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12月发布了《慢性 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的 预防、诊断和,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 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 《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 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
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 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
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指南》根 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 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 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
整个过程”。近年 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 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 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 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
"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
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 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
"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 "免疫活动期"较好。
3.感染者与携带者是包含关系而三序同关系:
临床诊断部分将"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为"HBeAg阳性慢性HBV 古代建筑名称感染"将"非活动HBsAg
带状态"又称为"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 虽然2017年的EASL指南有此命名3],但若如此用在中文指南中值得商 榷。根据第9版《传染病学》对感染的定义及感染结果的分类,无论是显 性、隐性、潜伏性感染,还是携带状态,都属于感染者4。所以"HBeAg 阳性慢性HBV感染"应包括"慢性HBVcnki学术携带状态"与"HBeAg阳性CHB", "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应包括"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与"HBeAg 阴性CHB","携带者"不应等同于“感染者"。
二■关于实验室检查部分
.相关指标的陈述应针对在CHB诊治中的作用
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中关于“血清Y-GT"是这样陈述的,"正常人血清 中Y-GT主要来自肝脏,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胆管炎合并肝内外胆 汁淤积时可显著升高”。未针对Y-GTCHB诊治中的作用加以陈述(其他 指标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此看来,似乎Y-GTCHB的诊断中的应用 价值不大,而事实是Y-GTCHB的诊断与适应证筛选、病情评估中 的价值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尤其对于ALT和(或)AST正常或轻 度升高的微计算机信息CHB患者[5]。建议在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列出的项目中更多 地陈述其在CHB诊疗
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2.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可因检测设备与方法不同而不同,推荐的单一
缺乏代表性:
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总胆红素”的陈述为“肝衰竭患者总胆红素 可>171 pmol/L,电分离或每天上升>17.1 pmol/L",这是基于其正常上限值为 17.1 pmol/L的前提下,实际上此数值可因检测设备与方法的不同而不 同,如泰州市人民医院和泰州市中医院近年总胆红素上限值一直是23 p mol/L,临床应用时若不加以注意则可能误判。若改为"肝衰竭患者总胆红 素可>10倍正常上限值(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或每天上升>1
ULN"可能更符合临床实际。此外,临床诊断部分"乙型肝炎肝硬化"第3
项中的④、⑤分别为“血生物化学检查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 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100x109/L”,也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有些医 疗机构或检查方法已将此两项指标的正常下限值分别调整为 40 g/L125x109/L
cs太平洋
三■关于病理学诊断部分
1.引用■翻译应注意校对,避免逻辑错误:
”王泰龄评分系统"中,炎症分级标准的“小叶内”24分的评分内容与 纤维化分期标准的24分的评分内容完全相同与所引用文献⑹中的评 分内容不一致,不符合逻辑。在表3Knodell评分系统中,评分内容” 汇管区炎症伴或不伴桥接坏死"中的"汇管区"应该是"汇管区周围”,因原文 是"periportal"[7],且"汇管区炎症”是该评分系统的第young folks3部分。另外,既
然前文已指出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 PN)是旧称,包括其缩写
"PN"就不应在后面内容中仍反复使用。
2.评分系统应给予明确推荐:
纵观我国从1995年以来,有关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或肝炎防治指南 先后发布了 6版,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推荐 采用国际上常用的Metavir评分系统"[8],1995200120052010 年版指南和第9版《传染病学》推荐使用的均是“王泰龄评分系统 ”[9,10,11,12,13],9版《病理学》推荐的虽是Scheuer方案14],但 与"王泰龄评分系统”大同小异,且1996年《中华病理学杂志》也对此评 分标准进行了专门
介绍15。相对而言,其他评分系统虽然各有优势,但
在我国可能缺乏适用性,因为我国大多数临床肝病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熟 悉并使用较多的是"王泰龄评分系统"或"Scheuer方案",《指南》只是将 几种评分进行介绍,从国情与指南的适用性出发,建议直接推荐使用"王泰 龄评分系统”的分级及分期标准,使评分系统更统一和可比较。
四■关于抗病毒的适应证部分
1.应与临床诊断依据相统一:
抗病毒的适应证是"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若
其人^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而CHB临床 诊断的依据是HBeAg阳性者"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2x104 IU/mL) 较高",HBeAg阴性者"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32x103 IU/mL , 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1。其中有3处值得商榷:一是诊断依据中HBV DNA 需达到一定水平而抗病毒指征中是阳性即可;二是ALT"反复异常”是诊断 的依据却未列入的条件;三是适应证中"ALT持续异常"的“持续” 应如何界定?在《慢性乙
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有"对HBeAg 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可以考虑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 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抗病毒"[8],可 理解其"持续"为36个月,但《指南》中未加说明。建议抗病毒适 应证的"持续异常"改为"发现ALT异常或反复异常后,建议观察36个月 ",另外病毒定量也应在指征与诊断依据间加以统一,不仅有利于实现 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治的策略对接,而且也实现了临床诊断与的对 接,非侵入性指标与病理的对接。
2.放宽抗病毒适应证应权衡利弊并注意临床与病理的统一:
抗病毒适应证部分中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门槛更低,可理解为从 原来的“雪中送炭"过渡到“锦上添花"[16],总体上是HBV DNA阳性与 ALT异常的非肝硬化患者、HBV DNA阳性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sAg 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应抗病毒,但病理学要求仍与以前指南 相同。首先,若要承认并肯定肝组织学结果的“金标准",就不应在重视一 部分ALT轻度异常甚至正常的有显著肝组织病变及可能有不良隐患者的 同时,忽视另一部分即使生物化学与病毒学有抗病毒的适应证,但肝 组织病变轻微或不明显,属于病理学无抗病毒适应证的免疫耐受或免 疫控制状态的感染者;其次,也要考虑到过度抗病毒治
疗带来的耐药及经 济等方面的问题,毕竟乙型肝炎不像丙型肝炎那样有根治药物,应避免陷 入类似滥用抗菌药物的误区;再次,既然HBV DNAALT作为决定抗病 毒的门槛降低,那么肝组织学变化的门槛是否也应该降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3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临床   诊断   抗病毒   部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