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南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公民法庭判决其有罪是不公正的,但审判他的法律是雅典民主政府颁布的法律,而服从法律是个人的责任,因此当他有机会逃跑时,他明确拒绝逃跑而是接受了判决。这体现苏格拉底
A.不赞同陪审法庭制度    B.认同法律至上的原则
C.宣扬公民应服从城邦    D.开启了理性主义先河
3.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4.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C.压缩了公民的权利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B.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C.判例法体现权力来源    D.法律实践中的理性彩
6.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这一认识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    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
spn
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    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
7.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岛进行贸易。
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
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    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慰项石
8.1526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下令,每艘远航船队必须携传教士同行,否则不得离港;此后,几乎每条船上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改变异教徒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寻一个新贸易港口的船长。这表明,早期殖民活动
A.开启异域文明的融合    B.致力寻新贸易港口
C.受到宗教精神的推动    D.以传教士为主要力量
9.有学者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诸国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据此推知,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复兴
C.反映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D.发挥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10.中世纪欧洲曾掀起研究罗马法的热潮,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B.人文主义的复兴
C.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民族国家的形成
11.相关研究表明,14、15世纪欧洲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这反映出在当时
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    B.商业发展成为主流
C.资产阶级政治追求    D.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833uu
12.茨维坦·托多罗夫在《个人的颂歌》中点评文艺复兴:“正是因为这些变革,个体形象进入了绘画的图像之中,我们在绘画中看到的不再是简化为线条、符号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如同我们走出家门,每天都会碰到的普通人。”据此可推知,当时
松江大学城论坛
A.科学发展影响绘画艺术    B.欧洲绘画格局已被打破
C.文艺复兴彰显理性思维    D.基督教神学受到了冲击
13.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将一段话译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仅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但在实际上,原文并没有这个“仅”字,因而引起了一些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路德一生屡次修改他的译本,但始终不取消此“仅”字。马丁·路德此举旨在
A.反抗世俗王权统治    B.建立廉价教会
C.倡导教随国定原则    D.维护教皇权威
14.马丁·路德认为:“正如那些现在称为‘属灵’的人——神甫、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没有差别,也并非更为优越,他们不过受了委托,以传道并举行圣礼为务;同样俗
印象城市游戏论坛世掌权者也一样,他们不过受了委托,拿着刀和杖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马丁·路德意在
A.否定教皇绝对权威    B.引导民众信仰虔诚
C.凸显君主至高权力    D.强调信徒身份平等
15.卢梭认为:“自然的感情会指引人们去满足公共利益,而理性则鼓励自私,会引导人们误入歧途。……人类最好的美德,如同情心、无私和诚实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产物。但是理性却会窒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本能,导致邪恶。”卢梭的这一认识
A.突出了感性的认识功能    B.全面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C.意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    D.推动了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
16.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    B.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    D.认为中国落后在于封建专制
17.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建构的未来社会图景有三个层面:自由、平等和宽容,后来发展为自由、平等和博爱。而同时期英国思想家则提出了“商业社会”、“文明社会”的概念,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基础架构是市场、法律、道德这三大基础要素。两国思想家构建理想蓝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5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法律   欧洲   公民   理性   世纪   发展   中国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