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县红泥坡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四川省会理县红泥坡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摘要
四川会理红泥坡铜矿床属于拉拉铜矿的外围铜矿,依托“四川省会理县红泥坡铜矿详查”项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前人资料,总结出红泥坡矿床矿区地质特征,为下一步勘察及矿建立基础,以确立下一步矿方向。
关键词:红泥坡;铜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部的康甸地区,属东西走向的金沙江断裂褶皱带与川滇攀西大裂谷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陈根文,2001)经历了自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古中元古代拗拉槽、中元古代陆间裂谷、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陆弧体、新元古代后造山裂谷、古生代断升降、地裂运动及中生代前陆盆地和山间断陷等漫长的地史演化。(申屠保涌,1997)故本区成矿背景良好,具有丰富的成矿元素,是四川省重要的铜地球化学异常区和铜成矿带。
2.矿区地质thomas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有前震旦系河口天生坝组、新桥组、落凼组、大团箐组、小铜厂组、白云山组、中元古界昆阳、中生界三叠系白果湾组及第四系。其中,对成矿作用有影响的地层为前震旦系河口天生坝组和落凼组。地层由新至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由残坡积、冲洪积层和冰水沉积层组成,主要分布于松坪关、红泥坡及沟谷两侧。
事大主义
(2)三叠系白果湾组(T3b)
主要分布于松坪关、绿水河、红泥坡~黎洪一带,与下元古界河口各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可划分为上、下两段:白果湾组上段(T3b2)与白果湾组下段(T3b1
(3)中元古界昆阳(Pt2
中元古界昆阳主要分布于F13断层以西,与下元古界河口呈断层接触。主要是一套白
云石大理岩、大理岩、石英岩、千枚岩、板岩的互层。
(4)前震旦系河口(Pt1
河口主要分布在河口、拉拉一带,黎洪-姜驿也有部份出露。主要由正常沉积和富钠质的细碧-角斑岩系的熔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次火山岩建造组成的一套沉积~火山变质岩组成。
2.2 构造
矿区位于东西走向拉拉断裂和十里牌断裂与南北走向的F13和F29之间断块内。
返校节皇后红泥坡向斜为一宽缓的复式向斜,轴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展布,向北西西小角度倾斜。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南西—南南西,倾角20~60°。盖层三迭系地层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倾向西,倾角10~40°。
矿区赋矿地层比较完整,基本上未受断裂构造破坏,天生坝组及落凼组地层形成北北东向的窄轴缓倾斜的向、背斜。(图1)
2.3 岩浆岩
拉拉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前震旦纪岩浆岩。前震旦纪的岩浆活动与本区的地质
构造密切相关。按其发展可分为早期(会理期)以喷发活动为主和晚期(晋宁期)以侵入活动为主的两个阶段。
(1)早期火山岩
属优地槽初期下降阶段细碧-角斑岩系列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建造。该建造包括细碧质、角斑质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等一系列岩石类型,并与正常的海相沉积岩互层,构成前震旦系河口地层。
图1红泥坡铜矿区地质简构造
(2)晚期侵入岩
属晋宁造山运动初期的基性岩侵入活动。沿河口背斜核部。呈大小不同的岩体、岩床和岩脉出露,主要岩性为辉长岩。包括暗辉长岩、次闪辉长岩、角闪辉长岩等,局部有闪长岩、角闪钠长岩及其派生和伴生的脉岩及侵入角砾岩。岩石主要特征为中~粗粒状,一般具不明显的辉绿结构,普遍产生钠黝帘石化。
82se2.4 变质岩
本区的变质作用有: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其中以区域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了本区一套变质杂岩和火山—沉积变质矿床。晚期在基性岩(辉长岩)侵入的接触部位,产生局部的热接触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断裂构造附近,局部由于强裂挤压错位产生岩石的碎裂和动力变质作用。江西省煤矿设计院
(1)区域变质作用
拉拉地区的区域变质作用主要形成了河口拉拉变质杂岩,主要由变钠火山岩及一套碎屑-化学沉积的砂、泥质和碳酸盐岩组成。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其原岩的成份、形态、结构、构造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形成了各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结晶大理岩、变质火山岩等。
(2)气—液变质作用
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同时,由于区域性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岩石和矿物中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一些元素和H2O、S、O、F等组成变质热(气)液对围岩进行强烈的交代作用,生成了一些新矿物。新生成的蚀变矿物以钠长石为主,次有斜长石、石英、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磁铁矿、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磷灰石和榍石等,属于以绿片岩相为主,角闪岩相为下限的变质岩石组合。
(3)接触变质作用
主要表现为晚期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液变质作用。主要特征为:侵蚀围岩,引起同化混染,使岩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明显,呈渐变过渡关系。
(4)动力变质作用
本区的动力变质作用不甚强烈,动力变质主要发生在断层构造带中。在该区的主要断裂带中,均有挤压破碎带和断层角砾岩带,构成了狭长的动力变质带,形成绿泥石、碳酸盐等新矿物,岩石具压裂现象。
2.5 围岩蚀变
矿区内蚀变强度较低,常见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炭化、赤铁矿化、钠长石化、黑云母化、少量绢云母化。
绿泥石化:矿区内分布较为普遍,多为原岩含辉石、角闪石类的基性岩石中的铁、镁硅酸盐矿物,蚀变分解而成;或者由热液带入的铁、镁组分发生交代蚀变而成。常与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相伴生。
硅化:硅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围岩蚀变过程中,其他矿物受改造的同时,SiO2重熔结晶,形成不规则的齿状镶嵌聚合体。另一种是晚期低温含SiO2罗尔定理的溶液充填穿插,呈细脉、不规则脉状、团块状出现,或表现为隐晶质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多沿裂隙充填。
碳酸盐化:多为方解石,少量白云石化,多呈细脉及网脉,具多期性,往往与硅化相伴出现,少量单独出现,一般在碳酸盐脉或团块处黄铜矿、黄铁矿化较发育。
赤铁矿化:由于围岩受后期侵入岩浆和热液烘烤作用,以及热液中赤铁矿质的加入;另一方面,原岩中的磁铁矿氧化成赤铁矿细粒,均匀的分布在蚀变围岩中,这种蚀变在侵入角砾岩及赤铁矿中均可见到。
钠化:矿区内分布较为普遍,主要为钠质交代作用,多为钠长石化,在蚀变过程中,钠质的加入及原生细粒钠长石的改造重结晶,使之成较粗大的钠长石晶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质   作用   地层   红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