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材中安排了《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很好的模仿范例。《颐和园》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每一处景物的引入,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过渡句运用自然,其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昆明湖面的静美。《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其中重点描写了漫山遍野、高过马头、绚丽多姿的鲜花,是重点写一处景物的典型片段。两篇例文均具有很好的习作指导和学习价值。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例文,读懂例文中是“怎么写景物的”激光发射器体会过渡句在文章表达顺序中起到的作用
2.借助例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
3.例文中描写重点景物的片段,引导学生懂得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重点景物描写具体、写生动。
4.通过阅读例文,学习表达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借助例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感受中描写重点景物的片段,引导学生懂得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重点景物描写具体、写生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单元课文片段,导入新课
1.同学们再次浏览《记金华的双龙洞》,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重点写的是
什么,是怎样写出景点特点的?
2.师生交流合作:梳理游览路线图
【出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写出了游双龙洞的过程,叶老先生把自己由外洞进内洞的孔隙作为重点地方来写,将直观描写和心理感受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描写,写出了空隙的狭小,再加上作者进出空隙的感觉,“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进一步突出了空隙的狭、小的特点。
学习例文《颐和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制定和制订的区别
1.同学们,《颐和园》是袁鹰先生描写自己游览北京颐和园的过程,过渡句在这篇文章里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大家默读例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集体交流:同学们,说一说,你到了哪些过渡句?
课件出示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些过渡句,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课文的每一处过渡句,都引出了一个地方;每一个过渡句,都是一个地点的转换。
小结: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也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所不同的是,在游览中,作者借过渡句来写游览地点的转换,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2)根据过渡句,画出袁鹰先生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图。
【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3)指名读过渡句,体会过渡句运用的好处。
预设:第一处过渡句直接写明游览的地点;其他过渡句交待清楚了出发地点和到达地点。
齐读第三处过渡句,想一想,这里除了写清楚游览的出发点和到达地点,还写了什么?
预设:这里还写到了作者观察景物的视角,这一视角与前面不同,有变化。(向下望、尽收眼底)
(4)再读过渡句,你觉得袁鹰先生运用这些过渡句来交待游览路线,有什么好处?
预设:一目了然地交待了游览的顺序和路线;让每一段落衔接自然,每一个景点转换得也十分自然;每一个过渡句的写法不一样,特别灵活。
3.同学们,我们顺着作者的足迹,再次默读文章,想一想,颐和园中特别吸引你的景物有哪些?说说吸引自己的理由。
预设:昆明湖
【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指名读。作者在描写昆明湖面时,突出了湖面的什么特点?(静和绿)
(2)为了写好湖面静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预设: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写出了昆明湖的静、绿的特点
(3)作者在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的是“滑”字,而不“划”,说说看,这是为什么?
预设:“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准。
(4)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处的语段,昆明湖是特别吸引你的地方,这一段中,重点描写了什么?(十七孔桥)读一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者突出描写了桥的什么特点?(长长的、桥洞十七个、百根柱子、姿态不一的小狮子,突出了桥很长、很大、很美,与昆明湖的静和美搭在一起,相得益彰。)
(5)在写游览一个地方时,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还要把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在重点写一处景物时,同样抓其中的最富有特点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
4.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种景物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5.小结《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重点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景。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文章中过渡句自然,使得文章语言连贯流畅。
学习例文《七月的天山》,感受作者有层次、有条理描写景物的方法
1.游赏完颐和园,我们和作家碧野去天山看一看。
2.默读《七月的天山》,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3.集体交流:
【出示: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刘西文(1)读一读,画出作者游览天山的路线图
【出示:走进天山(雪山)——再往里走(原始森林)——走进天山深处(鲜花)
(2)再仔细看这些句子,句子里藏着另一条顺序线,谁能到?
(作者按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自己游览天山的过程。)微波消解法
4.天山的哪些景物特别吸引你?
预设1:用心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根据景物描写的顺序,画出作者进入雪山游览的路线图。
【出示: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花。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1)展示交流:
【课件出示:蓝天雪峰→外洞→峭壁断崖飞写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
(2)认真看作者的路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
从高耸的雪峰到峭壁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再到山脚下的溪流溪流中的鱼儿,作者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写,非常有条理
4)指名分别读一读每一处景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的?
(5)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写了哪种景物?写了这种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这些景物的特点?
6)我们根据这一段的条理,同桌俩合作读一读,体会作者天山以后看到的美景。
预设2:默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中,最美的画面是什么?
出示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有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1)指名读,说一说,这一画面,美在哪里?作者游览七月的天山,为什么会把鲜花作为重点来写呢?
广东省机械设备成套局(2)默读,想一想,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鲜花的美?
作者运用了表示多的词语,描写了鲜花盛开的情景,比如:“满、绵延不断、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鲜花盛开的美丽,如: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这些比喻的句式相同,连用三个来表现鲜花的美。
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鲜花的喜欢,如:满怀心爱。
(3)野花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会是什么样的景,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带着情感一起读这一段。
5)鲜花是走进天山深处里的重点景物,作者为了突出鲜花的美,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来强烈地表达出对五彩缤纷地鲜花的赞美之情,这三个相同的句式里,有比喻的加入,让鲜花变得更加灿烂夺目,更加有精神,形成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
、交流收获
1.学了这两篇例文收获了什么?
出示课件: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移步换景
(2)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突出景物特点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把景物描绘得很生动。】
2. 再次浏览两篇例文,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值得你在习作中学习和运用?
3.《海上日出》一课的学习,在习作方面,你收获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择你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名胜,拿起你的笔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并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5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景物   作者   游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