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之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之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但两者在背景、内容、目的、实质、作用和影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下面,本人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作一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表
詹军道太阳赤纬角
    政策类别
政策内容
比较范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后来几乎是无偿给国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乘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可以销售,也可以兑换工业品。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工业方面
实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监督。
涉及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其余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方面
实行商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
劳动报酬方面
采集重构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第一,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初,内有反革命叛乱,外有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第二,内容不同: 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第三,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四,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
第五,作用和影响不同: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是在一个落
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前者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后者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后者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不同点:⑴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⑵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⑶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历史发展永远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用一个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在了解一个历史事件之前,必须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否则我们的评价就会产生偏颇。相反我们如果在评判事件之前,先对历史背景做一番探究,你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对事件的看法也会有一个崭新的角度(角度可以体现你看问题的深度和层次).
首先让我们走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以后,国内情况,俄国的贵族,地
主,资产阶级,由于敌视苏维埃政府,相互勾结起来,组成白军。为了夺回丧失的权力,向苏维埃政府发动各种攻势.国际情况,国际它国势力也积极干涉,尤其是英,法,美,日。他们一方面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另一方面,他们也惧怕共产党政权会影响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积极支持白军,进行武装干涉,企图将苏维埃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而且到1918年夏,国内外敌人已占领了苏俄近3/4的领土和几乎全部粮食,石油以及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地.苏维埃政权也正是在这种危急时刻才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人力为保卫新政权而斗争。
以上是对当时苏维埃政府所面对的历史背景的一个分析,在以上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了。残酷的战争环境,经济破坏,物资的极度匮乏,迫使苏维埃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经济领域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其次,历史要论从史出,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要从其具体内容入手.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第一 把大中小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即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第二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即余粮收集制)
第三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第四 一切生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第五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即普遍义务劳动制)敦煌学大辞典
历史是一把双刃剑,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到三点,第一要客观,第二要从利弊(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入手,第三要结合史实,论从史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第一 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在当时恶劣的内外环境当中,苏维埃政权要想打败内外敌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首先集中财力,物力。这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关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 经过三年多的战斗,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正是由于物
质上的供应及时,红军才在战争当中取得了优势,最终打败内外敌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三 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正是由于红军在军事上的胜利,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存在,也为以后的各项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和平环境.
第四 同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在战争结束后一段时间没有及时废止。同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中的一些政策过于激进,比如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里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pgr综上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整体上来说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它积极方面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同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其积极作用远远大于起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应该是肯定的。
《苏维埃的兴亡》第四集《战时共产主义》
嘉宾:王康
俄国内战
  十月革命里并没有炮响,冬宫墙上也没有留下弹痕,苏维埃政权上台的顺利程度甚至连革命者自己都没有意料到可到手的,俄国确是这样一番景象。边境上德军渐渐逼近,立宪派们在不断集会反对,旧俄将领们带着军队等待机会。
  主持人刘爽:我记得在十月革命的时候,列宁有一个特别富有这个演说魅力的口号,叫“土地、和平、面包”,这样的一个承诺。那么十月革命胜利了,现在该去兑现这个承诺了,还是说把这个承诺就放下了?那么当时,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这个政策呢,是不是他的唯一的选择?
  王康: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列宁和整个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局面,最大的一个局面就是马上在俄罗斯的,从彼得堡、莫斯科一直到俄罗斯全境展开的内战,将近两年时间。接踵而至的就是在整个俄罗斯范围内的,俄国人的自相残杀,叫做内战。那些沙皇的,主要不是沙皇,那些白军,那些旧的军阀,或者那些社会革命党的,或者大量的,那些土著的那些军阀们,农民的武装,并不赞成。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他们也弄不懂。这个时候列宁就意识到必须做重大的战略调整。现在要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的条件来巩固,来发展苏维埃新生的政权。当时列宁说的很清楚,这个我要预先说一下,列
宁把整个的和西方的,包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正常的贸易关系,争取西方的贷款,这三项主要目标统统作为一个策略。利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缝隙,然后呢?来为新生的苏联所用,列宁说的很清楚,我们要非常仔细地、谨慎地、小心地、不声不响地、非常聪明地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的缝隙为我们所用。
  主持人刘爽:这个目的达到了吗?
  王康:然后我们要来建立,来寻我们的同盟者,哪怕是临时的、不可靠的、动摇的、犹豫不决的都没关系.不懂这一点,就不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就不知道什么叫科学社会主义,一定程度达到了。
  主持人刘爽:一定程度达到了。
  1918年3月6日,布尔什维克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此举激怒了苏联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延续了七年的战争并没有因为布尔什维克的上台而停止.苏维埃政权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使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办法,安排政委指导旧俄军队发动农民参加红军,还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2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政策   社会主义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