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云南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丝锥夹头刘开智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13(000)002
气体储罐【总页数】3页(P42-44)
【作 者】刘开智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文化馆,650400
【正文语种】中 文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彝族人民勤奋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其他民族,成为中国各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彝族节庆文化
山西财政厅1.火把节
即星回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三天举行。火把节期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全村无论老幼,均到附近“火把梁子”游乐,并举行斗牛、摔跤、骑马、射击等比赛。晚间祭祖,耍火把。即由青壮年男子手持火把,抓取松木、香木棍粉于火把上,屋内屋外尽情喷洒。然后,将各家火把集中于村内广场,男女老幼围着火欢歌跳舞,以示乞福驱邪,表达对火的崇拜。
2.插花节
插花节是一个颇具地方特的、规模仅次于火把节的彝族传统节日,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都有这个集会,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众把从山中采回的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
门萨邦苏
此外,彝族众间还有广泛流传的祭龙节、秋杆节、观音会、杨梅街、马樱花节。在彝族节庆期间,歌舞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地区素有“舞的故乡,歌的海洋”的美称,有酒歌、玛若莫、左脚调等民歌30余种,“左脚调”、“三跺脚”、“八脚穿花”等民间舞蹈40余种,至今为彝族人民喜闻乐见,因地区和经济条件略有不同。
(二)彝族服饰文化
家和万事兴之双喜临门
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既是彝族人民的物质文化,更是彝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彝族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彝族服饰既讲求实用,又具有与地域风光和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审美特点。异型性
彝族支系繁多,各支系因地域、环境和生产经济的差异,在服饰上呈现出彩缤纷的特点。彝族服装在款式、图案和选上都显示出了地区特,体现出多种多样、五光十的特点,即便是同一地区同一支系,服饰上也有年龄、性别和婚否之分,盛装、常装之别,以及婚服、战服、丧服和毕摩专用服等差别。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干净利索,有的娇艳富丽,有的潇洒大方,其琳琅满目和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为彝族服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历法文化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其科学性居世界古历法之首。把一年等分为5季10个月,每季度两个月,每个月36天,全年合计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它精确地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不差,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古历法都无法与之相比。它不仅是彝族文化中最具科学性、最有人文价值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智慧结晶。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建设以十月太阳历为主题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风情展演、民族艺术交流、众娱乐休闲、商业经营交流为一体,是一个集中展示彝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彝族文化大观园和动态博物馆。它荟萃彝族文化于一园,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独具特的、全中国独一无二的中国彝族文化园。
(四)风俗文化
彝族婚俗文化中最具有特的是哭嫁与抢新娘。其中,哭嫁歌哀哀陈词,一唱三叹,在民间广泛传播,经过数代众的修改加工,发展成了彝族文学中极具感染力的著名抒情长诗《哭嫁歌》。由于云南彝族支系的不同,各地的彝族婚俗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例如,楚雄青年男女,大多享有恋爱的自由,青年男女的结合,大都经历相识、恋爱、说媒、定亲、迎亲等过程。其中,最具有特的是:草楼情歌、背新娘。
(五)饮食文化
彝族地区拥有风味独特的彝族饮食系列,如“土司大菜”、“全丫几宴席”、“沱沱肉”等,在彝族饮食习俗文化中,最能展现彝族人性格的是“彝家三道酒”。“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第一道酒为拦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时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
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彝族饮食文化景观及彝家“三道酒”充分表达了彝族人热情好客、豪迈开朗的性格特征。
(六)建筑文化
民居承载着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功能,集中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生活状况,体现了居住与生产、生活的适应性,以及反映在居住建筑上的文化特性。彝族的民居形式多样,主要有土掌房、青棚建筑、闪片房、麻杆房、草房、瓦房、木楞房、一颗印等。至今,在云南广大地区,多种民居已经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力,唯有土掌房、瓦房、一颗印等建筑形式在生产生活的适应性中被不断改造、创新而展现出长久的生命力。
云南彝族住房的类型多样,邻近汉族地区的彝族及自称“纳苏颇”的住在山巅的彝族居住的“瓦房”,滇黔桂住在半山腰自称“俚颇”和“罗罗颇”的彝族居住的土掌房,金沙江沿岸河谷区“阿罗颇”的彝族用当地盛产的红茅草建筑的“茅草房”,大部分彝区用木片代替瓦片建盖的“闪片房”,云南西部等高寒山区的彝族房屋四周全用横木垛成的“垛木房”,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的“棚屋”和“瓦板屋”等住房种类,是各地彝族民居的典型表现形式。土掌房是密楞上铺柴草抹泥的平顶式房屋;瓦房(包括草房)、木楞房即井干式房屋。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材
料的相应发展,不少地区农村不再盖耗费大量木材的木楞房,以及易燃易腐的草房,而是改建瓦房,结合生产的需要,采取了土掌房的部分形式,延续了彝族传统民居的优点。但是,土掌房有漏雨的缺点。因此,演变中的彝族土掌房民居可分为两大类:部分村民由于经济、技术的限制仍然建造单一的土掌房;部分居民局部加建或改建瓦顶或草顶的土掌房。
(七)文字艺术
彝族文字发明很早,据多方考证,应不晚于公元初的东汉时期。彝文文献数量巨大,其中文学著作居首位,而且形式多样,内容极为丰富,它与民间口头文学一起,是挖掘彝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彝族艺术,在音乐、舞蹈、绘画这三大主要领域,每个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
二、云南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些地方政府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彝族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而彝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上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为此,需要研究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彝族文化保护的认识
对彝族文化的保护,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方法上还要得当,所以应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彝族文化保护工作领导机构,按照科学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落实专门机构、编制,保证必要的经费,研究和制订彝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族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彝族文化传人大多年龄偏大,生活困难,随着他们的离世,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也随之消失。所以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发放固定的津贴补助,并且不能仅留在统计摸底阶段,还要抓紧对他们掌握的民族文化进行记录保存,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彝区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资金投入是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区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和保障。在彝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应结合县、乡民族文化资源现存的情况和开发的实际,落实编制、人员、经费,保证彝区文化人、民间艺人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彝民族文化资源的费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从事保护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加强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礼仪风俗节庆、美术音乐以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都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轨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3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民族   发展   地区   保护   土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