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绿发展影响因素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绿发展影响因素
城镇和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空间,也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形态,更是城乡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当前,我国城乡的粗放型建设模式存在一定的短板,亟须转型为更为绿的发展方式,提升城乡建设绿低碳发展质量。
一、城乡建设绿发展面临的问题
恐惧的总和>flash mtv
(一)城市内部缺乏绿发展的协调机制
城市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随着城市的“主体形态”地位逐渐明确、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内部需着力构建起绿发展的协调机制。目前城市内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住房体系等缺乏一体化规划,城市与农村农业之间的边界管控协调缺失,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城市间的能耗、水资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绿发展落差,协调发展仍旧面临着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县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县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其规模布局、密度强度、绿建筑和基础设施规范、人居环境质量等存在短板,且县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贪大求全、盲目追随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既有的自然条件不能相互融合。县城发展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宜居性等方面,实现小而美的发展。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困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探索出适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机制是当前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困难的一大原因在于持续分散化的特征导致乡村绿建设的成本高昂,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等集中化处理,以及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建设障碍重重,防灾减灾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城乡之间绿发展水平不平衡
城乡之间绿发展水平不平衡直接表现为绿建设投入的长期差距效应,以往的农业支持
工业、农村服务城市,以及市场竞争导向,都在不断强化着农村绿建设投入与回报之间的非对称性,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不断加剧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二、推动城乡建设绿发展的具体任务
(一)全面发展绿建筑和基础设施
建筑和基础设施是城乡建设绿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无论是新建城市建筑和农房,还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要提高新建建筑绿化占比,开展既有建筑绿改造工作和绿生活创建工作。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体系化建设为契机,提高绿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绿低碳理念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
(二)培育绿发展理念保护城乡历史文化
有效保护和传承城乡历史文化,是坚持绿发展理念和文化的重要体现。因而,在规划、设计或改造旧城区时应尊重城市传统,善待城市历史,对各类城市历史风貌要素进行保护,
公司法第二十一条尽量保留历史文脉的载体并加以维修,使之成为传承城市文脉的纽带。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实施绿化改造、维护修缮与合理利用机制。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新体系
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新体系,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城市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既要坚持各城市之间绿发展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和特,共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的生态修复,创建绿社区。
(四)建设绿生态的美丽乡村新体系
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为适应农村转移人口不断集聚的内在规律,以县城为重心,统筹县城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从而打造集中且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体系。
总结
新时代下,将城乡建设绿发展贯穿始终,积极探索城乡建设如何实现保护与转型并重、建造活动与绿发展同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城市和乡村品质提升,营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夯实美丽中国基础。社会心理学理论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1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66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绿色   城市   建设   农村   乡村   城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