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萨特《禁闭》中的人物关系

文艺理论探索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12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浅析萨特《禁闭》中的人物关系
文/荣甜甜
电力系统谐波分析
摘要:萨特的《禁闭》在对他人和自己,以及自己和内心的关系做出了判断,存在两种状态,即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更强调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最终要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
网络虚拟机关键词:他人;自在存在;自为存在;自由选择
张岱年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的独幕剧《禁闭》上映,表达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的内心,将自为存在转换到自在存在,那么他人和自己就是地狱。禁锢自己的最终还是自己。但可以通过自由选择,通过自由意识选择自由道路,到达自由的彼岸。1 你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借剧中人物加尔森的口最后说出的话,表达出剧本的根本思想和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禁闭》中的主要人物是加尔森、伊奈斯和埃斯泰尔,加尔森生前是一家报社的编辑,持有和平主义的观点,在奔赴战场前逃走被执行决。伊奈斯生前是邮政局的小职员,是一个恋上表嫂,死于煤气中毒的同性恋患者。埃斯泰尔生前是巴黎贵妇,是一个红杏出墙,狠心溺死自己的私生女,最终得肺炎而死的情狂。三个人来到地狱中,在单一封闭的环境中,彼此折磨,他人的存在与在场,本身就是“地狱”,这种精神的折磨比肉体上折磨更为痛苦。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别人的存在打破了一种自在存在,转变成了一种自为存在。萨特在《存在
与虚无》中说到,自在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没有意识存在其中,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自在存在是添加了人的意识进去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自为存在是感性的,是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因素所左右的。伊奈斯进入地狱中,对加尔森充满警惕和怀疑,以为他是刽子手,对于伊奈斯来说,此时她已经是自为存在了,他看到加尔森,受到他的影响,她不安局促,因为对加尔森和环境的不熟悉,充满自我保护的欲望。而加尔森先进来时,因为没有别人进来,他很悠闲自在的参观地狱的环境,观察其中的布局和摆件,但当伊奈斯进来时,打破了他本身的这种自在存在,他也会想要了解对方是怎样的一种人,此时他的状态也是自为存在。加尔森想主动去了解伊奈斯,但伊奈斯拒绝,这种沟通是无效的,伊奈斯只想自己待着,于是他们提议以礼节来保持互不相扰,回到自在存在。就在此时埃斯泰尔进来了,她对加尔森充满征服欲,而加尔森对伊奈斯有情,伊奈斯对埃斯泰尔有意,他们三人处于一种车轮式的关系当中,彼此受影响,受精神的折磨,他人的注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也是“地狱”。
2 你与自身的关系——自己即地狱
“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自我观中, “我”包括了作为主体的“我” (I) 和心理—物理的“我” (me) 。  “我” (I) 是各种行为统一性的自我, 而“我” (me) 是状态和性质的统一的自我。”也就是说,I 是客观外在的我,me 是主观内在的我。这两个我是对立统一的关系,I 与me 内外一致时,人就是和谐的,不矛盾的,平和的;而当两者的关系不统一时,就是混乱的,对立的,挣扎的。
非处方药目录
三人来到地狱时,决口不提自己在人间的事,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但其实他们内心都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别人面前展示的其实就是me,内心的自己的想展示给别人的形象,加尔森本来是一个胆小的逃兵,在战场上临阵脱逃,却在伊奈斯和埃斯泰尔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打着和平主义者的旗号,说自己是正义的使者,和平的英雄主义者。此时加尔森的I 与me 是不统一的,他内心也是发虚的,是不真实的情况。当伊奈斯说出好人是不会进地狱的,打破了平静,揭开了事实的真相,加尔森不得不面对I,客观存在的自己,就是个懦夫,胆小怕事者。这是加尔森的I 与me 是统一的,虽然会有点面具揭下来的疼痛感,但却是舒服的,自在的,不用再刻意隐藏自己,不用再面对I 与me 的较量与对抗。埃斯泰尔也是这样,me 是个情狂,只追求动物本能
穿过骨头抚摸你的快感,因杀婴而进入地狱,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却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而断送了青春的I。伊奈斯的I 有着清醒的头脑,能思考,但却被同性恋的me 所主导和主宰,失去了I 与me 的和谐统一。3 人际关系中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在剧本最后,加尔森悟出,根本不需要刽子手和地狱,他人的存在就是地狱,不能正视和处理好与内心的关系,自己也是地狱。他们三人在一番猜忌与对立中,还是要在一起。最终表达出萨特的创作意图和其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剧中的三人都因别人的存在与注视而忘却了自己的意志,都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彼此需要又相互对立,试图回到平静之中,最终却发现,他们谁也摆脱不了彼此,成了彼此的地狱,不正确和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也
假两性人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自由是人类的的永恒追求,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人类必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萨特的《禁闭》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走向自由的问题的思考,冲破别人对自己的牢笼,获得最终的自由。一是需要主体的意识性,证明自由的永恒存在,就是人要通过意识到的存在,才能证明到自由的永恒存在:二是要通过自由的行动,就是通过意向性的行动,来自由地选择或改变行动,达到自由王国之境。剧中的加尔森大声呐喊:“开门,开门呀!我一切都接受了:夹腿棍、钳子、熔铅、夹子、绞具,所有的火刑,所有丝裂人体的酷刑,我真的愿意受这些苦。我宁可遍体鳞伤,宁可给鞭子抽,被硫酸浇,也不愿使脑袋受折磨。这痛苦的幽灵,它从你身边轻轻擦过,它抚摩你,可是从来不使你感到很痛。”就在此时,地狱的门打开了,面对逃出地狱还是留在地狱的选择,加尔森迟疑了,原来禁锢自己的的人就是自己。参考文献:
[1] 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王欣闻.论萨特戏剧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禁闭》与《苍蝇》为中心[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0) .
[3] 胡鹏林.自由之存在:萨特的哲学戏剧观——以《禁闭》为例[J].天府新论,2011(01).
[4] 萨特.萨特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3: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8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存在   地狱   状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