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的综合反映。它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局势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历届反动政府的腐朽卖国,中国基本是上“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极为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离心泵特性曲线
一、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概况
时期
政策基本内容
实行的根本原因
晚清时期
丧权辱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
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时期
总的来说是推行出卖中国主权、投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也有一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活动
封建军阀地主阶级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的;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扶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
“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其根本利益,进行了抗战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为取得美国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路用材料
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继续奉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政策也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各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演变
(一)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演变
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其演变发展情况如下:
1、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所谓对外政策,主要是指一国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考察认识、判断评价及相应的决策措施。19世纪及20世纪初,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
比较零散,未形成明显的特征框架。按其历史发展的进程将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1)第一个时期:1840年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40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中国最初的反应主要是从族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待西方的入侵,不是以是否损害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实际利益为对外交涉的目的,而是以是否
见容于自身的传统和陈腐的体制为圭臬,因此常常出现以主权换定制的可悲局面。《望厦条约》签订过程中,美国特使顾盛正是以进京为要挟(这违反所谓朝贡体制),换取了清廷对包括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内的大量利权的让步;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斤斤计较认为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因为公使驻京是对清朝体制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产生了危机意识。在受到战争刺激后,一批爱国开明之士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可惜的是,《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在中国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2013辽宁高考理综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此时期清朝在西方武力威胁下先后实行被动开放和主动引进。对外意识的主流也从华夷意识转变为以西方为学习与交涉对象的洋务意识。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彻底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天朝迷梦,承认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必须重新认识世界。第二次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称为“洋人”,“夷务”均叫“洋务”。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意味着对外政策的变化。《天
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干涉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一切对外事务。中国洋务派开始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大办洋务。
19供热系数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主要依靠传统的驭夷之术处理中外关系,主要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但是以夷制夷和均势外交必须以利益为诱饵,是以丧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只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者而已,结果只能是一次次的丧权辱国。
4)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图强变法的失败和逐渐丧失抗拒外强的信心。
中国人民反抗外强的方式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大清帝国竟败在“东夷小国”日本手下,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既使中国人感到奇耻大辱,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它还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进化论的传入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愈加强烈。康有为发起保国会,以恢复主权为目标。他研究了各国变法的历史经验教训,最后选择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彼得大帝改革的道路,指出“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他还断言:“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
已足。”殊不知中日国情不同,戊戌变法由于守旧势力远远超过维新势力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告失败,中国失去了19世纪最后一次主动变革、选择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机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廷彻底放弃了对抗外强的决心,只是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勉强维持。而伴随国际法的传入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反抗外强的手段和方式有所改变,即由以暴力驱逐外人、全面排拒西方变为以国际法为依据的文明的理性的方式。如1905洗脚年收回路权和抵制美货活动,开启了中国收复主权、利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表现了对外主权意识的觉醒和文明、理性的对外精神。
    以上内容为学习中理解的知识,不需要记忆。在复习中可以结合历史上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演变及历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与外交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中华民国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革命党人在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中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为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宣布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
效。但是列强对临时政府采取敌视政策,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在外交上对革命政权采取外交孤立的手段,迫使革命党人退让。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外交上,虽有一些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活动,但总的说来卖国仍是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
1)北洋军阀时期的主要卖国活动
袁世凯复辟时为求得帝国主义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为求得日本借款,同意日本提出的在山东驻军等侵略要求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使外蒙古实际上成了俄国变相的殖民地
各派军阀纷纷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
2)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外交活动
在西姆拉会议上,中国挫败了英国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的阴谋私有云系统可实现功能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正义要求。后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的主张,并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发表北上宣言,明确提出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支持北上宣言。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展开。
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省港大罢工时期,在沙基惨案发生以后,广东革命政府立即宣布同英国断绝经济往
来,支持罢工。广东革命政府的支持,是省港大罢工得以坚持的重要原因;北伐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人民的反帝斗争,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这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在北伐战争过程中,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等一系列惨案,并勾结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破坏革命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行依附和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统治初期为制造“自主”形象,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的陷落;国民政府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但国际联盟实际上是要把中国东北三省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国民政府推行的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引起全国人民的声讨,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其实质是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而日本帝国主义则乘机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3)抗日战争时期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国民政府基本上停止内战,与共产党进行谈判,准备共同抗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八一三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至此,国民政府正式开始了其抗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诱降下,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一度有所动摇,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加上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国民政府最后坚持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500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帝国主义   日本   政策   列强   支持   时期   条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