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分类0

动物分类
1.原生动物门 
鞭毛虫纲 
肉足虫纲 
孢子虫纲 
纤毛虫纲 
2.中生动物门 
3.海绵动物门 
钙质海绵纲 
六放海绵纲 
寻常海绵纲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小说
驱动蛋白
4.扁盘动物门 
5.古杯动物门 
规则古杯纲 
不规则古杯纲 
6.腔肠动物门 
水螅虫纲 
钵水母纲 
珊瑚虫纲 
栉水母纲 
7.扁形动物门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8.螠虫动物门 
9.舌形动物门 
10.奇怪动物门 
11.纽形动物门 
无刺纲 
有刺纲 
12.颚胃动物门 
13.线虫动物门 
14.腹毛动物门 
15.轮虫动物门 
16.线形动物门 
17.鳃曳动物门 
18.动吻动物门 
19.棘头虫动物门 
20.铠甲动物门 
21.内肛动物门 
22.环节动物门 
原环虫纲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23.星虫动物门 
24.软体动物门 
多板纲 
单板纲 
无板纲 
腹足纲 
掘足纲 
瓣鳃纲 
头足纲 
25.软舌螺动物门 
26.缓步动物门 
27.有爪动物门 
28.节肢动物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甲壳纲 
三叶虫纲 
肢口纲 
蛛形纲 
原气管纲 
多足纲 
昆虫纲 
29.腕足动物门 
30.苔藓动物门 
31.帚虫动物门 
32.古虫动物门 
33.棘皮动物门 
海百合纲 
海参纲 
海星纲 
海胆纲 
蛇尾纲 
34.须腕动物门 
35.毛颚动物门 
36.半索动物门 
37.脊索动物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两栖动物概述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在下一页将进一步介绍两栖动物的历史。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
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
两栖动物分类列表 
迷齿亚纲: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生存于泥盆纪到白垩纪,其中包括爬行动物的祖先。 
壳椎亚纲:古老而特化的早期爬行动物,仅生存于石炭纪和二叠纪。 
滑体亚纲:丛三叠纪延续到现代,包括所有现存的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可能历史悠久,但是可靠的化石仅为新生代,现代分布于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吻蚓科Rhinatrematids:最原始的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鱼螈科Ichthyophiids:较原始的蚓螈,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是我国仅有的蚓螈。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分布于印度,介于进步和原始的蚓螈之间。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分布于赤道非洲的进步的蚓螈。 
真蚓科Caeciliidae:进步的蚓螈,是蚓螈目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分布于热带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岛屿中。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唯一的水生蚓螈,分布于南美洲。 
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可分为原始的隐鳃鲵亚目和进步的蝾螈亚目。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8属30余种,包括小鲵、北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其中部分成员是高级类型还是原始类型尚不明确。 
鳗螈科Sirenidae:特产于北美洲,身体细长,没有后肢。 
两栖鲵科Amphiumidae:特产于北美洲,生体细长似鳗,四肢很小。 
洞螈科Proteidae:包括欧洲的洞螈和北美洲的泥螈,终生有外鳃的水生两栖动物。 
亲水铝箔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其中有些种类可终生保持幼体特征,生活于水中。 
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特产于北美洲的穴居蝾螈,与钝口螈比较相似。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有尾亚目中的最大一科,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少数分布于欧洲和中南美洲
,也是中南美洲仅有的有尾亚目。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无尾目Anura: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无尾目可分为始蛙亚目和新蛙亚目,或进一步将始蛙亚目划分为始蛙亚目、负子蟾亚目和锄足蟾亚目。对于科的划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 
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 
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新西兰的滑蹠蟾和北美洲的尾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我国最原始的无尾目,包括铃蟾和盘舌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 
负子蟾亚目Pipoidea: 
负子蟾科Pipidae:原始的无尾目,包括南美洲的负子蟾和非洲的爪蟾。 
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仅以墨西哥的异舌穴蟾为代表,有时被并入负子蟾科。 
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 
锄足蟾科Pelobatidae:包括锄足蟾和角蟾,二者有时列为单独的科,其中角蟾在我国特别丰富。 
合附蟾科Pelodytidae:在欧洲和高加索地区各有一种,有时被并入锄足蟾科。 
新蛙亚目Neobatrachia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包括多种似蛙和蟾蜍的动物,分布于南美洲。 
龟蟾科Myobatrachidae: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 
塞舌蛙科Sooglossidae:分布于塞舌尔岛,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沼蟾科Heleophrynidae: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分类地位不定,可能与龟蟾有一定亲缘关系。 
雨蛙科Hylidae:两栖动物的第二大科,分布广泛的树栖蛙类,多数分布于美洲,其次是大洋洲,其中大洋洲的成员有时单列为一科。 
附蛙科Centrolen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树栖蛙类。 
疣蛙科Allophrynidae:南美洲的小科。 
短头蟾科Brachycephalidae:南美洲的小科,体型微小。 
达尔文蛙科Rhinodermidae:南美洲的小科。 
多指节蟾科Pseudidae:南美洲的小科,即著名的不合理蛙,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 
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拉丁美洲的小型蛙类,以毒性强烈著称。 
蟾蜍科Bufonidae:分布广泛的大科,但不出现于澳洲、马达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岛屿。 
蛙科Ranidae:分布最广泛的两栖动物,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达到北极圈,而在澳洲则只出现在最北方。 
树蛙科Rhacophoridaae: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树栖蛙类,形态习性接近雨蛙,但亲缘关系接近蛙科。 
非洲树蛙科Hyperoliidae:非洲及附近岛屿的树栖和路栖蛙类。 
节蛙科Arthroleptidae:非洲的
蛙类,有时被并入蛙科。 
姬蛙科Microhylidds:一大科分布广泛的小型蛙类,包括两栖动物中最多的属。
爬行动物概述 
辩证法随谈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爬行动物也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也是整个地球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代,那那个时代,爬行动物不仅是陆地上的绝对统治者,还统治者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类其它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在下一页将简单介绍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历史。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大多数爬行动物的类已经灭绝,只有少数幸存下来,但是就种类来说,爬行动物仍然是非常繁盛的一,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排在陆地脊椎动物的第二位。爬行动物现在到底有多少种很难说清,各家的统计数字可能相差千种,新的种类还在不断被鉴定出来,大体来说,爬行动
物现在应该有接近8000种。由于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爬行动物的分布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受湿度影响较少,现存的爬行动物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很少,只有少数种类可到达北极圈附近或分布于高山上,而在热带地区,无论湿润地区还是较干燥地区,种类都很丰富。 
爬行动物传统上根据头骨上颞颥孔的数目和位置分成4大类,这种分类不一定正确反映了彼此的亲缘关系,但是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虽然现在新的划分方案很多,但是这种传统的分类仍然常被使用。头骨上没有颞颥孔的划分成无孔亚纲,代表爬行动物的原始类型;头骨每侧有一个下位的颞颥孔的划分为下孔亚纲,是向着哺乳动物演化的爬行动物;头骨每侧有一个上位的颞颥孔的划分为调孔亚纲,是海洋爬行动物;头骨每侧有两个颞颥孔的划分为双孔亚纲,是主干爬行动物,并演化出了鸟类。双孔亚纲又进一步划分为较原始的鳞龙下纲和进步的初龙下纲(或总目)。现存的爬行动物除了龟鳖类属于无孔亚纲,鳄类属于初龙下纲外,其余成员均属于鳞龙下纲。现存的爬行动物中龟鳖类划分成龟鳖目,鳄类划分成鳄目,而鳞龙下纲的分目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分成喙头目和有鳞目,有鳞目进一步划分成蜥蜴、蚓蜥和蛇三个亚目,而蜥蜴亚目和蛇亚目再各自划分成几个下目或超科,另一种意见是蜥蜴、蚓蜥和蛇各升级为一个独立的目,三者再合成一个有鳞总目,其中蜥蜴和蛇下属的下目或超科则升级为亚目。现存的爬行动物的分科也有不同意见,有些科被另一些专家划分成几个不同的科,还有些科归入哪个亚目也有争议,而这些目、
科的拉丁文名称甚至各家都有不同的写法。这里主要介绍现存爬行动物的分类,对于史前爬行动物,
只是略微提及,更多有关史前爬行动物的资料,可以参考恐龙网等网上资源。
爬行动物分类列表 
无孔亚纲Anapsida: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现存仅存龟鳖类。 
杯龙目Captorhinid: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接近于两栖动物,其中有些原本置于杯龙类的成员现已移入两栖动物。 
中龙目Mesosauria:原始的水生爬行动物,主要生活于二叠纪。 
龟鳖目Testudinata:古老而特化的爬行动物,与其它爬行动物的关系尚不明确,其中有两个亚目从中生代一直延续到现代,与其祖先类型没有太大的变化。 
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颈部侧向折回壳内,现主要为南半球的淡水龟类,史前分布较广泛,我国有化石。 
侧颈龟科Pelomedusidae:现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的侧颈龟类,其中一种分布到了阿拉伯半岛。 
蛇颈龟科Chelidae:现分布于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侧颈龟类,有些种类颈部很长,我国有化石。 
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包括现存的大多数龟鳖类,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海洋中均能见到。 
鳄龟科Chelydridae:分布于北美洲的两种大型淡水龟,头大而嘴成钩状,性情凶猛。 
平胸龟科Platysternidae:仅一种,分布于亚洲,有些类似啮龟而体型小,分类地位不定,也有人将其归入啮龟科、龟科、潮龟科或陆龟科。 
龟科Emydidae:主要为新大陆的淡水龟类。 
潮龟科Bataguridae:主要为旧大陆的淡水龟类,包括一些我国最常见的龟,常被并入龟科。  钙盐
陆龟科Testudinidae:陆栖的龟类,分布于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一些海岛。 
泥龟科Dermatemydidae:现存仅一种,分布于中美洲,我国有很多化石。 
动胸龟科Kinosternidae:分布于新大陆的淡水龟类。 
鳖科Trionychidae: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主要分布于亚洲淡水中,非洲和北美洲也有分布,而澳洲只有化石。 
两爪鳖科Carettochelyidae: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的淡水龟类,现存仅一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
洲北部,我国的化石种类无盾鳖可能属于此类。 
海龟科Cheloni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具角质盾片的大型龟类。 
棱皮龟科Dermochelyidae:生活于海洋中的不具角质盾片而为皮肤覆盖的大型龟类,现存仅一种,是现存最大的龟鳖类。 
下孔亚纲Synapsida:即似哺乳爬行动物,是哺乳动物的祖先,生活于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盘龙目Pelycosauria: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动物,是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的第一批爬行动物之一,灭绝于二叠纪。 
兽孔目Therapsida:进步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2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2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分布   爬行动物   动物   亚目   生活   包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