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
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及其作用。——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
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表达特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国家保密局测评中心)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粘着语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
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 肖铁《壶口的黄河》
原文节选: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
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
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相对于主体来说,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以某种感觉或感受。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此处通过多角度(心、耳、眼、脑)渲染的主观感受来写(衬托)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2: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
原文节选: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的山垭,脚趾依然下
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盖洛普q12!”
考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计很明显——基于全文谋篇构思的手法。由于将手法告诉了考生,因而不会有审题的障碍。关键在于考生是否了解先抑后扬这种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这种手法的特点不难理解——对同一个主体前后的认识不一致,在文中到这种不一致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也就是作用,也不难理解。有不一致就构成前后的对比——这就是最显性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这一点不能放过。当然仅回答对比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本文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结合人物来说作用也不能少。所以答案的组织(答题步骤)应该是:出抑扬的具体内容——突出主体某个方面特点——这种手法的常规作用(前后对照、行文曲折、深化突出主题等)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突生欣喜之情。(2)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3:2008年高考浙江卷()··高尔基《乌米》。
原文节选(第五段缅甸荡寇志)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cspn
考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和一般的手法题一样,考查两个点:一个是手法,一个是作用。所不同的是,考点设置在景物描写上。同学们常会孤立地看待景物描写而不把其也当作是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常对主体(人、事、物)起衬托作用,并对环境气氛起渲染作用,还能突出(暗示)主题。当然,景物捕写也有自身的特点(角度、层次等),这些都是手法问题。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并分析写景的角度层次——作用(衬托、渲染)——突出主题。
参考答案:
文章用衬托的手法(以动村静、以静衬人)远近高低结合。分层写景。作用:渲染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4: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坚硬的荒原》
原文节选(第一段)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窿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考题: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及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置和例3没有区别,但是命题者似乎不想如例3那样直白地告诉考生考点是表现手法,而是使用了表达特这一说法,并且让景物描写作其定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事实上,不少同学中了招,将题目误认为是回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其实表达特
就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说白了就是用了什么不同于其他表现手法的手法,考点仍然是表现手法。懂得了这一点,按表现手法的要求答题就可以了。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手法——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可比价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1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描写   景物   手法   作用   特点   表现手法   答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