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略特《荒原》的死亡主题

浅析艾略特《荒原》中的死亡主题
摘要:纵观艾略特的《荒原》,死亡主题几乎覆盖了全诗的内容。本文通过探讨自然生物的死亡、人类情感的死亡、精神信仰的死亡这三个方面来揭示《荒原》的死亡主题。
关键词:《荒原》 死亡主题
引言:《荒原》共分 死者的葬仪 对弈 火诫 “水里 的死亡 雷霆的话五部分,深刻地揭 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犹如战 后的物质世界一样,满目疮痍,巳经干 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诗让人感受到世人 徘徊挣扎在生与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 的映射充斥在全诗之中。文学作品中不 死亡这一主题。按照弗洛伊德的 假说,人生来便有一种死的本能'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死亡是与生倶来, 深入骨髓的。《荒原》开头的引文中,西 比尔的回答我要死' 揭示了全诗的 主题。荒原人象征着战后的欧洲人,他 们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荒原中,没有 爰情,只有动物般欲望的爰情荒原,缺 乏宗教信仰的灵魂也犹如一片荒原,因 而活着的荒原人生活极端枯燥乏味,感 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这种虽生犹 死的生活使他们渴求死亡的归宿,去天 堂寻觅永恒的幸福,而同时生的本能 强烈地对抗着这死的本能' 但最终死 亡还是占了上风。
一、自然生物的死亡
《荒原》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战争的残酷厮杀和争夺,彻底摧毁了西 方人传统的基督教义、生活价值观念和 道德准则,《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写 成的。艾略特在《荒原》中多处描绘生 活在废墟中并丧失了信仰的芸芸众生。 战后的欧洲正如诗中所写:大地荒芜一 片,土地龟裂,万物枯竭。当时的欧洲 陷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人们 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着。在第一 死者葬仪中,开首的诗句“四 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 ……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本应是 万物复苏,舂意盎然的四月却满目荒凉, 诗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医药市场营销论文“枯 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 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勾勒出 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画面,整个画面 马王堆传奇灰而阴郁。后面几章的诗句“那淹死 了的腓尼基水手 那被绞死的人 “并 无实体的城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 多人 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首”都 直接点出了死亡的主题。整首诗从“我 要死这个主题开始,就揭示了荒原人 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死亡的本能是 人类无法躲避的。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战争造成的破坏随处可见,战 争投射在人们内心的阴影,也使人们看 到到处充满了死亡气息。但是生和死作 为一组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它们的相互对抗造就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所 以,诗中说“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 首,它发芽了吗?今年
会开花吗尽 管巳经死亡,成为尸首' 但荒原人那 生的本能仍然具有对生的渴望,发芽 开花”映射出生命的萌芽和蓬勃的 发展。而诗中“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 的花床?”则反映出荒原人对于生的本 能战胜死的本能所持的怀疑态度。由此 可见,作者内心中矛盾而纠结的生与死 的挣扎。但是,死亡的本能最终战胜生的本能还是在第一章结尾处映射出来, 艾略特引用了波德菜尔的《恶之花》的 序诗,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一一 我的兄弟映射出虚伪的”人们不愿 意承认这死亡的必然结局,这也为后面 诗中逐渐强化的死亡气息做好了铺垫。
二、人类情感的死亡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悲观 失望的情绪蔓延在整个西方世界,人们 的理想和幻想全部破灭。迷茫的荒原人 对空虚无聊的现代生活极度绝望,但他 们仍然渴望着纯洁的爰情和性欲的满足, 他们需要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性的欲 望来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经,用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荒原人眼中的爱情变成了性爱关系,而荒形意拳谱 原人们之间的爱情变成了赤裸裸的欲。人们之间已经 不存在道义上的忠诚。荒原人失去了纯洁的爱情,被欲氯甲苯 所取代。赤裸的欲吞没了原本美好的爱情,带着一股欲 望之火,荒原人没了爱情,同时还有对生活的希望,选择死 亡便成了荒原人摆脱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
当发现《荒原》中人们只剩下情欲的时候,我们就会 不自觉地将其和《洛丽塔》中那个把对过去岁月的狂恋转 化成恋童癖的男人联系在一起。各种欲望,成为了一切罪 恶之源。过去的日子里,爱情是他们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的东西,所以他们现在就无法接受这种缺乏爱情的现实世 界:《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变得只能爱上未成年少女,而 荒原人则过上了有欲无爱的麻木生活。无论是《洛丽塔》 还是艾略特的《荒原》人们丧失了原本就看得比生命还 重的爱情之后,那么也便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选择死亡 也就顺理成章了。
情欲的释放成为了荒原人爱情丧失之后唯一能得到 一时满足的途径:他们是貌合神离的性伴侣、放纵情欲, 着与繁衍后代无关的麻木的性关系。荒原人就这样过着 空虚而又荒淫无度的生活。当时社会的腐败、道德伦理崩 溃表现为过度放纵的情欲和混乱的性关系。无论是上流 社会还是底层阶级,都摆脱不了这种无聊麻木的生活。
三、精神信仰的死亡
死亡的本能使荒 原人意识到死亡既是痛苦的源头,也是 雅施达痛苦的归宿,生的本能使荒原人不断呼 唤着神,渴望神的救赎。基督教提倡认罪悔改、饶恕、重生、与神同工、包容, 仰并感恩基督(指对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 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
由、民主、仁义、义气与 道义。人们相信在他们处于危机和心灵无助时能够得到 上帝的拯救,可是人们历经社会动荡、道德败落,上帝在这 个时候并没有将他们拯救,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 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所以身处荒原的人们对宗教 失去了信心,对宗教仅存的一丝信仰已消失殆尽《荒 原》的第三节《火诫》表示出,欲望之火让人利欲熏心,而 圣火则能让人灵魂得到净化,有希望浴火重生之意,所 以荒原人期望圣火能够将他们身上的罪恶都烧光,可是上 天并没有降给人们有重生之意的圣火,于是他们认为无论 是哪种宗教,都是无灵的,在他们最需要精神救助的时候 都没有起任何作用。在第五章雷霆的话里,诗人提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 “若还有水我 们就会停下来暍了表明荒原”里荒 的根源是水荒。水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 的要素,无论是天上降下的甘霖还是地 下涌出的泉水都能滋润大地万物、养育 生命,带来勃勃生机。所以,水就是生 命力的象征,是生物得以繁衍的基本要 素。荒原人生的本能使他们焦急渴望精 神的雨露。然而,“只有枯干的雷没有 雨”诗人通过雷声映射了只有精神甘林丹自传 露,即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 原人得到救赎。然而,诗的后面又写到 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 映射出荒原人抛弃了宗教信仰,过着生 不如死、毫无信仰和希望的生活,死便成了荒原人摆脱痛苦和灾难的最有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艾略特.荒原[A].未凡未珉编.外国现代派诗集[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2]杨亦军.死亡与拯救——《荒原》解读之一.[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3]包礼祥 丁世忠.对死亡的追问和对永生的祈愿———再论《荒原》的死亡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4]郭红,宋絮. T S 艾略特《荒原》里的死亡情结.[J].林区教学,2014年第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4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20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荒原   死亡   人们   本能   爱情   万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