低估自身的力量、不能屈服于压迫者的淫威,只要敢于斗争、善于应变,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2)关汉卿剧中向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小女性。《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和赵盼儿一样具有临危不乱、在谈笑间令穷凶极恶之徒乖乖就范的智慧和胆略,正是污浊的社会、恶劣的环境,激发了她们捍卫自身以及拯救弱者的潜能。
3)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在《谢天香》等作品中,由于这几位女主人公不了解生活的真相,导致产生一连串喜剧性的误会,从而使戏剧情节扑朔迷离,机趣横生。
关汉卿悲剧《窦娥冤》的特。
1)关汉卿的悲剧创作,酣畅淋淳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笔下,《
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有着密切关系。《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2)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这就是窦娥的悲剧性格。
3)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
4)满腔怒火喷薄而出。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
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也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4)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剧中最后,冤狱总算平反了,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特殊关系。换言之,窦娥得还清白,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这样的处理,固然反映出关汉卿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但也体现出他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吏治沉重的疑虑。因此,《窦娥冤》的结局,是有着比较复杂而深刻的涵义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1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95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故事   话本   叙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