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几种植物枯梢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常见几种植物枯梢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枯梢病是林木常见的且为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五月至七月在幼林或林木当年生新梢发病严重,该病危害植株的芽、叶、梢、枝,还可危害根茎引起腐烂,严重时引起林木枯死,可以说是林木“青春杀手”,本文将重点从落叶松、毛竹、柳树三个树种探讨枯梢病的防治措施。bo xi lai
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落叶松枯梢病
落叶松枯梢病是重要的枯梢病害,其蔓延速度快,危害极大,常造成林木枯梢,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整株枯死,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危害症状
落叶松枯梢病一般发生在6-15年生落叶松人工幼林中,当年新梢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得病时新梢弯曲下垂呈钩状,自弯曲部向下叶逐渐枯萎脱落,只在顶部留下少量针叶簇。嫩梢逐渐褪绿,变为褐、黑。发病晚的新梢因已木质化,所以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下垂,受害部位变细,多数有松脂溢出。连年发病时,大都枯梢成丛,树的形状成为扫帚状,生长停止,形成小老树或全株枯死。林缘和迎风地带落叶松发病较重。
发生规律
uhlsport
小老虎过生日落叶松枯梢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6月下旬左右,从病树上飞散的子囊孢子落到当年生新梢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半月后出现症状,这是初侵染。至7月中旬,病枝形成分生孢子器,成熟后放出分生孢子再侵染附近新梢,造成再侵染和多次侵染,并在新枝梢患病处形成子囊座,最后病菌以未成熟的子囊座和菌丝在病梢及宿梢上残留的针叶内越冬。6-7月降雨量多,是病害高发期。
防治方法
根据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提倡适地适树,把防治技术贯穿于整个造林过程,营造落叶松阔叶树的混交林。要注意宜林地的选择,积极培育和营造抗病树种,实施综合防治。
(1)加强养管。对l0年生以下的落叶松人工林,要进行除草、清除病腐木、剪除病梢等管理,以控制病源;对10-20年生林分,要以间伐方式清除病腐木和被压木,降低林分病情;
对生长极度衰退、病情严重而无望成材的林分要及时伐除,改换适宜树种。
(2)化学防治。可用莱恩坪安御葆+莱恩坪安沃润防治。
///////////////////////////////
毛竹枯梢病
毛竹枯梢病在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均有发生,是当前影响毛竹生产的一大障碍。受害植株,轻者个别枝条或部分竹梢枯死,重者整株死亡,不仅影响当年毛竹产量,而且威胁着竹林的生存。
危害症状
毛竹枯梢病病原为核菌纲球壳菌目的竹喙球菌。该病危害为当年新竹的嫩枝和侧枝。7月上旬在主梢或枝条的某一节叉处首先出现棕红小斑点,并扩大成舌状或梭形有淡褐病斑,后颜逐渐变成深褐。随着病斑的扩展,病部以上的枝叶开始萎蔫,叶逐步变黄、纵卷,直至枯萎脱落,枝梢枯死、且不再萌生新叶,形成枯枝、枯梢。发病严重的竹林,前期竹冠赤,远看似火烧状,后期竹冠灰白。
发展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竹上越冬。一般于次年4月份产生有性世代,6月份可见无性世代。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开始释放,借风雨传播, 由伤口或直接侵入新竹。病菌侵染的适宜期为5~6月。潜育期一般为1~3个月。该病在青阳县5~6月份雨水多和7—8月份高温干旱期发生严重。一般在山岗、风口、阳坡、林缘,以及生长稀疏、抚育管理差的竹林内,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琉璃砂(1)合理择伐,砍除病枝。秋后合理择伐,尽量保留3年以下竹林,砍去病虫、弱小、畸形竹,保持竹林通风透气。在冬季或春季出笋前,结合砍伐和钩梢,清除林内的病枝梢和枯株,以彻底消除侵染来源,这是当前防治该病行之有效的基本措施。
(2)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释放侵染季节(5~6月间),可用莱恩坪安御葆+莱恩坪安沃润防治。
(3)加强检疫。认真落实苗木检疫制度,严禁有病母竹外运引入新区,防止扩散蔓延。
///////////////////////////////
柳树枯梢病
湖州黄萌
柳树枯梢病严重降低了柳树的景观价值和生态防护功能,影响城市形象,也大大增加了柳树病虫害的防治成本,大量柳树被“截肢”,甚至不得不更换绿化树种。探明柳树枯梢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防治对策,对于改善城市形象,增强绿化生态防护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4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548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防治   枯梢   枯死   落叶松   病菌   发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