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饵—捕食者模型

《数学模型》课程
3. 讨论具有自身阻滞作用的两种食饵-捕食者模型,首先根据该两种的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解释参数的意义,然后进行稳定性分析,解释平衡点稳定的实际意义,对模型进行相轨线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用matlab软件画出图形。
自然界中不同种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制约的生活方式:种甲靠丰富的天然资源生长,而种乙靠捕食甲为生,形成鱼和鲨鱼,美洲兔和山猫,落叶松和蚜虫等等都是这种生存方式的典型,生态学称种甲为食饵,种乙为捕食者。二者共同组成食饵捕食者系统。
一食饵捕食者
选用食饵(食用鱼)和捕食者(鲨鱼)为研究对象,/为食饵(食用鱼)在时刻的数量 /为捕食者(鲨鱼)刘瑞龙在时刻的数量为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捕食者(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大海中能容纳的食饵(食用鱼)的最大容量,为大海中能容纳的捕食者(鲨鱼)的最大容量,为单位数量捕食者(相对于)提供的供养食饵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者(相对于)消耗的供养甲实物量的倍;远程浏览器隔离为单位数量食饵(相对于)提供的供养捕食者的实物量为单位数量捕食者(相对于)消耗的供养食饵实物量的倍;为捕食者离开食饵独立生存时的死亡率
二模型假设
1.假设捕食者(鲨鱼)离开食饵无法生存;
2.假设大海中资源丰富,食饵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
三模型建立
食饵(食用鱼)独立生存时以指数规律增长,且食饵(食用鱼)的相对增长率为,即,而捕食者的存在使食饵的增长率减小,设减小的程度与捕食者数量成正比,于是满足方程
        高考2019(1)
比例系数反映捕食者掠取食饵的能力。
由于捕食者离开食饵无法生存,且它独立生存时死亡率为,即,而食饵的存在为捕食者提供了食物,相当于使捕食者的死亡率降低,且促使其增长。设这种作用与食饵数量成正比,于是满足
            (2)
比例系数反映食饵对捕食者的供养能力。
方程(1)(2)是在自然环境中食饵和捕食者之间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这里没有考虑种自身的阻滞作用,是Volterra提出的最简单的模型。结果如下。
当代工人不考虑自身阻滞作用:数值解
x(0)=x0,y(0)=0,r=1,d=0.5,a=0.1,b=0.02,x0=25,y0=2    使用Matlab求解
求解如下
1)先建立M文件
function xdot=shier(t,x)
r=1;d=0.5;a=0.1;b=0.02;
xdot=[(r-a*x(2)).*x(1);(-d+b*x(1)).*x(2)];
2)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命令:
ts=0:0.1:15;
>> x0=[25,2];
>> [t,x]=ode45('shier',ts,x0);[t,x],
>> ts=0:0.1:15;
x0=[25,2];
[t,x]=ode45('shier',ts,x0);[t,x],
ans =
省略
>> plot(t,x),grid,gtext('x(t)'),gtext('y(t)'),
>>>> pause
>> plot(x(:,1),x(:,2)),grid,
(可以猜测,x(t),y(t)是周期函数,与此相应地相轨线y(x)封闭曲线,从数值解近似定出周期为10.7防护桩x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99.32.0y的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8.42.0,容易算出x(t),y(t)再一个周期的平均值为2510.
考虑阻滞作用
前面我们没有考虑种自身的阻滞作用,接下来我们考虑种自身的阻滞作用,在上面(1),(2)两式中加入Logistic项,即建立以下数学模型:
    (3)
    (4)
四平衡点进行理论分析
下面对(3)(4)进行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由微分方程(3)(4)
f(x1,x2)=0,g(x1,x2)=0
得到如下平衡点:
, ,
    因为仅当平衡点位于平面坐标系的第一象限时()才有意义,所以,对而言要求>0
按照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方法计算:
根据等于主对角线元素之和的相反数,而为其行列式的值,我们得到下表:
ISA防火墙
平衡点
稳定条件
<1
>1
不稳定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7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捕食者   食饵   种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