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覆亡观改革

从明朝覆亡观改革
内容提要:明朝有若干不亡之机,但依旧因循了必亡之路。文章认为:其关键在于改革,尤其是体制改革没有抓住时机。有鉴于此,任何朝代欲使改革成功,均须在社会暮气不深之时抓紧进行。如今,坐天下,搞改革,同样不能缺乏紧逼感。
关键词:明朝覆亡  改革
明朝欲亡者有二,不亡者有三。欲亡者,一为土木堡之变,赖于谦等忠臣义士渡逾之;一为甲申之变,思宗露死煤山。不亡者,容后细述之。概言亡与不亡,关键视改革成与不成。
不亡者,一曰:明成祖朱棣遣郑和下西洋。斯为自明以来第一转机。永乐三年(1405),郑和奉诏携蒋宾兴等率军二万七千余人,分乘二百多艘大船下西洋。其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座舰用九桅。其时国力、军力、技术力,世无相畴者。中华民族向无恃强凌弱,殖民他国之传统,但借下西洋扬威之际,扩大影响,促进贸易,开拓市场,为国家厚植国本,凭添无限发展生机,当为应有之义。然,谋国者计不出此,仅限于宣谕皇威,搜罗
珍奇异宝,尽为赔本买卖外,不作拓展经济之战略延伸。此殊属世所憾者!故明成祖一死,仁宗朱高炽甚觉糜费,乍嗣位即宣布罢西洋宝船,俄而又指定郑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此事遂寝。若不然,当世之君明眼烛世,知时机之来,展宏图,举大略,下西洋岂非出现西方美洲地理大发现之机缘!是乃明初第一次放弃改革、发展之良机。
不亡者,二曰:张居正改革。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半年后上穆宗《陈事疏》,并经恩准允行。其内容为:(1)省议论。一切章奏,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陈直。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2)振纪纲。皇上张法纪以肃工,揽权纲而贞百度。刑赏予夺,一归公道,而不必徇乎私情。(3)重诏命。敕下部院等衙门,凡大小事务既奉明旨,须数日内即行题复。……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4)核名实。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满,毋得概行复职,滥给恩典。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以为殿最。酌情裁与,稍加差等。(5)固邦本。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慎选良吏,牧养小民。(6)饬武备。申严军政,设法训练。六条改革,试行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方少数民族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太仆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成绩炳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明朝自成祖、仁、宣以降,朝野泄沓成风,六部、九卿、科道仰承宦官鼻息,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横行,张居正以超人之铁腕,扭转政风、土习,令行禁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边境太平,户口繁衍,百姓家给人足。一时间,营造出转贫为富,化弱为强,人所期盼之胜景。然,此种改革乃是不触动根本政治体制之人治式改革,缺乏制度保障,难免人在政存,人亡政息。迨至万历九年六月张居正一死,神宗不忧反喜,再无昔日如芒刺背之感,加之小奋起反攻,一代人杰落得个追官夺爵,没产充公,后人自经、充军、幽闭,惨不忍睹。其改革成果亦在万历二十年(1592鲁米诺年),因日本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中日两国大战七年,丧师十余万,国力消耗殆尽。此乃明朝中晚期人治环境下,不实行根本政治制度改革,或谓改革不彻底,丧失起死回生之第二机遇。
不亡者,三曰:明思宗治国理政出现之转机。确切地说,那是明末之回光反照。彼时,社会疾患已深入肘腋,病入膏肓。外有北元压境,日日劳师糜饷;东有倭患扰边,中日朝鲜交兵,经济滑向崩溃边缘,关外赓继满清虎视,朝夕持械寇击;况且,天不作美,旱涝濒仍,饥民嗷嗷待哺,李自成、张献忠揭杆而起。是时,命且不保,谈何改革!蒲公英的遗产但崇祯皇帝非平庸之辈,算得上勤政、有为之君。其可称道者,一曰:斥罢阉党。天启七年(1627)八月,
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三个月后,崇祯帝下旨斥罢权倾一时之阉党,恶贯满盈之魏忠贤,遣送安徽凤阳。途中闻下诏逮捕,畏罪自杀。另一作恶多端之阉竖崔呈秀,遣送回藉。闻下诏逮系,投缳自尽。崇祯二年,思宗复颁布逆案名单,将数百名逆党一一定罪。二曰:为蒙冤官员平反昭雪。如:有廉吏第一美称之兵科给事中杨涟,与御史左光斗等已故官员,追赠官爵、谥号;一应未死者,重新起复为官。三曰:为扭转辽东局面,重新起用袁崇焕,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四曰:节俭勤政。明朝中后期诸帝,宪宗喜欢女,武宗耽于渔猎,世宗独好清修颐养,神宗有始而无终,光宗视女胜过生命,熹宗只配当木匠。此辈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肯坐朝理政!以致奏章积山,迄至霉烂变质,无人一读,国政几于瘫痪。崇祯帝一反其先辈所为,生活清苦,不迩声,不殖财货,禁止殿宇熏香,不准衣饰侈僭;于危急之秋,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之主,无以过之。(张岱《石匮后集》)崇政始政,天下翕然称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可。但明思宗在积重难返之世,命运实在太过恶劣;加之刚愎自用、多疑、躁切、擅杀之秉性,使人惧如伴虎,且又误中满清皇太极之反间计,错杀良将袁崇焕,自毁长城;安内攘外两难选择中,复首鼠两端,不能始终如一,终致漫患无治,身死国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明朝有不亡之机,但依旧因循必亡之路。其要在于改革不能收起死回生之功!有以下诸端可鉴:国家经济力有限,政府掌握资源同为有限,历史提供给侪辈之机遇、时间亦复有限。但凡掌权者由国初悚惕勤政,走向政怠宦成,玩世不恭;社会大致亦由繁荣走向矛盾积聚、烽烟四起之过程。此乃历史周期率在各个朝代之自然体现与反映,即政治权威之发展趋势,往往呈递减耗散状行进,明朝亦复如此。当国者在形势大好之机,满足于已有成绩,自吹自擂,自我陶醉,苟且于目前,不为万世太平计,结果在中自娱而娱人矣!此其教训和特征之一。不改革不行;但想改革,不抓住机遇,同样不行。明初和前半期,国力强大,社会暮气不深,当为改革之大好时机。错失前期改革、发展之良机,迨至中晚期已处强弩之末,方由张居正推动改革,确有些勉为其难。崇祯朝经济停滞,社会不靖,领导者个人权威丧失,山穷水尽之时,即便是诸葛武侯当世亦莫能转势矣。此其教训和特征之二。改革,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同样不行;只进行政治体制细枝末节改革,不进行根本政治制度改革也不行。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之教训,即在于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已覆,后车当鉴。
天不借年,时不我待。明思宗遭遇之悲惨,值得一读: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内城陷,一阉奔告。上曰:大营兵安在?李国桢何往?”答曰:大营兵散矣。皇上宜
急走。其人即出,呼之不应。上即同王承恩幸南宫,登万岁山(景山),望烽火烛天,徘徊逾时。回乾清宫,……因命进酒,连沃数觥,叹曰:苦我民尔!”以太子、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语皇后曰:富翁克隆记大事去矣。各泣下。宫人环立,上挥去,命各为计。皇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皇后拊太子、二王恸甚,遣之出。后自经。上召公主至,年十五,叹曰:尔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挥刀断左臂,未殊死,手慄而止。命袁贵妃自经,系绝,久之苏,上拔剑刃其肩。又刃所御妃嫔数人。召王承恩对饮,少顷,易靴出中南门……走门,门坚不可启,天且曙矣。帝御前殿,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遂仍回南宫,登万岁山(景山)之寿皇亭自经。……太监王承恩对缢。上披发御蓝,跣左足,右朱履,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是日,天上细雨霏霏,崇祯帝年二十五,以发覆面,露死在煤山(今景山)雨地里。……皇朝之末日便如此了局。时至今日,已逾三百六十余年,吾侪读之,仍觉如骨梗喉。岂非懔乎、惕乎!政治体制改革,能不只争朝夕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当年打江山、闹革命,号召人们读《甲申三百年祭》;如今坐天下、搞改革,焉能没有紧逼感查文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5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改革   社会   经济   进行   西洋   不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