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人物画艺术简述

标准球
16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4年5月号  总第163期
文/马宝杰
齐白石的人物画艺术简述
齐白石(1864—1957年)是从湖南乡野中走出来的一生具有传奇彩的艺术巨匠,是二十世纪中国家喻
户晓的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坛宗师,他的绘画融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于一炉,开创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新境界,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齐白石是中国古今画家中涉猎绘画题材最广者,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涉,且具有个人独特的选题旨趣和表现视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齐白石书画作品近400件,居国内文博系统之冠,素以早中晚期作品分布均衡、品类齐
全、精品荟萃、体系完整而著称。本文拟就其最具个人风格的人物画,结合辽博所藏的相关作品做一概述。 
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绘画起源最早的画科。它最初作为统治阶级“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在宋代以前一直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其统治地位逐渐为山水与花鸟画所取代,而更多地在宫廷与民间发展。同时,一些文人画家于人物画虽不专擅,但在表现题材与表现技法上均有拓展。齐白石的人物画正是在汲取宫廷画、民间画与文人画之精华的基础上,以其独有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通过风格独特的笔墨表现技法,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画风格。
齐白石的绘画生活是从人物画开始的。他曾在《自述》中谈到:“余数岁学画人物,30岁学画山水,40岁专画花草虫鱼”。从他传世的人物画作品来看,60岁之前的作品较多,但其人物画的创作直至晚年也未中断。纵观其人物画创作演变过程,大体上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20岁到26岁,这是齐白石绘画的起步时期,这时他主要做雕花木匠,兼习绘画。20岁时,他借到一部《芥子园画传》。这是由明末著名画家李流芳绘制的画本,清初由画家王概、昆仲增扩而成,是初习画者难得的教材。他用半年的时间将
核心交换机其全部钩描下来,这本画谱对其日后的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其一便是根据《芥子园画传》中的古装人物,适当参照戏台上的人物加以综合而成的作品;其二是“神像功对”,即成双数的功德神像,这种题材在当时的广大农村颇为流行。神像少则4幅,多则20幅,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灵官、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和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包括了道教、佛教、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信仰中的诸神,有的形象以《芥子园画传》中的人物为蓝本,有的又以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相貌有特点的人物为原型,加以取舍变化。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未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他后来在北京为曹锟画的《岳飞像》《关羽像》中推测其早年所画神像的概貌。可以认为,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基本上处于临摹阶段,各种表现技法还很稚嫩,但也为其日后的人物画创作在各方面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阶段,大致从26岁到55岁。齐白石26岁时,经朋友介绍,拜湘潭当地著名画家萧芗陔(名传鑫)为师,开始学画肖像。萧又介绍其友人文少可教他肖像画技法,这样,他开始放弃雕花木匠这一行当改作画工,不仅画神像,也开始画肖像。
中国传统的肖像画又称“写真”“写照”,从写实到最后与审美对象的生命、气息、精神特征联系起来,具有形神统一的内涵。中国肖像画的历史久远,正如前人所谓:“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最古”。肖像画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方式与表现方法。由于画科分工的逐渐细化,加之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肖像画在明代以后,逐渐与人物画相脱离,成为民间画工的“俗工之技”,在明清以后的民间得到了很大发展。清末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城市和农村都开始流行一种“擦
炭画”,有的依照照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对着真人写生。其基本方法缘自西画的素描,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长沙府湘潭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
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17
以明暗块面造型画出体积感,而不同于传统的勾勒添的方法。在画法流传的过程中,艺人们为适应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减弱了明暗关系。齐白石从萧芗陔与文少可那里学会了这种画法,并把擦炭法与水墨画融合为一。在他的家乡湘潭农村,画像分两种,一种是画活人,称作“小照”,有钱的人在生前总要画几幅小照;一种是画死者,称作“描容”,有钱的人死后也要画一幅遗容。由于当时照相还未在乡间普及,所以要画像的人要求画得像越逼真越好,擦炭画这一技法的特点正在于比传统肖像技法更逼真,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从27岁到40岁,他一直作为肖像画家活动在湘潭各地,画了大量肖像,可惜多数未流传下来。
流传至今的齐白石肖像作品已不多见,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黎夫人像》与《沁园夫子小像》颇具代表性。《黎夫人像》是为其好友黎雨民之母、其受业恩师胡沁园妹妹画的像。约作于1890年,时年28岁。画像为正面、全身,冠带整肃。面部用擦炭法画出素描关系,再轻罩肉。整个面部的边沿,也
均以炭粉微擦,显出肌肉在特定光源下的转折过渡。在服饰的描绘上,主要以画彩画法,除轮廓用铁线勾出之外,都略染凹凸,不用线描,彩秾艳,逼真地描绘出绸缎质料的光泽、硬度及纹饰的微妙变化,衣领及前胸的花纹多以粉白在蓝、红、粉红、黄绿诸上勾晕,对比强烈,有如古建筑中的彩绘,体现出了民间绘画工笔重彩的风格特征。地板的纹饰以略淡的彩画出,在淡墨双勾的纹路上填,其鲜艳程度,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这也是民间绘画的特点。整个画像体现了西方素描的块面与民间传统绘画技法的融合,而以民间绘画的特征更为突出,两者的结合还未达到和谐的程度。《沁园夫子小像》作于1896年,齐白石时年34岁。沁园夫子即胡沁园,名倬,人称寿三爷,号沁园、汉槎,是当地有影响的乡绅兼文人,诗书画皆工。齐白石27岁拜其为师,在艺术上受益良多。图为半身像,舍弃了繁缛的背景,着力于人物面部神采的刻画。人像的面部和手用炭条轻轻勾出,然后用炭粉擦染眉、目、鼻、嘴、脸、手指间暗影肌肉结构,再以赭石罩染肉。衣服的描绘是先用炭条勾出衣线与衣褶,后用石青分浓淡设以区分向背与明暗。整个画法不是传统的勾勒填,而是以西方素描法与中国传统肖像技法相结合。从素描的角度看,人物肌肉的松弛感与神情描绘得非常逼真,将胡沁园做为地方乡绅矜持的一面与做为文人儒雅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
齐白石这一阶段所画的作品,还包括大量仕女。他《自述》中谈到:“仕女,几乎三天两朝有人我画的。我常给他们画些西施、洛神之类,也有人要画点景细致的,像文姬归汉、木兰从军等等,他们都说我画得很美,开玩笑地叫我‘齐美人’。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黛玉葬花》《西施浣纱》即属于这一
时期的仕女画作品。风格上大致相近,仕女造型多为瓜子脸,面部清秀,柳眉削肩,体态纤弱。人物造型准确,面部描绘工细,赋清丽淡雅,与清代著名仕女画家改琦、费丹旭的风格颇为相近,只是衣纹多用“兰叶描”,顿挫分明,突出了衣带飘举之势。这种仕女画直到1906年的《赐桃图》,在风格上都基本一致。在这一阶段,他还尝试画一些兼工带写、以写意为主、笔墨较为粗放的人物画。如《挑耳图》,描绘的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人物的衣纹勾染并施,多用折芦描法,线条简练,突出了人物面部的神采。面部描绘工细,生动自然,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简练粗放的笔墨风格预示着其日后向大写意人物画的过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齐白石人物画第二阶段的概况:第一,以肖像画为主,融擦炭画与重彩画为一体,形似,传神,工细之极,亦可约略粗简。第二,仕女画还处于摹仿阶段,可明显看出《芥子园画传》的程式与改琦、费丹旭的笔墨痕迹。第三,写意人物画,带有半工半写且风格不定型的特。第四,在题材、风格上虽有向文人画靠拢之势,但总体上还是以民间趣味为主。
第三阶段,大致从56岁以后,齐白石的人物画创作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是其创立自身人物画风格与体现其人物画主要成就的阶段,也是由民间艺术风格逐步向文人画风格转变并最终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物画题材更为广泛,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现实人物、记事画、讽刺画等,并开
始注重挖掘题材本身所具备的深刻思想内涵,人物画创作变得更为接近现实生
 齐白石  挑耳图  纸本设  176.9cm×98.6cm  1896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18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61850 mms
新闻自由论文
2014年5月号  总第163期
图  齐白石  百寿图  纸本设
  87.8cm×33.1cm  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藏图 
成绩管理系统齐白石  五童纸鸢图  纸本设
  102.4cm×37.3cm  1940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活,反映现实社会,这是前两个阶段所没有的,真正达到了人物画创作的至高境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种思想性的表达在于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需要通过画面主体形象以外的题诗题句来表达,这是由人物画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而齐白石在诗词上的造诣也恰好到了用武之地,通俗而又深刻的诗句与画面主体的有机统一,成了这一时期人物画的主要特征。如在《渔翁图》中题道:“昨日为人画钓翁,今朝依样又求侬。老人最肯如人意,幅幅画同不厌同。”渔夫是他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与历代渔夫题材画所表现的隐逸思想不同,他画渔翁多是出于求画人的需要,
这一点与“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渔夫画颇为相似,主要是满足商家渔翁得利的心理需要与审美趣味。同时,从他的题诗中也使人隐隐地感受到他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无限同情。他曾在另一幅《渔翁图》中题道:“江滔滔,山巍巍,故乡虽好不易归。风斜斜,雨霏霏,渔翁又欲之何处?桃园在,人已非。”又如在《洗耳图》中题道:“风声鹤唳几不堪闻,此翁洗耳,厌闻世事耶?欲空其耳与闻世事耶?人所谓得翁也。余知翁欲窃闻快心话以雪所恨,此翁此翁,以余为知人否?……”在这幅画中,作者与画中人物通过题句直接交流,借此表达了他对乱世的担忧与困惑,希望得到世态平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消息。又如在《盗瓮图》中题道:“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图中所描绘的是晋朝的毕卓,此人好饮,官吏部郎中,归田后因无钱买酒,夜里到邻居家偷酒喝,大醉不醒,邻居吃惊地发现偷酒者竟是毕吏部,此事传为千古佳话。齐白石借这一故事题材,含蓄而又辛辣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贪官污吏。齐白石在此阶段还画过许多《不倒翁图》,每幅画上都有诗题。如在1922年画的一幅上题道:“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在1925年画的一幅上题道:“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他巧妙地借用生活中的不倒翁玩具,将之描绘成戴乌纱、穿官袍、摇白扇、胸无点墨、自私贪婪而又稳坐官位的官僚形象,是民国时期官场的真实写照,体现了齐白石对这些昏庸腐朽官僚的痛恨与蔑视。
齐白石这一阶段的人物画在表现技法上,不拘泥于笔墨的细致、准确与人物的解剖关系,而注重表现
画面的整体感,追求画面意境的表达和主观情感的流露。人物的线条粗犷,意笔草草,汲取了五代石恪、宋代梁楷以来水墨写意人物的精髓,粗细、浓淡、干湿、轻重、虚实,笔墨变化万端,且笔不妄下,狂肆中见法度。不着意于人物衣饰的合理性,而是以简练的笔墨制造出一种大效果,为烘托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服务。比如:同是《挑耳图》,与前面一幅不同的是人物衣纹用浓墨粗笔,简劲有力,甚至连人物的须发也多以阔笔刷出,只略加勾描,追求一种畅快淋漓的笔墨效果。
齐白石这一阶段的人物画还充分发挥了水墨的效能,以墨为主,以线为辅。如《渔翁图》(1935年作),人物的帽子纯以淡墨晕染而成,不见线描痕迹,堪称独创。人物的蓑衣也是用浓淡墨刷出,简练的笔墨突出了渔翁引线穿钩的专注
神情,深得中国传统人物画传神表现之要旨,与清末人物画家苏六朋《油灯读书图》在表现技法上如出一辙,继承了“扬州画派”和“海派”以来的优秀人物画传统,也实践了其“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主张。这时的人物画中人物比例多夸张变形,这是他吸取了明末陈洪绶、清末任伯年等人的人物画风格后所作的探索,目的是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达到不似而似的艺术效果。与简练的笔法相协调,其人物画的设也极为单纯,只在人物的面部平涂,不做多层次晕染,做到“不碍墨”,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表现力。马旭初
综上所述,齐白石人物画风格的创立,经历了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他的人物画是民间艺术与文人绘画
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品,是高度艺术性与深刻思想性相结合的不朽之作,这些足以使其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原载于《齐白石书画精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精品》。本刊有删节
作者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
约稿、责编:秦金根 齐
白石  东方朔偷桃图  纸本设  134cm×32.7cm  无年款  辽宁省博物馆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1:0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66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画   人物   绘画   表现   中国   风格   传统   民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