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 繁星

感谢蔑视
董保纲
  一次去拜访一位知名作家,谈话中,问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沉思了一下说,他之所以有今天,要特别感谢别人对他的蔑视。
  蔑视 我很吃惊。作家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二十年前,这位作家还只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因为没有知音,他只好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工友们听,工友们听后都耻笑他是在胡言乱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友们一个个都娶妻生子了,他还是光棍一个,经常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由于缺乏自信,他不敢向报刊投稿,也不知道该怎样投。后来,他忽然听说有一位市里的作家,正在他们县开会。他顿时兴奋不已,带上自己的作品,心怀忐忑地来到作家下榻的招待所,用哆嗦的手敲开了房门。
  那位市里的作家正在和人谈话我上三年级了,听完他的自我介绍后很不耐烦地说“我没有时间”。他只好嗫嚅地说:“老师,我只想问一下,文章怎么才能发表 ”谁知道市里的作家一下子大笑起来:“发表,你也想发表文章 哈哈……”作家笑够了,才不无调侃地说 “想发表就向报刊投稿。把你的稿子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放进信箱。”“那投给谁呢 ”作家又是一阵笑 “投给谁 投给《人民日报》或者《人民文学》。”
  回到家后,他认真地把自己的文章誊写清楚,装进信封投出去。然而投出去的稿子不是泥牛入海,就是编辑部的退稿。一而再、再而三的退稿,并没有动摇他对文学的爱。他借来《人民日报》和《人民文学》,每天阅读、揣摩,然后写作。天热了,他把脚伸进水桶里面,躲避蚊虫的叮咬;天冷了,他裹紧棉被写作。
  直到有一天,当一份沉甸甸的《人民日报》寄到他的手上时秩和检验,看到自己的名字终于变成了铅字,他顿时泪流满面。如今,他的文章不仅发表在天南地北,而且还走出了国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家说 我至今感谢当年工友们的嘲笑以及那位作家的蔑视,或许,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写作成功的秘诀
  听了这个作家的故事,我不得不感慨于作家的宽容,同时不得不承认,在这位作家身上,是曾经的嘲笑和蔑视给他注入了一股力量,激起了他的斗志,让他不甘屈服,他终于用自己的成功,给嘲笑和蔑视一记响亮的耳光。阿伐斯汀
  有一首诗写道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你的意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健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谢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你的自尊。
  我们不想蔑视别人,也绝不希望被别人蔑视。可是这个世界上,偏偏有一些人就喜欢蔑视他人。当面对无端的嘲笑和蔑视的时候,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用自己的成功回敬他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安静日
叶梓
  美国新泽西州的奥森·戈洛夫,是一个只有7000多人的小镇,和纽约、华盛顿这些繁华的美国城市相比,这是一个小得再不能小、安静得再不能安静的小镇了。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原本安静的小镇,有一条法令,就是每逢星期天,属“安静日”:这一天,小镇禁止使
用一切交通工具,当然,除了邮差的自行车——据说,这条法令经过长期的争论被批准后,在奥森·戈洛夫小镇执行了100多年。
  正是一条充满另类彩的法令,让奥森·戈洛夫小镇的所有市民有了一个安静的星期天。这样一个星期天,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但我敢肯定,这一天的奥森·戈洛夫小镇,有好多人足不出户,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读书,要么听音乐。其实有这些也就够了。
  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个星期天啊。
  对照我们的生活,离这样的“安静日”,实在是太遥远了。或者说,对这样一个安静的星期天的幻想和渴望,都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次奢侈。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声鼎沸车流不息的城市,这是一个猜拳行令声一浪高过一浪的饭店包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谓的幸福。
  在家养养花、听听音乐、读读书、翻翻报纸、给孩子讲一则童话、帮妻子做一顿美食,这些世俗的然而却是真正的幸福,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吃一顿饭都要赶两次饭局的生活,不光可悲,而且可怕。而奥森·戈洛夫小镇这条法令的意义,恰恰在于用法律的形式,逼迫你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心灵活着。
  我甚至在想,以后,每逢星期天,我也要关掉手机,拔掉电话线,就我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书房里,读读书,写写字——饿了,下厨房;累了,躺在床上歇一歇,安安静静地过上一天,那该有多好啊。
  当亲戚朋友同学认为我突然“蒸发”的时候,我已经给社会做了不少贡献。至少,少制造了一些垃圾,少浪费了一些资源,也许,还有好多我说不上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我可能借此把自己交给了自己,交给自己的心;我也借此知道自己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校友录上的留言
刘敏波
水泊焊割
  读大一的时候,讲《现代文学》课的老师是个刚毕业留校的本科生。就年纪来说,只比我们大三到四岁,就知识储备来说自然比不上硕士和博士,讲课水平自然也就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他那口纯正的“山区普通话”,听起来让人很是别扭。
  于是,不满的情绪开始在班里蔓延,先是有人逃课,然后上课讲话的人日渐增多,接着有人在课堂上打呵欠,声音地动山摇。老师不闻不问,依然认真耐心地讲着他的课。最后,
我们实在忍不住了,联名写了一封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夹在他的备课本里。信件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信的最后写着这样的话:如果水平不够,就不要上这个讲台;如果普通话说不好,可以先从拼音学起。
  上课的时候,老师看到了我们的“联名信”,坐在前排的我明显地发现他的手在颤抖。老师低头沉思了半天,然后昂起头把信件念了一遍,最后说:我知道,我的水平不够,要想在这讲台上站稳脚跟,必须读硕士,但你们也不能这样啊。其实我每讲一节课都是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查阅了很多资料,只不过我不善于表达而已。我想,需要你们给我一段时间,我会努力的。我们面无表情地听着他的陈述,没有一个人做出应答。然后,我们默默地看着他收拾好备课本,仓皇地走出教室,在门口那儿,我们看见他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几乎摔倒,班里发出了一阵哄笑声。
  再上《现代文学》课的时候,来了一个“硕导”,于是我们就幸福地听着专家的课。据同学说,他申请去编院报了。
  几年之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由于师范专业的性质,大都做了教师。我发现,当自己辛辛苦苦备好课,在课堂上讲得口沫飞溅,竟然有学生在那儿窃窃私语的时候,失望心酸的
感觉一瞬间遍布全身。这时,我才陡然想起读大学时做的那件蠢事,那时候我们可不仅仅是窃窃私语,那该让老师心酸多久啊
  后来,我在校友录上看到同学们的留言,最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老师,请原谅我,那时年少太轻狂!后面的回复,是一排排利剑般的感叹号
莫要吝啬你的笑
朱国良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却认为:这是生活。忧心忡忡地看待生活,肯定愁眉苦脸;开朗乐观地看待生活,必然阳光灿烂。特别是面对孩子,父母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前几天报上的一则消息: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拉姆斯在近日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比美国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数字虽有些枯燥,却很能说明问题。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大人们不妨多
一些反省,甚至是检讨。毕竟,笑口常开对孩子非常重要。不少时候,它是一种“敞开心扉给人看”的真诚。有人说,真正会关心孩子的父母,笑得也慈祥,笑得也灿烂。因为,这种笑是从心里“发”出的,才会如此平和真实。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同样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138%%。其实,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父母、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仅就父母而言,很多情况是一味地板起面孔,居高临下,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上的是“一言堂”,唱的是“独角戏”,缺乏应有的笑容。一个孩子曾在日记中写道:在多少个日子里,我们三口之家都是在板着脸孔中吃晚饭的。这么差的味道,对孩子的成长自是大大的不利。
  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叩动着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响。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欣慰,悲哀者的阳光,又是健身的良药。这句话准确而又精彩地道出笑的价值。对于孩子,我们不要“叉起腰来训斥”,而要“蹲下身子说话”,要微笑着去交流。实践证明,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特别是多一些微笑,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笑是一种保持父母与子女良好关系的润滑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反之,若是大加斥责,声俱厉,其效果则大相径庭。惠州学院西湖论坛
  在《大百科全书》中,解释笑占用了很长的篇幅,而解释哭泣仅用了很短的文字。因而有外国学者评论道:中国人早已发现“笑”的分量有多重。千百年来,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笑的书籍:曹魏的《笑林》、隋唐的《笑言》、明朝的《笑赞》、清朝的《笑得好》等等。这说明我们是一个“善笑”的民族,更启迪着我们去学会真诚善意的笑。在今天,每位父母应给孩子更多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多一些笑颜,多一些鼓励,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进而达到心与心相通,情与情融洽。
放鹰
  金觉生在北大荒放鹰,别有意趣。
  金觉生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可是却没有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踢球打嘎、摔跤遛狗那套习性,他年岁轻轻就投身革命,参加解放军,对战略战术充满浓厚兴趣,一心想着“元帅”、“将军”的荣耀,不料刚当上兵头将尾的小小尉官,一场政治运动,宣判他为“帝王的孝子贤孙”,转业到北大荒。开荒种地之余,书报杂志看不到,广播电视那时也没有,金觉生这才想起放鹰。北大荒,天苍苍、野茫茫,是满族人的故乡,自古盛产名鹰。金觉生自幼耳闻“八旗兵阵,擐甲踞鞍,鹰隼搏击,尽显英雄”的传说,以及捕鹰、驯鹰、放鹰种种,
也曾无数次尾随大人去北京南海子晾鹰台,参观狩猎活动,印象非常深刻。他不觉来了兴致,要重温马背上先祖架鹰的威风。
  他很快捕到一只雄鹰。淡豆黄窝雏眼,大黑脚趾,桃尖尾,钩爪锋利,双眼炯炯,体重两斤有余。他识得这就是名鹰“海冬青”。他精心精意地熬(驯)鹰,喂肉,喂肠,从“开食”到“上兴”、“下地”,几天几夜不合眼。
  古人说鹰:“饥则附人,饱则远扬,风尘之余,志在凌云,当急其羁绊,勿任其所欲。”要想去掉鹰的野性可不容易。金觉生却做到了。
磁卡原理  他每天要到十多里外的豆地刈大豆,走时,胳膊一抬,“嘿”一声,把鹰放出去,它就高踞地头树梢,头似松塔,眼如芝麻,一动不动凝视着他;收工时,再“嘿”一声,它又应声而去,飞到屋檐下蹲在晾衣竿上等他。换毛的季节,它顶翎蓬松,羽翼疏驰,他替它梳理羽毛,剔掉旧毛。桃汛过后,他架着它到穆棱河边,放它入水,春江水暖,碧波荡漾,鹰剔翎濯羽,潜游仰泳,得意之极,发现了鱼虾,奋然跃起,头顶向下,双脚朝天,直入波涌里啄食。他取出一支紫竹横笛,一曲《鹰鹞之歌》响起,鹰便在笛声指挥之下,或直刺云天,或俯冲草原,或双翅紧扇,在空中“定油”不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60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孩子   作家   蔑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