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材料 大学期间学习知识重要还是培养人格重要

四野档案辩论材料 大学期间学习知识重要还是培养人格重要1595人阅读
辩论
     人格与知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德在首位。   鲁迅先生的学历连中等一专都没有毕业,但当年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都聘 他任教;沈从文先生的学历只有小学毕业,但是当年的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大学都聘他任教;齐白石先生连小学的文聘都拿不出来,也曾被当年的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大学拥有他们是大学之幸。  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人的 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 德育,(二)智育,(三)体育,(四)美育。   《汉语大辞典》中,人格是人的尊严,名誉, 价值的总和。   弗莱克斯:大学是这样的机构,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 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 得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也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成果,而对方却将它扩展到做人、交往等需要自己探索的领域,这是随意扩大概念的外围!   人格的养成非常复杂,他
不仅依靠丰富的知识,更需要高雅的气质,独立的 性格,健康的身心,诚实的作风,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识是塑造人格的基础我方不敢苟同。   二战中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纳粹组织中不乏学术渊博的政治家, 军事家,   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句话,“才,德之资也,德,才之帅也, 帅不就是统帅?统帅不就是更重要吗?” 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行,就是 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 叔本华说:“我们生命快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我们的人格,如果没有其 他的原因的话,人格是在任何环境中活动的一个不变因素。”  余秋雨介绍,在香港有一种说法是“全人教育”。即指健全人格教育,它是 大学的必修课,“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素质最后要整合成人格,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白,人格遗传比知识传授更重。”   左拉,法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他的创作的世界观充满矛盾, 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因为他身处残酷的制度下才体现了他逆境中的成长起来的人格魅力,才有《三城市》《卢尔德》《罗马》三部曲骇俗之作。  知识乃谋生之术,人格乃立身之本,本且不知立,何足以谋生。   看来对方辩友还是没有搞清我们今天的辩题,辩在“大学期间”塑造人格还 是学习知识更重要,强调大学期间,而对方辩友 .却拿
苏格兰风情
人类的进化做例子,说炎黄时期人格才开始形成,那么把历史比作人的一生,猿人阶段就好比婴儿,难道要强迫一个婴儿塑造人格吗?而炎黄时期好比一个我们现在大学,夏商时期人格的形成,大学期间人格的完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这才是重中之重啊!  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出自西汉司马迁《礼
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朱熹有言:“格物乃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  (为什么自强不息要在厚德载物的前面)感谢对方辩友论证我方观点,您显然是对素有中国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斟酌不够,自强正是人格的完善,不息乃是追求真理的热情永不熄灭,正因为先自强而后不息,厚德方载物啊!    (没有知识怎么识别人格)我方并不否认通过认知是提升人格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种提升的程度和随着年华的流逝而带来的边际效益的改变还有待我们和对方辩友继续探讨,我方一辩在立论中早已指出,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德智体美的内在表现,而这种特征和表现的升华,是在不断的对外界事物的推理认识和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是一条由理性带动知性的复杂因果链条,那么理性告诉我们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 康熙说过:
“国家用人,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斯大林:“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 《易经》:“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 沽名钓誉,耀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 知识的必要性无法论证知识的主要性。  先成人,后成才。   联合国为为二十一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研究学理的结果,必将会影响与人生,因此他常常对学生说:“你们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大学生精神贫困浅谈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9-12-25 13:38:00 ]阅读:3作者:王容 申丽娟编辑:studa20
  【摘要】基于高校教育模式、对高校生活的不适应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自卑、空虚等精神贫困状态。为此作者提出应在高校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倡导培养运动精神和奋斗精神,以有力地克服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
乾安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大学生 精神贫困 人文教育 健康
 
  一、精神贫困的内涵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没有理想、胸无大志、自卑,没有积极向上和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遇事敏感且束手无策,表现为不自信,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
 
  二、精神贫困的表现
 
  1.敏感
  高校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独立,自尊心强,虽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为容易感情用事。他们具有强烈的审视自我的动机,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与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对他人的言行志向都会折射向自身,常常感觉世界太不公平,情绪往往比较极端。
  2.自卑
  有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班上的佼佼者,他们大都有较强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但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忽然觉得自己变得无能、渺小,自己已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的办事能力总持怀疑态度,不能在众人面前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人际关系较为紧张,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自卑感。
  3.空虚
  作者在访谈中有些学生反应:“上大学后,在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后,感到了空虚和厌倦”。学生中也盛行流传“学不在精,作弊就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学点东西玩玩,做个实验玩玩,搞个调查玩玩,谈谈恋爱玩玩。”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心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但当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及成堆的社会要求时,他们便失去了生活的主动,在功利主义人生观的驱动下,迷失在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日渐空虚。
 
  三、精神贫困的原因探析
 
  高校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既有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莘莘学子们从校园到校园,缺乏现实磨砺,对逆境往往无所适从,因而在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千变万化的现实社会就难免暴露出种种“贫困性”特征。
相位表
  1.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虽然我国传统教育已取得了伟大成绩,但重知识传授轻精神倡导的缺陷又对当今大学生精神状态的“贫困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其本质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存模式、独立的思想和相对独立的成长过程及人生阅历的个性化的人,但高校教育的过度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和压抑了学生个性的独立成长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形成。
  2.对新的高校生活的不适应
  大多数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他们进入大学伊始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陌生的大学生活,但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差异较大,让一些学生很难融入。他们因此对自己的种种不适应感到“羞怯”。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例如很多农村学生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当没有到适当的解决途径时,往往会“纵容”自己“得过且过”。
  3.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体,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存在,作为正在准备进入成人社会的“准成年人”来说,只是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世界上著名的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马赫列尔也提到青少年意味着“脱离童年进入成年,在这个阶段中,青年还没有完全超越前一个阶段,也还没有进入后一个阶段……同低于成年人的不成熟状态相适应,青年被认为是处于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边缘状态。”正是这种边缘状态,使他们一时还无法到自己的标准和自己的价值定位,强烈的渴望被社会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又常常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四、精神贫困的预防和引导措施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是包含在人文科学中的共同东西,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通过广泛的人文知识渗透,人文思想剖析以及人文讲解者个人学术魅力来感染、熏陶、启迪大学生,帮助他们自我判断、自我接纳。同时,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格调、情感和价值取向。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信仰和理想都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憧憬和追求,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并最终能够内化为激励人的斗志,增强人的信心,鼓舞人奋发前进的持久精神力量。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解除精神贫困,有效地培养他们正确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分析和正视眼前的现实。
  3.构建良好校园文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说明一个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良好校园的精神氛围,对大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各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活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切身体会,以榜样带动人,以精神鼓舞人,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和共同进步的理念,促使更多的人远离精神贫困。
  4.倡导运动精神 模数式伸缩缝
  我们应将高校体育运动制度化,“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并不仅仅指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延长生命,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活力,呼唤热情,克服慵懒,刺痛麻木,从而使生命因血液不断循环奔涌而生机勃勃。运动不仅可培养强壮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而且还可以培养和树立健康而明朗的生活态度。
  5.倡导奋斗精神
  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属于80年代初“抱大”的一代,依赖性强,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轻而易举,理所当然,似乎没有责任也不太懂义务。为此我们应在高校提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消除自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辩论素材: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注重能力还是人格的培养 二
咸阳偏转集团公司我方观点是塑造人格在大学学习中更重要,他们的是积累知识在大学学习中更重要
塑造人格在大学学习中更重要(正方)
何文超
    大家好,我方认为,在大学学习中,全面地塑造人格比仅仅是积累知识重要得多!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46: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6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格   精神   大学   大学生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