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I A O Y U G
XI A N G CU
五节句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
摘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空心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导致了不少青年人放弃乡村生活来到城市发展。而农村变成了老人、儿童“三留守”的状态,农村空心化问题仍然存在。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使得农村越来越走向“空心化”。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出现了农村高楼叠起但是无人居住的状况,往往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致使
土地荒废,本应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却演变成农村发展的“第二产业”,这显然违背了农村的发展规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
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不少问题。第一,耕地荒芜的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土地由老人承担耕种,造成了耕种效率低,甚至是出现无人耕种的局面。第二,村委自治动力不足。大量村民外出务工,造成对村委事务的较少关心。而留守老人也缺乏对村委事务关注的热情,造成农村自治的动力不足,易出现基层腐败等问题。第三,老人缺少照顾和儿童缺乏看管。年轻人的外出务工,使得家中缺少青壮年,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这就造成老人缺少照顾、儿童缺少教育看管。第四,农村乡土文化无人传承。年轻人的匮乏使得农村在节日时候举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活动无人参与。一些贴花、剪纸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整个农村的乡土文化缺少传承的主体。第五,基层管理存在瓶颈。一方面,村干部老龄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村庄精英的流失也造成了管理的低效率。另外,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甚至是有的全家都在外打工,也造成了村委费用收取的困难。
(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
第一,基层民主参与缺乏热情。一方面,由于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在村委选举的时候不愿意回来;另一方面,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选举也不关心,对是谁当选也不关心,使得农村基层选举参与热情不高,参选率偏低,特别是乡人民代表的选举,一些村庄的参选率还不到50%。这种状况对农村基层民
主管理无疑是不利的。第二,选举程序有待规范。一些地方出现选举主持者甚至会在不同的投票点上使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将不同村民小组提名的候选人分列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上,使农民提名的部分候选人丧失了当选的机会[3]。在选举工作中,存在的这种轻程序的现状不仅会导致选举的公信力缺失,而且会从根源上造成选举的不民主。第三,贿选现象仍然存在。在基层选举过程中,出现候选人明码标价,以一票若干元的价格买走村民手中的民主权限的情况。也有部分地区是以请客吃饭、拉拢人情关系的方式来贿选农民手中的选票。有些地方参选人甚至到农民家中,与他们签订承诺书,保证当选以后给农民带来非法的利益。这些做法对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无疑是不利的。第四,宗族意识影响选举公平。不少村民很少关心
博看网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参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就按血缘亲疏来投自己的选票。
(三)乡村治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乡村管理主体主要有政府、村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现有的乡村治理应是一个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虽然现有的治理主体已经逐渐出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但是受到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治理“单一”化仍然是现阶段治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一化的治理主体不仅不能充分实现农民主体的利益,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监督而出现权力运转实效以及寻租现象的发生。据央视报道,某村委修建的厕所除了外观精美外,里面的设施完全不能用,完全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修建。这种现象与权力主体单一化、监督主体不到位是彼此关联的。
村“两委”一般是指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两者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作为管理方,村民委员会接受党支部的管理。党支部书记作为一把手,统领全局。而村委主任是实际事物推进的核心人物。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事务往往容易出现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对立,无形中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能。
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担任着任务上传下达的角。村委会承担着上级乡政府派遣下来的诸多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乡政府越级管理的问题,通过“村财乡审”“村帐乡管”“干预村务决策”等方式过多地干预村委会的管理工作。使得村委会在村务的管理工作中过多地受到乡政府的牵制,甚至无力应对乡级政府委派的任务,出现村委服务水平下降,影响了村委的治理水平。
(四)社会风气需要改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人士,除了外出打工人员,还有6亿人在农村。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冲击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孝顺之风受到影响。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年老时儿女理当尽孝,而且我国农村养老体制暂时还不健全,如果没有儿女的赡养,老人难以应对自己的生活。而随着人们思想被利益化侵蚀,“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状况变得愈发普遍,这对于良性的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不利的。第二,邻里摩擦增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特别是对于农村,村民与邻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大量的农民重新翻修自己的庭院,而在这个过程中,谁占的宅基地多些、谁的新房影响了自己等冲突时有发生,农民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由此引发口水战甚至引起肢体冲突。第三,村干部的功能弱化。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便是长老治村,即便是北方农村没有像南方那样盛行的宗族文化,村长也应具有重要地位[4]。可是现在,农民遇到问题不再依赖村长去解决,而是靠自己去解决,村长的权威下滑,发挥的功能逐渐弱化。
二、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老河口实验小学(一)建立“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的核心问题是村民参与。针对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该引入其他社
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事务的治理中[5]。农村的法律建设仍然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普法内容生活化、普法形式多样化,通过普法教育强化村民的法律意识。德治的源头是儒家,在我国具有极深的根基,它的核心是指用规范的力量来约束人,通过营造正能量来引导人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乡村文化来约束村民的行为,用正面的文化教化农民。法治是针对人治而言,强调用法律规则约束村民的行为。我国农村一直是法治意志弱化的地区。受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共同作用,农村有了“迎法下乡、自觉遵守乡约、重塑优良传统、弘扬优良民风”,从而实现调节乡村社会关系的软约束功能。
习近平指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之间的内在逻辑应该是自治为基础,法治为边界和保障,德治为支撑和较高追求。也就是说,在治理过程中,法治和德治都应该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来落实,并且法治和德治也应该围绕如何做好基层自治来展开。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何实现“三治融合”是治理有效的关键。通过“三治融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民众的活力,结合乡村发展的客观实际,打造我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清远地震
(二)构建我国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
要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就要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6]。主要包括村“两委”领导班子、村民、各种公益组织、乡贤等各种参与主体。第一,要提高村“两委”的治理能力,
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通过扩大差额选举增强选举的透明度,减少农村黑恶势力对选举的操纵,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第二,要转变村组织的管理职能,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为目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第三,培养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治理能力。农民参政是保证乡村自治的关键环节,应该通过政务公开和权利清单制度,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政务的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第四,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治理的中流砥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激发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第五,鼓励乡贤、大学生等返乡精英参与到乡村治理的活动中。乡贤一般是乡村中德高望重的一类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乡贤的号召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果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
(三)农村空心化的有效治理
第一,消除城乡差距。空心化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城乡差距造成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资源倾斜城市造成的。因此,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吸引社会资源、人力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第二,吸引人才回流。通过有效的方法吸引人才的回流,是
Copyright博看网
JI A O Y U G XI A N G CU
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关键。由于人口流动政策的放开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近些年,大量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再加上通过参军和考学,有一批人才奔向城市落户。所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人才外流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人才引入机制的建立,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回乡创业。实现从农村空心化到城乡一体化的合理转换。第三,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相对于城市的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这极大地加剧了农村空心化,所以,要注重两种文化的融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出两种文化共存的方法。
(四)完善我国基层直选制度
首先,要加强党委对村直选的领导,严格按照直选程序组织选举,促使村民委员会的直选工作顺利完成。党员要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能够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选举。其次,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直选程序。我国2021年出台的选举法新规,对村委会成员、村民委员会选举方法、村民委员会任期时间、村民委员会选举年龄等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宽泛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全国人大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
举法》,从而使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在立法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达到平衡,也将使我国的农村直选法律更加完善[7]。再有,避免选举过程中的贿选现象。目前我国村委会在选举过程中,贿选现象发生的频率和产生的影响都让人瞠目结舌,这主要是刑法对于贿选现象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的。因此,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当选无效、给予批评教育的层面,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周文,司婧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问题与改革深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42(01):16-25.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2]张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 2017(12):87-93.
[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1-17.
[4]李莹.论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9(11):35-37.
[5]董磊明.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与治权弱化[J].人民论坛,2013(26): 11-13.
[6]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1(03):75-81.
[7]徐家琦.完善我国农村直选制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2.
作者简介:赵姗姗(198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马志娟)
课程中融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三农”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政元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接受专业教学过程中所渗透的价值观,进而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引入农业影视制作大赛、农产品直播带货项目,打通学-做-研-赛之间的壁垒,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涌现出一批育人典型案例
以山东省科普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平台,教师鼓励并指导研究生参加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影视作品竞赛。2021年,笔者指导的三个团队获批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项目阶段性科研成果,《传媒视角下青岛市休闲农业研究:问题与对策》已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
(四)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是专业单体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思政建设在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业信息化领域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产生了良好
的示范作用。本课程借助多种实践案例,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动心、动脑、动手。
二是基于MOOC平台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资源辐射作用。本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基于超星尔雅(MOOC)平台持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参照示范教学包的建设标准,可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上的借鉴。
三是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的影响辐射作用。本课程充分利用本校农业影视资源,基于第一、第二课堂开展课程项目开发,如“农业栏目策划”“农业节目制作”等实践项目,将项目成果推送至农业农村频道、中国农业网等相关平台,有效促进了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基金项目:2021年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QNYKCSZ2103。
作者简介:逄格炜(1976-),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剧作理论与农业信息化。
(责任编辑张萌喆)
各具特的民居教学设计
(上接第39页)
博看网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1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4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乡村   治理   农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