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伤寒温病、经方时方融会贯通(常读常新)

平脉辨证:伤寒温病、经方时方融会贯通(常读常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平脉辨证:伤寒温病、经方时方融会贯通
达尔富尔作者:李士懋(河北中医学院)
2014浙江高考英语
李士懋,男,1936生,1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过氧化物酶
自古论脉详且尽矣,本不容吾等无名之辈置喙,但在50余年不断学习、实践中,萌生了些有别于传统的见解,故而斗胆写了出来。不仅这么说,实践中也是这么作的,这在拙著《相濡医集》、《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及《一得集》(待出版)中所列医案中可以体现。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过程
古云:“中医难,难在识证”。而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笔者学习中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临床中,常碰到一些疗效差、甚至久治不愈的病人,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甚感愧疚,都因辨证论治水平不高,所以努力学习经典及名著,又难于一蹴而就,心中仍难了了,苦闷之情常萦绕心头。
如何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临床前十几年,笔者主要倚重舌诊。因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且望舌能洞观五脏六腑,所以辨证中以舌诊为重。然临证既久,发现一些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怎么补也不好,改予凉血散血方愈;有的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予温阳通脉而瘥;有的舌绛而裂,养阴反剧,温阳舌反渐红活苔布;有的苔黄厚,清热化湿不愈,温阳化湿而瘳。舌证不符的医案,动摇了笔者以舌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转而渐渐倚重脉诊。
临床辨证,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自古皆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望什么呢?望神、望、望形态。笔者现在应诊的患者,急性病及危重病较少,而慢性病及疑难病较多,病人的形、、神常无显著变化,望舌又常出现舌证不符的现象,难以将望诊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无非闻声味,一些慢性病人亦很难出现声味的显著变化,所以闻诊亦难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手段。问诊,是必需的,要知道病人之所苦所欲。但是有的病人症状很少,例如就是个头痛,没有其他症状,无法仅据问诊辨其寒热虚实。有的病人主诉一大堆,能说上半个钟头,甚至有些怪异的症状,如有一病人从腰至下肢,有流沙或流粉条之感,从上到下无处不难受,使辨证茫然不知所措。且仅据症状,也很难判定其病机,所以问诊也有相当大的局限。常遇有些人请笔者开方子,某病,或
说的是一些症状,或说的是西医诊断,令人很无奈。未诊脉,寒热虚实不明,确难拟方。
笔者倚重脉诊,一是受大学恩师的影响,很多老师都强调脉诊。陈慎吾老师讲,一摸脉就可知道病的性质。学生时虽无体会,但印象颇深。在学习经典时,从《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都非常重视脉诊。如《内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很多疾病的性质、吉凶顺逆皆以脉断,内容非常丰富。《难经》中论脉的篇幅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确定了寸口诊法,并予全面论述,为后世所宗。仲景于《伤寒论》,开首即设《辨脉法》与《平脉法》论脉专篇。仲景于《伤寒论》原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平者,凭也。古已有凭脉以辨证的专著,仲景引之,列平脉法专篇。凭脉辨证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各篇之中,每卷都将脉诊置于突出位置,曰“辨××病脉证并治”。每个病都有大致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病机又各不相同,因而一病之中有若干证。证是如何确定的?仲景谓之“脉证并治”,是依脉的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法依病机而立,方依法而出,这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脉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纵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名家所论及医案,无不以脉为重。由于几十年专注于脉诊,窃有所悟,逐渐形成了在望、闻、问的基础
上,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这种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逐渐形成后,笔者曾多次反思,这个路子走得对不对?惟恐由于片面,钻进了牛角尖,像统计学说的,带来系统性误差。反复验证于临床,按这种方法辨证论治,多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有一些新的见解,另辟蹊径,取得突出疗效,因而更坚定了笔者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方法有别,有的侧重望诊,有的侧重舌诊,有的侧重问诊,有的侧重腹诊,还有的侧重目诊、手诊、夹脊诊等,见仁见智。而笔者在四诊基础上,侧重脉诊,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学习、实践,逐渐总结出的一套方法,笔者觉得行之有效,故深信不疑。
当前讨论纯中医、铁杆中医问题,笔者自诩为铁杆中医。所谓纯中医,并不是拒绝现代科学的诊查手段,这可看成中医四诊的延伸,西医可用,中医也可用,笔者从不拒绝,只是因学得不够而遗憾。西医的检查、诊断,对了解病情,判断疗效、预后,非常有益,笔者仍在努力学习中。但笔者辨证用药时,绝不用西医理论掺和,严格按中医理论体系辨证论治,这就是纯之所在。
任继学先生曾云:“不到六十不懂中医”,诚如所言。中医博大精深,确又难学,浅尝辄止,难以探其深奥。初品茶者只知苦,初饮酒者只道辣,弥久方知其甘醇芬芳,沁人心脾。中医更是如此,浅学难入奥堂。中医的巨大优势,首先在于深邃的理论优势,其次在于博大的实践优势。在急症以及慢性病、疑难病中,都突显出其巨大优势,笔者是业医五十多年才逐渐品出了点滋味。中医的理论精华归结为一点,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水平愈高,则临床疗效愈好。所以笔者毕生追求的就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在不懈追求中,形成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在笔者以往发表的拙著中,也都体现这一思想。
笔者临床看病,归结起来,大致有五个特点:一是严格遵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二是胸有全局;三是首辨虚实;四是以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动态诊治;五是崇尚经方。
这本是一个中医大夫应有的素养,算不得什么特点,但在学术异化的现今,这本非特点的特点,却也成了临证特点。
所谓以脉诊为中心,即以脉为主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且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及神。具体运用,详见拙著《相濡医集》、《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中医临
证一得集》(待刊)等书所载之医案。
二、对脉诊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脉诊的意义
脉诊,首先用于疾病的诊断。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用数字来估量,大约可占50%~90%。
或问,自古以来,四诊依其诊断价值来排列,当依次为望、闻、问、切,而本文认为脉诊起着决定性作用,岂不有违古训?不可否认,确与传统观点有差别。笔者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医者看病,总是先望病人之神形态,闻其气息音声,问其所苦所欲,再诊其脉,以明确诊断。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切诊为先。因为切诊对一个完整诊断的四个要素的判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要有四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势。这四个要素可概括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如患者喘,性质为热,病位在肺,
学亦有道热势较重,诊断就是“肺热壅盛”。而病势如何体现呢?热盛可伤津耗气,热盛可内传心包,可下传阳明,可烁液成痰等等,要据脉明其病势,截断扭转,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其传变。具备这四个要素,才算是个完整的诊断,但还未必是个正确诊断。因诊断正确与否,还要以临床实践来检验,主观与客观相符,取得了预期疗效,才能说这个诊断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若越治越坏,主客观不符,虽然诊断是完整的,但未必是正确的。在明确诊断的这四个要素中,脉诊一般都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关于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来判断,这在经典医籍中有很多记载。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突出以脉为据。《金匮要略》肺痿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金匮要略》疟篇:“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伤寒论》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类似的记载,在经典医籍及历代文献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据笔者50余年临床实践,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且对脉诊也愈来愈倚重。
摩托罗拉l2
疾病的性质,无非是寒热虚实,都可以在脉象上得到反映。反过来,就可根据脉象以推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就一般规律而言,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复杂的病人,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的足够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这时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2.关于病位的判断,也主要依据脉象,并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来判断。如寸部脉象有改变,又出现心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肺,余皆仿此类推。但有些病人,症状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而病位在上,这就更须依赖脉诊进行判断。如一人后头痛四日,别无他症,随诊的实习学生以为外感,予辛凉解表剂。笔者诊其脉尺浮,此为相火旺,淫于膀胱,沿经上灼而后头痛,改用知柏地黄丸而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36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笔者   辨证论治   辨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