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格型时间轴(辛亥革命—中共成立)

1911
辛亥革命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指1894年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太平天国),其腐朽的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以华制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条件:
(1)政治背景:清政府的“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条件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政府改革的客观推动)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传播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②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③革命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④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5)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及同盟会的成立。
①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
②同盟会——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
·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
(6)军事基础:①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04.27)
②五六千湖北新军参加革命团体
3.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导火线)
·保路运动:1911.05 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革命爆发:1911.10.10 武昌起义爆发
二、革命高潮——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旗为国旗
·性质: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①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人员组成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②从其颁布的法令看,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日本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1912年2月12日 清朝覆灭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目的) 维护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内容:  国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 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传统的臣民观念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否定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
实行责任内阁制              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③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革命果实被窃取
(1)1912年3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2)失败原因:
①直接原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客观原因:立宪派与旧官僚从内部破坏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威逼利诱
③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明确反帝,不铲除封建地制,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④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3)启示: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
四、评价: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
(1) 政治上: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专制不等同于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封建制度还包括其他内容,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思想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促进社会风俗文明化、大众化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1912—1919)
原因: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②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如: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的众运动)
③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结果: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914—
1918
一战
1915
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⑴经济条件: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⑵政治方面: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②列强加紧侵略
⑶思想方面: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兴起标志——《新青年》的诞生
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西电理学院反对封建文化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大
发展: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是指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原因: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②为推进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孔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封建专制,也就必须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偶像和思想基础
·辩证看待
①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特殊时刻,为最大限度促进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儒学的批判是必须的。
②但是,儒学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许多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③我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他们的认识
共性:否定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三纲五常)
不足:没有揭示孔教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途径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1.原因: 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旧文学陈腐、雕琢、晦涩,容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和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2.主要作品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新文学的典范。
3.影响
①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②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教科书改用白话文
四、评价
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推动作用;
4.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5.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
局限:释德扬
1.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东方文化绝对的否定
2. 没有同众运动相结合
3. 没有正面提出反帝任务
1914—1918
一战
1917
俄国二月、十月革命
一、背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一)客观
1.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却又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2. 政治:俄国成为各种矛盾尖锐: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民族矛盾
3. 国际:一战激化各种矛盾
4. 国际条件:主要帝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主观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2)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3)思想基础: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
4)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二、过程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封建)
3) 目标:要面包,不要战争
4) 结果:①3月15日 沙皇退位 推翻了沙皇统治
②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实际掌权,但仍然继续参战
5)意义: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
(二)四月提纲
1)时间:1917年4月
2)背景:临时政府不顾民众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3)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4)口号:“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意义: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为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七月流血事件
①背景:俄军在前线惨败。五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出动军队,向示威者开,造成六百多人伤亡
②时间:1917年7月。
③结果: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布尔什维克党人,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四)十月革命(1917俄历十月
1)时间:
方正君逸m530①11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发动起义
②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
③11月8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莫斯科等城市也相继取得成功
2)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结果: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工农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5)意义: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措施
A政治:
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为一体
②选举成立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实现人民民主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
人才管理系统③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
B经济油页岩灰渣
颁布《土地法令》,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国有制
7)意义
①对人类历史: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
②对世界: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对俄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一战
1918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一、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4)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变为现实,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5)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地主阶级的学器物,资产阶级的学制度、学思想都失败了)
7)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李大钊、陈独秀等,都转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经过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主张:知识分子到工农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9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1919
巴黎和会(1919年初)
中国要求:①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1915)
结果:拒绝中国要求,将山东特权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
一、背景
国际:日本在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
政治:北洋政府队内镇压,对外妥协,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1915年新文化运动
1917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入
直接原因: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时间:五月四日 
地点:北京 
先锋: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惩办三个卖国贼
2)第二阶段
时间:六月五号  地点: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内容: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3)意义:
①性质:彻底地不妥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其彻底性不是指斗争的结果,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③作用与影响: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代表:①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原因: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3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22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