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中的虚词与实词(共94处注释)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1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3。”郦元4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5说也,人常疑之6。今以钟磬7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8,而况石乎9!至唐李渤10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枹13止响14腾15,余韵徐歇16。自以为得之17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18铿然有声者19,所在皆是也,而20此独以钟名,何哉?
1.《水经》:是古代一部专记水道河流的地理书,相传为汉代桑钦所著,一说为西晋郭璞所著。
2.彭蠡:lí即今鄱阳湖。
3.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4.郦元:lì即郦道元,北魏人,曾为《水经》作注。
5.是:<代>表示近指。这。
6.之:<代>动词的宾语,用于某些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对动作进行强调等。
7.钟磬:钟,古代打击乐器,用青铜制成。磬,古代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8.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强调结果。
9.乎:<语气>和“而况”等相呼应构成反诘问句。“呢”。
10.李渤:唐人,字濬(jùn)之。文宗时拜太子宾客。曾作《辨石钟山记》。
11.函胡:犹“含糊”,模糊不清。这里指声音厚重模糊。
12.清越:声音清脆悠扬。
13.枹:fú鼓槌。
14.响:<名>声音。
15.腾:<动>传递、传播。
16.余韵徐歇:余音慢慢地消失。徐,副词,表示逐渐,渐渐。歇,消失。
17.之:<代>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8.之:<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19.者:<代>与词组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事物。
五常论坛20.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译文: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洪钟般的响声。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的正确性。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
李渤开始循着郦道元到过的地方。在深潭边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却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21六月丁丑,余自齐安22舟行适23临汝,而24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25,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26之27,硿硿然28。余固29笑而30不信也31。至其32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33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4欲搏人。而山上栖鹘35,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6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7,或38曰此鹳鹤39也40。余方41心动欲还,
而4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3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44而45察之46,则47山下皆石穴罅48,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49,涵淡50澎湃51而52为此也53。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54,有大石当中流55,可坐百人,空中而56多窍57,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58之声,与向之59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60。因笑谓61迈曰:“汝识62之63乎64?噌吰者65,周景王之无射66也67;窾坎镗鞳者,魏庄子68之69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70!”
21.元丰七年:1084年。元丰,宋神宗年号,1078-1085年。
22.齐安:地名。在今湖北黄冈。苏轼这一年由齐安调任临汝。
23.适:<动>往,到。
24.而:<连>表并列关系。
25.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迈,苏轼长子苏迈,字伯达。饶,饶州,其官府所在地在今江西鄱阳。德兴,即今江西德兴。尉,县尉。
26.扣:用法同“叩”,敲击。
27.之:<代>动词的宾语,用于某些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对动作进行强调等。
28.硿硿然:象声词。
29.固:<副>表示依然如故。仍然,还是。
30.而:<连>转折关系。
31.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加强陈述语气。
32.其:<代>这。
33.侧:<形>不正,偏。
34.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
35.鹘:hú一种猛兽。
36.磔磔:zhé鸟鸣声。
37.者:<代>与词组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事物。
38.或:<代>表示虚指。有人。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39.鹳鹤:guàn hè一种水鸟。
的统一关系。
41.方:<副>表示正在进行。正。
42.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43.噌吰:chēng hóng洪亮的钟声。
44.徐:<形>迟缓。
45.而:<连>连接状语和谓语。翻译为“地”。
46.之:<代>代指这种声音。
47.则:<副>表示原本如此。原来。
48.罅:xià裂缝。
49.焉:兼词,介词兼代词,于此。
50.涵澹:水旋转流动的样子。
51.澎湃:波涛相互冲击的样子。
52.而:<连>表示顺承关系。
53.也:<语气>用于陈述句末,加强陈述语气。
54.港口:水的分流处。
55.中流:水流中央。
56.而:<连>表示并列关系。
57.窍:孔、穴。
58.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象声词。
59.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表示为修饰、限止关系。
60.焉:<语气>用于句末,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天弩无人机61.谓:<动>告诉,对......说。
62.识:zhì <动>记住。
63.之:<代>此处代指景物、景象。
64.乎:<语气>用于是非句的句末,助是非疑问语气。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新密市人事劳动局
65.者:<助>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常作主语,兼有标明语序停顿,引起下文的作用。
66.无射:yì原为古代十二乐律之一。这里指钟。东周景王时曾铸成无射钟。
的同一关系。
dpa68.魏庄子:春秋时晋大夫魏绛,据史书记载,晋候曾将郑国所送女乐、编钟分一半赐给魏绛。
69.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此处表示为修饰、限止关系。
征引
70.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古之人不欺余也”也,语气词,助感叹语气。
译文: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水的分流处,有块大石头挺立在水流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住这些景象了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2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4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表示   声音   用于   发出   关系   语气   作用   水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