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缩略语在汉语中渗透的语用心理原因

多感官教学英语缩略语在汉语中渗透的语用心理原因
郭林花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英语缩略语在汉语中渗透是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其中有着深刻的语用心理原因。追新求异、避繁就简、对外表文化的认同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英语缩略语在"汉-X r中的扩散和使用。
关键词:荚语缩略语渗透汉语语言运用
王学求1.引言
汉语翻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国际化和信息化,英语以前所未有的势态进入汉语。渗透到社会语言生活的诸多方面。近年来.一些英语词汇频频出现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并呈上升趋势(于宏,2005)。比如,I T、W1’0、D V D、M P3、N B A、E—m ai l等等.可谓耳熟能详。实际上,一些英语词汇“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甚至在一些场合超过了其相应的中文词汇”。
-在这些渗入的英语词汇中,名词是绝大多数,少量的形容词、动词近年来也开始出现,j/11i n、hi幽、
show等。名词当中.又以缩略语为主。主要是术名和专名。这些频频出现于汉语中的英语缩略语。在汉语界被归类为字母词。《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2006)(以下简称《绿皮书:2006})公布的结果显示:英语缩略语是字母词的主体.一些典型的字母词已经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成为人们日常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V S、N B A、G D P、A C、I T、M P3、Q Q、A M D、D V D、C E O”等已进入前5000高频词行列。
英语缩略语在汉语中日益渗透的现象。是我国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一个显著变化。那么,这是由什么因素促成的。将对汉语产生什么影响.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宋明理学的特点
其中。但并没有自觉意识到我们在使用它。其实人在使用语言时并不需要意识到组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越是自如地运用语言就越难意识到语法规律的存在。人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语言。另外,使用语言的人总是意欲表达什么,并准备让他人理解。无论谁使用一种语言.若不被他人理解。等于没有语言。语言表达意味着语言使用者与他人的一种关系,~种“我”和“你”的关系。因此,在使用语言时,使用者并不首先去意识他自身对语言的使用。而是注意他要用语言表达什么以及他与他人在语言上的理解关系。译者用语言对作品语言进行翻译时。不可能再同时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反思.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下去。人无法同时既用语言去理解事物,又对用来理解事物的语言进行反思;对语言的反思必须用语言或在语言中进行,语言是译者与作品之间思想联系的媒介,它决定着译者理解作品语言的认知过程。
我们使用的语言不是一个空洞的外壳,它并非一个中性的工具可供我们的思想使用。去开掘另外一些思想。译者在与作品进行遇合时更不必为了正确理解作品意蕴而企图扫除他的“先觅”或“前理解”,以便他的思想与观察角度处于不带先见的中立状态,因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只要译者具有语言,并使用这种语言去翻译作品.他就已经接受了由这种语言输入给他的“前理解”。他只有依靠由“前理解”为他展开的视野角度去考虑作品与作品背景的关系范围及作品内在的思想关系。在这个视野角度之外。作者是什么也看不到也无法看到;作品的“意蕴”范围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也使译者无法触及。“前理解”给了译者理解作品的能力.同时也限定了他能理解的作品的范围。
陆航两飞行员牺牲
44
德国古典学者洪堡(W i l he l m V o n H unbol dt)曾经提出了“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的思想,是说“世界必须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的世界”[3]r212.172”。所以。当译者的语言参与到作品中后,便带入了译者的思想状态.这个思想状态不会是不带个人先见的状态。译者使用的语言不可能是一面镜子.只去反映作品的各种关系而不掺杂任何自身的东西。作品在未被理解之前,仅仅是一堆文字而已,一旦作品被理解,译者的思想状态就通过他的语言介人到作品当中来。作品因而有了一个它被理解前所没有的新的关系——它与译者之间的思想关系。同时,译者要在他自己的思想状态中,由理解翻译作品而给作品再创造出一个作品与他的历史背景的关系。这两层关系都与作品原有的内容相关,却叉不是它的内容,这即是翻译过程中主客体的遇合过程。
五、结语
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洪堡曾言:就其现实的本质来看,语言是某种持续地每时每刻都消逝着的东西。即使是文字对语言的记录也始终只是一种木乃伊式的保存。但这种保存却一再需要人们在那里寻求活生生的转化……我们不能把语言看作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之为一种生产过程……要注意到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的作用。【l脚瞄最后,让我们以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结束全文: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赵天麟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4.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汝伦.意义的探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36: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666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作品   理解   译者   缩略语   思想   使用   关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