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本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故当元人第一。"(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
对于本,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之说也"(3)。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4)由此可见,本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关汉卿的剧作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窦娥冤》中的[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负屈含冤,绝望无助,曲中用疾风暴雨般的唱词,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再如《窦娥冤》第二折:霍桑实验
黄高宝"[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著这般病疾,值著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如,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一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
不如听咱劝你,让个自家悔气,割舍得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忄西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戏曲本当行的艺术,大概如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关汉卿熟悉城市各阶层社会的生活,又非常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众的活的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真正达
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5)。
二、语言的个性化
元杂剧的发祥地燕赵之地自古就有慷慨悲壮的传统,因而元杂剧的艺术魅力正体现在作家通过生动活泼、豪放激昂的语言抒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不平之志。关汉卿是使用这种语言最出、最成熟的,他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人物无分平民、显宦、英雄、闺秀、才子、,对于他们语言的描述,无论市井俗谑、雅士轻吟、深闺艳词、莽将壮言,无不各适其性、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他写什么像什么,让特定的情境和语言为刻画各种人物服务,从而塑造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
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窦娥冤》中楚州太守桃杌一上场的定场白: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简短的宾白,漫画式地勾勒出一个贪赃枉法、厚颜无耻的昏官形象。他的语言来自民间,白话通俗,真率爽朗,充分体现了北方人民朴实自然、意境高远的情调,无论是唱词还是宾白,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真是"说一人,肖一人"(6)。如《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救风尘》的语言轻快有力,塑造了侠义机智的赵盼儿形象;《望江亭》的语言流畅活泼,塑造了胆识过人的谭记儿形象;《单刀会》的语言雄伟豪放,塑造了勇武豪壮的关云长形象;《拜月亭》的语言哀怨婉约,塑造了娴静坚贞的王瑞兰形象;《蝴蝶梦》的语言浅显自然,塑造了刚烈贤德的王婆婆形象;《金线池》的语言大胆泼辣,塑造了泼辣刚毅的杜蕊娘形象,等等。
对元杂剧通俗自然的本,王国维还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如《单刀会》描写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剧中,关汉卿不是注重故事中的戏剧情节,而是注重刻画关羽这个人物。他实现这一目标的艺术手段不是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戏剧语言来直接表现出来,他的创作动机,是写好曲子,写刻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剧作先是以鲁肃和乔国公的对话、鲁肃与司马徽的对话来渲染关羽的勇猛无敌,然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唱词来表现关羽的英雄气概:"[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
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小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关公赴会,行至大江中流,唱词化用苏轼《赤壁怀古》词意,把他出龙潭入虎穴的英雄气概,非常突出地刻画出来。关羽单刀会时已是暮年,这样一位披肝沥胆的老英雄,面对浩瀚的长江,又有无限感触,他想起了赤壁鏖兵,想起了周瑜、黄盖等破曹英雄,都已经逝去,无限伤情。唱词雄浑豪迈,气势壮阔,符合关羽的英雄本。
《救风尘》第一折写宋引章受花花公子周舍甜言蜜语欺骗,立意要嫁给他,当赵盼儿问她为何要嫁给周舍时,她说:"夏天我好的一觉晌睡,他替妹子打着扇;冬天替你妹子温的铺盖儿暖了,着你妹子歇息;但你妹子那里人情去......替你妹子提领系、整衩环。只为他知重你妹子,因此上一心要嫁他"。赵盼儿一针见血地说:"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弃掷,早努牙突嘴,拳捶脚踢,打的你哭啼啼","恁时到江心补漏迟"。在这里,宋引章的话表现了她幼稚天真,生活阅历不深,而赵盼儿不被表面所迷惑,在曲词中表现了她的老练成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认识。两人都是,但她们的个性却截然不同,一个幼稚轻信,容易上当受骗,一个老练深沉,两个人物的语言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
在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使命。戏剧语言,即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包括曲词)来塑造人物。要想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必须创造典型化的人物语言,关汉卿剧作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他纯熟的本语言是分不开的。
三、语言的浅显化
戏曲剧本的创作是为舞台服务的,舞台的演出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演员的每一句道白、每一句唱词都要让观众一次听懂。这样,就要求戏曲语言首先要浅显易懂、生动真切。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要做到"可读"、"可解"、"可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就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如《窦娥冤》中的宾白都如当时生活中的口语,曲词也非常通俗,曲尽人情。如[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这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关汉卿杂剧的语言风格说:"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关汉卿戏剧的这种本、豪放的语言,与他切身的生活体验、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天才的艺术创造分不开的。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和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大约在至元元年(1264年)前后,他在大都组织了"玉京书会"。这里集中了大批的作家和演员,成为剧曲创作和演出的活动中心,当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下层知识分子,参加到书会中来,关汉卿和这些才人互相切磋,各献所长,还经常参加舞台演出,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说"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他与艺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长期和艺人生活在一起,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从劳动人民那里获得营养,向人民众学习活的语言,因而无论创作杂剧,还是写散曲,都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大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使他的作品语言富于生活本,如《谢天香》中,写谢天香在钱大尹面前,由于身份悬殊,常常小心谨慎,不敢造次,说话显得典雅;而钱大尹不在的场合,说话就比较粗俗,骂起人来还用上"臭尸骸"、"臭驴蹄"这类字眼。又如《拜月亭》中的[油葫芦]:
"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凄惶泪,一陈风对一声长吁气。咳!百忙里一步一撒;嗨!索与他一步一提。这一对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软软带着淤泥。"
香桃木这支曲子,写出了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节随母逃亡的遭遇,形象地描绘出王瑞兰在凄风苦雨中举步维艰,惶惶不可终日的忧郁心情。如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的。
吕天成在《曲品》中认为"本不在摹勒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勒,正以蚀本。"可见本语言所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而"神似"就必须具有"真情",关汉卿的本语言正体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能"字字本",为"元人第一",就在于他的创作能"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能"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7)清初戏曲家黄周星在《制曲枝语》中说:"论曲之妙无他,不过三字尽之,曰'能感人'而已。感人者,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生趣勃勃,生气凛凛之谓也。"如《窦娥冤》中窦娥的一段道白: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氵蹇了的浆水饭,氵蹇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些语言出自窦娥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它使我们感觉不到有半点加工的痕迹,只觉得它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生动,真切地表达了窦娥善良的心地和她内心的悲苦,同时也折
射出封建社会妇女尤其是下层劳动妇女的低贱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再如《西蜀梦》写关羽战死荆州,张飞起兵报仇又中途遇害,两人幽魂不散,到西蜀去见刘备,决心共同复仇,张飞生前的勇猛之气犹在,却不知做鬼的处处不自由:
"[倘秀才]往常真户尉见咱当胸叉手,今日见纸判官趋前隐后。原来这做鬼的比阳人不自由!立在丹墀内,不由我泪交流,不见一斑儿故友。"
曲中语含辛酸,凄楚动人。张飞感伤郁愤,立志要报仇雪恨:
岩土力学编辑部
"[尾]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火速的驱车校戈矛,驻马向长江雪浪流,活拿住糜芳共糜竺,阆州里张达槛车内囚。杵尖上排定四颗头,腔子内血向成都闹市里流,强如与俺一千小盏蓼封头祭奠酒。"
曲中充满强烈的复仇情绪,表现了勇张飞粗犷勇猛的刚毅之气。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元杂剧中,关汉卿剧作的语言个性最为突出,也最为纯熟。他的杂剧被列为本之首,应该说其本语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博采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又吸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加工、提炼,融于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自然真切的戏曲语言,他无愧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正如当代元曲研究专家常林炎先生所说:"他采用了活在人民大众口头的语言,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了时代,反映了现实,为后人留下中国十三世纪社会生活的图画,一宗永远不朽的精神财富。"(8)
参考文献:
渔港之夜(1)张骞《景午丛编》上集
(2)(7)清·王国维撰《宋元戏曲史》
(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
(4)明·何良俊《曲论》,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
(5)清·臧懋循《元曲选序》
(6)清·李渔《闲情偶记》卷三
(8)王学奇等编《关汉卿全集校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2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9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本色   生活   人物   塑造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