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苏联经典美术作品探析--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和《战罢休 ...

馆藏苏联经典美术作品探析
—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和《战罢休息》为例
□冯子珊 中国国家博物馆
摘 要:绘画史上每种主义的表达都是一种精神传递,是对社会现状的映射。现实主义美术既可以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表达批判、反思、歌颂、赞美社会生活。本文主要通过馆藏作品《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和《战罢休息》两幅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后反映社会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从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因素进一步了解苏联美术在卫国战争后的变化与特点以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创作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美术;油画;历史题材
苏联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在民主的原则上改组美术教育机构,1918年列宁签署《纪念碑宣传计划》,此时的社会正需要大批具有宣传作用的美术作品。1922年苏联成立“革命俄罗斯画家联合会”,新的历史条件需要新的现实主义,即英雄现实主义风格。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是画家们继承传统并探索新方法形成的,在当时的社会阶段占有主流地位。艾中信曾说:“高度的思想性和生活真实性,激动人心的造型艺术感染力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技巧所融合成的一系列完整的艺术形象,无疑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珍贵财富和典范。”[1]
1941—1945年,在关于苏联反法西斯斗争中保家卫国的绘画主题创作中,苏联卫国战争阶段前后的油画作品大量出现,涌现出一批新的画家,如科列茨基、普拉斯托夫、尤恩、涅普林采夫、谢格拉西莫夫、拉克季奥诺夫,等等。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围绕战争题材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为主的现实主义油画表现形式。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历史性要与同一时期的思想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要与当时的社会主义精神相结合。所以,这导致大量美术作品的个性小,风格少,创新性基本全无,这一时期形成了整齐划一的绘画风格。在绘画题材上主要反映战争场面、人民生活、劳动阶级体等战后美术的基础题材,反应苏联人民和全体进步人类争取和平的斗争,宣扬和平的高尚思想,以历史画、军事画、风俗画为主,而肖像画和风景画也在侧面间接地反应战争。这一时期画家大多选择这类题材应该是既表现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成果又是最为稳妥的题材,这种密切联系战争和人民现实生活的主题,虽然题材相对单一,但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艺术。
战后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种种进步与成就,绘画的教育作用有所提高,画家们多致力于风格、题材的多样化。也许是因为风俗画的描绘对象是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通的人、日常的事情、生活的点滴故事
情节等这些宽泛内容,所以出现了革命历史画与风俗画融合、
军事题材转向风俗题材的现象与探索,如《前线来信》《列
宁接见农民代表》《战罢休息》等一些作品。也有从不同角
度描绘人民生活的场景,真实地反应农村生活,民族特和
地域风情的作品,如《早晨》《又是两分》《苏维埃吉尔吉
斯的女儿》。
我们以1947年完成的《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和
中国劳动部
1951年完成的《战罢休息》两幅馆藏经典的苏联美术作品为
例进行探讨。首先,这两幅作品在时间上相隔4年,但均属
于苏联卫国战争后的创作产物。一幅是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
ctt历史画,另一幅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题材的军事画,这两
件作品在绘画风格、绘画语言、画面传递的精神层面有何微
妙不同呢?
图1 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赛洛维奇·谢罗夫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270cm×21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47年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图1)是苏联卫国战争后几件杰出的创作作品之一。谢罗夫(全名: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赛洛维奇·谢罗夫
[2]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еловичСеров)(1910—1968),或翻译为弗·亚·赛罗夫[3]毕业于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他一生都在延续现实主义作品风格并积极探索在现实主义艺术的道路上,这源于他的两位老师,伊·伊·布罗茨基(И.И. Броцкий)和弗·叶·萨文斯基(Ф. Е. Савинский)的绘画风格。在1947年创作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或译为《弗·伊·列宁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布苏维埃政权》),正值十月革命30周年,画家用擅长的手法记录了这一伟大事件的瞬间,1941—1957年正是谢罗夫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
[4]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绘画语言采用不同的调子很细腻地刻画了人民众中每一位代表的人物形象,用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反映现实,作品中体现出画家擅长处理局部人物造型与整体素描关系的技巧,承接了其老师伊·伊·勃罗茨基的艺术风格。对素描关系的注重,追求艺术作品无论从整体上还是每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完善。作品调与作品形式、内容相符,画面整体调偏灰暗,这种调的彩表现上符合政治人物题材。节奏上斯莫尔尼宫开阔的空间,建筑物体长直的线条与人代表的短促笔触形成疏密对比,人物刻画笔触细密短小,颜整体压抑,饱和度低,构图上画
面下部1/3位置是众代表,而列宁站立在台上倾斜的线条与横线众形成一个锐角,主要人物列宁在
锐角结构中身体前倾,动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构图处理体现了画面的动势。图2主要对作品的空间感进行讨论。红漩涡线条表明画面空间感,顺着列宁手指的方向向画面外延伸,“画外音”给观众一种很大的空间气流的运动感。这个眼球运动从中心人物列宁开始随着人形成环状空间结构之后再绕回列宁身上,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空间感。上拉的建筑物展现了宫殿高达空旷,好像大声宣讲的内容通过声音的空间传递徘徊在斯莫尔尼宫殿顶部上空,既空旷又充实。画面斯莫尔尼宫顶部与圆柱形建筑部分斜仰角式的宫殿顶,结合画面下部的远处缩小的人使整个画面有一种纵深感。
作品中列宁身体前倾,全神贯注地站在台上宣讲,台下的士兵、工人、农民表现出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要推翻剥削者的革命热情高涨的画面精神。油画《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是对革命激情的表达,是对革命斗争的宣扬赞颂,是国家政权的需要、社会形态的需要、人民精神追求的需要,画面反映出
热烈的革命情绪,激动人心的时刻,画家准确地运用绘画语言技术、构图技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达到了弘扬劳动人民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胜利的宣传效果。画家把内心高涨的热情与生命力注入作品中,这是内在精神与作品的高度统一,同时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盼望。如果《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表现的是领袖的英雄现实主义作品,那么《战罢休息》或译为《战斗后的歇息》(《Отдых после боя》)应属于体性的英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战后初期的美术家们通过画笔描绘出战争的场面为了让人民记住英勇斗争的战士,反映英雄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更多地反映了人民战后的生活,社会、工业发展等普遍的日常风俗画。聂普林采夫于1951年创作完成的《战罢休息》就是借用军事题材表现军人普通日常状态的介于风俗画与革命历史画之间的典型的作品之一。
苏联著名画家尤里·米哈伊洛维奇·聂普林采夫(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Непринцев, 1909—1996)是俄罗斯画家、美术教育家、斯大林奖金一等奖获得者(1952)、人民画家(1965)、列宾美术学院(ЛИЖСА)教授。聂普林采夫二战后的作品,主要歌颂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如《你好,列宁格勒!》(《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Ленинград!》,1947)、《最后的榴
弹》(《Последняя граната》,
图2 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赛洛维奇·谢罗夫             
《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 270cm×21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47年
1948)、《丽莎·柴金娜》(《Лиза Чайкина》,1949)、《战罢休息》(《Отдых после бояВ》,1951)、《父亲的故事》(《Рассказоботце 》,1955)[5]
图3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聂普林采夫 《战罢休息》 148cm×226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1年
清贫思想
图4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聂普林采夫 《战罢休息》148cm×226cm,
断离伤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1年
《战罢休息》(图3)创作于1951年,苏联卫国战争之后,其主要表现战后休息时间一位战士给其他战友讲述故事的轻松闲暇的场景,属于间接表达庆祝战争胜利的题材。画面没有直接取用热火朝天的战争场景,而是用了战争结束的间隙,军人们休息时光闲话间轻松愉悦的画面场景,整体气氛欢快轻松,生活气息浓郁。
主体人物形象塑造来源于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的人物形象。亚历山大·特里丰诺维奇·特瓦尔多夫斯基(1910—1971)是苏联杰出的民族诗人和文学活动家,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长诗《瓦西里·焦尔金》曾获斯大林文学奖[6]。主人公焦尔金是普通
的战士,也是一名英雄,具有树立歌颂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与普遍性,作品符合当时倡导的英雄现实主义风格,也是艺术性与现实性的高度统一。
《战罢休息》画面结构是环抱势构图(图4),焦尔金位于画面右侧四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点上,手里拿着醒目的红烟丝袋,画面唯一的红物品在主体人物的手中非常显眼,其余战士围绕在主体人物周围形成三角形。军人服饰彩多用灰绿、灰、灰黄,营造出战争时期艰难的生存环境,与红
烟丝袋形成彩上的对比。人员分布用中规中矩稳妥的三角形构架,即使油画作品也能很明显地看出颜在塑造形象中的黑白灰叠加的形式感与节奏关系都非常明确,而风格、形式、内容决定彩基调,足以显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人物面部光线柔和、刻画精细,绘画语言写实,笔触丰富、果敢,能体会到画家下笔前的深思熟虑。主人公焦尔金在惟妙惟肖地讲述着有趣的故事,可以从面部表情的捕捉中感受
到他是一位具有幽默情趣和乐观精神的人,其他战士的目光聚焦在焦尔金的嘴上,想要听清楚他所讲的事情或者调侃的话语,足以显出画家对其人物形象刻画的笔触精妙生动。战士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战后的轻松状态和听到故事的欢乐笑容,画面的观感体验是战争胜利后,战士们在天寒地冻的艰苦条件里为苏维埃人民解放斗争取得胜利而奋斗的苦中作乐的场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智慧,对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战罢休息》这幅画于1949年开始创作,作者经过漫长的创作过程最终才完成了这件作品,作品历时两年于1951年最终完成并在全苏联画展惊艳亮相,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和专家的如潮好评。根据资料记载,我馆馆藏此作品属于原作第一稿,能表现这种军旅生活画面题材的,应该与作者本人的参军经历有密切关系。正如聂普林采夫自己所说:“我想塑造不是在聚集所有精神力量完成某个英雄壮举时的战士形象,也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厮杀的战士形象,而是在普通的日常军事生活中短暂休息片刻的战士形象。”[7]从作者自述的内容明显传递了题材的转变,他表达了普通的、日常的军事生活,而这些
都是风俗画具备的内容。这幅作品是苏联卫国战争后多数画家选择题材风格多样化的代表作之一,逐渐把军事题材转化风俗画题材的代表作品之一。
结  语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苏联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为宣传服务的,艺术作品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在那个时代,出于政治宣传的需求,官方艺术一定是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油画的风格很多,苏
联时期艺术少有个性,更多的是用于宣传服务,在西方对这个时期的艺术评价并不高。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初期的苏联美术风格占主流地位的仍旧是社会现实主义,《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和《战罢休息》两件作品都表现了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果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精神与意识形态。虽然
风格内容上《战罢休息》这幅作品有向风俗画融合渗透的倾向,画家也试图探索新的主题性绘画的出路,但突破不大,远不及后期画家融合浪漫主义明显,却也为苏联美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作品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艾中信.苏联的油画艺术[J].美术,1954(11):7.
[2] 李方平.俄罗斯画家弗·阿·谢罗夫创作中期的艺术风格[J].艺术
评论,2011(09):88.
[3] 列昂节夫. 苏维埃俄罗斯美术[M].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58.
[4] 李方平.俄罗斯画家弗·阿·谢罗夫创作中期的艺术风格[J].艺术
评论,2011(09):88.
[5] 萧椆.聂普林采夫(Ю.М.Непринцев)《战斗后的歇息》
[J].俄语学习,2015(03):62.
[6] 黄海波.特瓦尔多夫斯基《瓦西里焦尔金》人物分析[J].北方文学
(下半月),2011(12):38.
燃烧与灭火
[7] 萧椆.聂普林采夫(Ю.М.Непринцев)《战斗后的歇息》
[J].俄语学习,2015(03):63.
作者简介:冯子珊(1989),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馆员。
摘  要:《游春图》作为目前有史可考的第一张中国山水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山水画的肇始与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虽跨越千年,但《游春图》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展子虔;天人合一;畅神;卧游;澄怀观道
一、展子虔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展子虔,生于公元545年,卒于公元618年,渤海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成名于隋代,擅画山水、车马、人物等。隋文帝杨坚爱其才,诏其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是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魏晋南北朝以汉末三国鼎立为始,于隋文帝灭陈为终,跨度长达三百六十余年,期间烽火连绵,政权更迭,诸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当时普遍短命的统治阶级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大多采用了三国时期陈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这种政府官员的选拔制度一改两汉所采用的察举制,将门阀士族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虽极大地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也逐渐形成了士族门阀对上升通道的垄断,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1]。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寒门士子因上升通道被阻断而无法施展其儒学“志于道,居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抱负。于是,玄学在士人中兴起,清谈之风盛行,加之佛教传入,士人多遁世避俗,寄居山林,饮酒作乐,啸傲林泉,体山林之幽,悟人生之乐,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一时期虽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王朝更迭、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的时期,但也是一个个性解放、文化繁盛、思想大融合的时期。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释三家都对其有各自的阐释,但基本一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皆处于自然之中,人亦处于万物之中,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人之所谓合乎自然规律就是“天人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上述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将更多的注意
力从儒学礼法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感慨人之渺小,冀与天地共长久,遂回归自然,隐居山水,体味山水仁智之乐,寄情“畅神”“澄怀观道”。古人囿于交通不便,无力无暇远游,然常怀山林之心,遂有将山水林泉绘之于图,或手持一卷,披图幽对,或悬之于壁,卧游山水。以赏画替代游山玩水,虽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72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品   题材   苏联   画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